我出生在北京,小時候端午節(jié)是家家要自己動手包粽子的。我家是個大家庭,人口多,每到端午節(jié)前一兩天,媽媽就去買上好的糯米,再到菜市場買蘆葦葉子、小棗兒。
粽子葉在南方是用竹葉,北方一般都是用蘆葦葉,以河北白洋淀產(chǎn)的最為優(yōu)質(zhì),它比竹葉窄些,但長度比竹葉長得多,所以得兩三條疊壓在一起,葉子窄對包粽子的手藝要求也更高了。捆扎就用馬蓮的長葉子。頭天母親就把葦葉洗凈浸泡在盆里,再把糯米、小棗兒也另用容器泡上。第二天奶奶、姑姑、媽媽齊動手,我只是好奇地站在旁邊玩耍觀陣。她們先從水盆兒里取出幾片葦葉,拼連成寬條狀,再圍卷成一個圓錐形,然后抓一把浸泡的糯米,放在圓錐的底部,取兩三個小棗兒放在糯米上,最后再抓一些糯米壓在棗兒上,葦葉卷兒中就裝得滿滿的了。把葦葉另一端翻轉(zhuǎn)過來,把圓錐的口部包裹住,封嚴實,用馬蓮葉子捆扎緊,一個錐形的粽子就包好了。包粽子是需要技術(shù)的,包不瓷實捆不緊,一煮就會散架了。幾十個粽子碼放在一個大鐵鍋里,放上水,在灶上大火煮開,再用文火慢煮兩三個小時就熟透了。粽子要涼涼了再吃,把馬蓮解開,剝開葦葉,糯米表面粘著淡淡的綠色,散發(fā)出葉子的清香味兒,咬一口香甜軟糯,又有捆扎瓷實后煮出的嚼勁兒,真是太好吃了!
在端午節(jié)前后,大街小巷常有推著獨輪車的,車上放著大竹編笸籮,里面盛滿了煮熟的粽子,還帶有小瓷碟兒、竹扦子,可以現(xiàn)買現(xiàn)吃。他們推車邊走邊吆喝“江米的,小棗兒的,涼涼的大粽子嘞哎……”其悠長的叫賣聲更增添了節(jié)日的氣氛。
端午時節(jié)已經(jīng)進入了夏天,各種蚊蠅害蟲都活躍起來了。也就有了端午節(jié)“去病防疫”的風俗。我記得奶奶會在這天往各屋門上貼神符,說要“辟五毒”(五毒即蛇、蝎、壁虎、蜈蚣、蛤?。?。神符上印有鐘馗,劍指蝙蝠,四周圍著五毒小蟲。胡同里也會傳出小販的吆喝聲“買神符嘞,辟五毒哇!”這也是端午節(jié)才會有的一景兒。
端午節(jié)這天要給小孩佩戴香囊,就是用五色線編結(jié)成各種形狀的小包兒,再連成一串兒,下垂長穗兒。包兒里放朱砂、雄黃、香料等中藥,孩子們戴在胸前,既在夏天防蚊蟲去瘟疫,又清香撲鼻,醒腦健身。精美的款式,鮮艷的色彩,也大有襟衣點綴之風,又給節(jié)日增添了一份情趣。(何大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