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勝過一切的氣勢,分明是另一波歡然奔騰的春潮,仿佛與一切灰色的背景和心情作著有力的抗衡,并且提示著我,這才是春天最奪目的色彩,春天已在眼前。 春潮 文 | 方激 雨從三月中開始下起,時急時徐,時斷時續(xù),下到四月,仍是綿延不絕。 記憶中,鉛灰色的天空是那一段日子里抬頭就能望見的景象。云層厚實、暗昧,綴在空中,一塊塊的仿佛灰色土布衣服上密實、拙樸的補(bǔ)丁。有時候,伴著雨聲,也聽得見遠(yuǎn)處傳來的陣陣春雷,忽隱忽現(xiàn)的,是一種宣告,也是一種警示。淅瀝的雨讓一切變得飄忽、渺茫,連空氣似乎都變得失去透明,路邊的行道樹被雨水沖刷著,深綠色模糊成了一片。走在雨中,人的思緒也是紛亂而匆忙的,美國的街道上,本來就行人稀少,在這樣的天氣里,必須在戶外行走的人更是無不拉高衣領(lǐng),撐起傘,低著頭,腳步匆匆。 我從少年時代起就沒有在雨中撐傘的習(xí)慣。那時走在路上,一下雨,便頭頂書包一路狂跑。路程近些的,直接跑回住處;若是一時半刻無法到達(dá),就找一處屋檐,索性蹲下來濡一濡潮濕的頭發(fā),然后望向無際的天空,在眼巴巴地等待著雨停的一刻時,腦海里裝滿了各種各樣不著邊際的想象。人到中年以后,我已漸漸無力支撐長時間的快跑,青少年時代的急躁性子也不由得跟著慢了下來。只要不是遇上狂風(fēng)暴雨的天氣,或是需要盡快趕到目的地,我倒是寧可在雨中慢慢踱步,即便衣衫被雨水淋濕也全然不顧,只想看著靜悄悄的大地如何在陰雨迷蒙中變得一派肅然。 灰蒙蒙、濕漉漉的日子仿佛沉睡不醒的夢鄉(xiāng),雨中萬物也像是透著一股潮濕的氣息。我家中地下室的那臺除濕機(jī),在閑置了一整個略顯干燥的冬季之后,又開始要隔三差五地工作了。地下室中某個被辟成單間的角落就是我的書房,里面收藏了我大半的圖書和影音制品,除濕機(jī)的最大用途,便是被用來保持著那個角落的干爽。在這些收藏品中,有半數(shù)以上對我而言似有無比金貴的價值,總覺得它們碰不得太多的濕氣,就像也碰不得一點火星。 但與記憶中長江中下游家鄉(xiāng)的梅雨季不同,大西洋邊的春天雖然潮濕,卻沒有任何的粘稠。反倒是因著雨水不斷的灌溉,空氣中透著另一種說不出的清爽。這樣的雨天,除了為謀生而必須出門之外,我總愿留在家里,就著青燈翻開心儀的黃卷,然后沉浸下去,忘卻周遭一切,享受片刻的寧靜與悠閑。讀得累了,就抬眼看看后院被雨水沖刷得似乎要全然褪色的石板地,看雨水一陣陣地打在上面,泛起細(xì)微的水花,漾開去,又凝聚成汩汩的水流,再流向更低洼的草皮,讓發(fā)黃的干草漸漸萌生綠意。 許多年前,當(dāng)我還住在與大西洋海邊只隔幾個街區(qū)的公寓時,常在這樣的陰雨天里,去海邊看漲泛的春潮?!按撼睅в晖韥砑?,野渡無人舟自橫”,韋應(yīng)物所寫的,本是滁州城中與瑯玡山醉翁亭齊名的西澗在暮春雨后清幽、恬淡的一景,但在春雨綿綿中孤絕無人的海邊,我卻總能捕捉到極其相似的意境。 在我的印象里,中大西洋的海岸線在潮汛期外幾乎總是平靜的,很少見到如太平洋那般驚濤拍岸的恣肆風(fēng)浪。即使潮汛來臨,海潮的漲退也總是伴隨著極強(qiáng)的規(guī)律性,單調(diào)、重復(fù)卻富有美感,而細(xì)雨中的潮泛尤其如此。那幾年中,在春雨瀟瀟的黃昏里,我最愛做的一件事,便是去到海邊,披起一件遮雨的外套,爬上一塊沙灘的巖礁,屏氣凝神地坐下來,看暮靄沉沉的天空下海水翻滾洶涌。潮水漲起時,呼嘯急促,似乎要卷走一切污濁;退去時,也同樣決然果敢,而在沙灘上留下的無數(shù)細(xì)碎白浪,似乎是預(yù)告著下一重潮水的來臨。 美國人熱愛沙灘,但在三四月份陰晴不定的天氣里,無人會在那里稍作停留。而我,卻偏愛在這樣的時候,來到安靜的海邊尋覓一份新生的感覺。嚴(yán)冬過后,能安靜地享受天地與大海,安靜地看春潮一波又一波地涌起、退去,安靜地聽潮水重復(fù)地說那些唯有自己才懂的故事,這便是我思緒中春天的復(fù)蘇與新生。 忽然之間,記起了從前讀過的兩本均以《春潮》為譯名的中篇小說。時隔多年,詳細(xì)的情節(jié)已記不真切。其中一部是海明威早期的作品,寫美國北部密西根州山區(qū)的一個小飯館里兩對男女奇異的邂逅,另一部是屠格涅夫以自己一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為引子的愛情故事。兩部中篇都不是作者們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我也一直沒有弄清楚它們原本的書名究竟為何,但書中狂放的情感糾葛卻令我印象深刻。我想,譯者將它們都譯作為《春潮》,或許就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主人公那積郁日久的強(qiáng)烈情感和欲望,正如春天的潮水一般,新鮮、振奮卻又洶涌、急迫,一發(fā)而不可收,終泛濫而達(dá)極致。 當(dāng)然也會想起拉赫瑪尼諾夫同樣以《春潮》為題的浪漫樂章。那首寫于十九世紀(jì)末的獨唱曲,仿佛是對春天的恣肆吶喊,充滿了樂觀昂揚、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這大約是拉赫瑪尼諾夫作品中最為明朗的一首了,完全聽不出他其他作品中徘徊、縈繞著的感傷。在樂曲聲中想象著春潮的奔涌、喧響,體驗著俄羅斯大地上嚴(yán)冬過后的春意,我仿佛能分明看到春天正邁著急促的腳步而來。 在雨天朦朧的視野里,我看到屋外那幾株冷寂了一整個冬天的桃樹,在一夜春風(fēng)的吹拂下,忽然開出了整串花朵。春雨的滋潤讓它們更顯璀璨、妍麗,一掃冬日陰霾。那勝過一切的氣勢,分明是另一波歡然奔騰的春潮,仿佛與一切灰色的背景和心情作著有力的抗衡,并且提示著我,這才是春天最奪目的色彩,春天已在眼前。 插圖:網(wǎng)絡(luò) / 編輯:閨門多瑕 方激,出生于上海,成長于安徽。客居美國多年,以醫(yī)學(xué)物理劑量師為業(yè)。自幼酷愛文學(xué),尤喜散文寫作。曾在國內(nèi)出版過譯作三本,其他文字散見于各報刊。 說明:本平臺打賞即稿酬。一周后回款即付。投稿信息關(guān)注公眾號后獲取。 向度新刊上架 長按識別二維碼訂閱或點擊“閱讀原文”訂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