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孩子” ——《致教師》讀后感 最近一段時間自己開始拜讀新教育實驗發(fā)起人朱永新老師的全新力作——《致教師》,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這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學生涯,以求讓自己和孩子們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題記 第二輯﹒借我一雙好教師的慧眼 重返童心的世界 ——如何了解學生? 【佳句摘抄】 1.作為一個教師,必須了解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懂得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也就是要“知道孩子的世界”; 2.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努力走進兒童的世界,事實上,我們只有讓自己“變成一個孩子”,才能夠真正地知道和理解孩子的世界; 3.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從心理上真正地走近孩子、走進孩子,理解他們的需要,尊重他們的個性; 4.直到現(xiàn)在,童年對于人類來說仍然是一個“黑匣子”; 5.夢想永遠伴隨著困難,困難的彼岸就是夢想; 6.微笑著面對困難,勇敢地迎接挑戰(zhàn),是生命最好的姿態(tài)。 【感悟反思】 今天朱老師談到的“如何了解學生”這一話題,其實就是在告訴我們:只有讓自己擁有一顆童心,才會讀懂孩子的心靈,才會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 記得以前曾經(jīng)看過李鎮(zhèn)西老師寫的一篇博文——“童心萬歲”。在博文中李老師的幾段話讓我茅塞頓開,現(xiàn)摘錄下來,作為一種激勵之言: 1.任何一個人呀,在最初的時候,都是這樣純潔無邪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的人眼睛便變得渾濁起來,甚至兇惡起來,因為他心變了。 2.人的一生,都要隨時提醒自己保持童心。當然,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犯錯誤,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隨時改正,我們就依然能保持童心。 讀著李老師的這些富有哲理卻又質(zhì)樸的話語,有一種一語驚醒夢中人的感覺,李老師如今已經(jīng)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可依然能夠讓自己保持一顆童心,仍然活躍在教學的第一線。再想想我們很多年輕教師早早就讓自己進入了職業(yè)的倦怠期,每天都在埋怨這埋怨那,唯獨沒有反思自己為何會如此浮躁,其實就在于自己已經(jīng)沒有了童心,有的或許只有被各種名利銹蝕的孤寂心靈。 雖然周圍始終彌漫著功利性教育的霧霾,可自己始終堅信孩子的健康成長才是民族的希望,為此自己不會為暫時的迷霧所困惑,讓自己始終保持一顆童心,真正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讓孩子們感受到物理這門自然科學之美。 孩子是純真無邪的,感到迷茫的其實就是大人的浮躁心理,讓自己心如止水,用心讀懂孩子們質(zhì)樸的心靈,才會真正懂得真正的教育是為了讓人心境純潔如玉。 在這里,聆聽一線草根教師的教育心聲! 作者簡介:潘書朋,中學物理教師,在《當代教育家》、《光明日報》、《中國教師報》、《中學物理》、《新課程評論》等國家、省級刊物、教育網(wǎng)站上發(fā)表教育教學論文50余篇。多年來一直致力于“讓物理教學回歸實驗室”的課題研究,所申報的教育部教師科研基金“十二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子課題榮獲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
|
來自: 潘書朋5n2xo3hm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