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1811~1872年),字伯涵,號滌生,湖南湘鄉(xiāng)縣人(今屬雙峰縣),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具影響的人物之一。他從湖南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進京趕考,二十八歲便考中了進士,從此以后,他一步一個臺階地走上仕途之路。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遷侍讀、侍講學(xué)士、文淵閣直閣事、內(nèi)閣學(xué)士、稽察中書科事務(wù)、禮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職,步步升遷到二品官位。但曾國藩并非一路官運亨通。在咸豐元年(1851年),志得意滿的他上書《敬陳圣德三端預(yù)防流弊疏》,諫諷咸豐皇帝處理政事流于瑣碎、文飾與驕矜之風(fēng),曾國藩因此差一點人頭掉地。 1851年太平軍起義爆發(fā),咸豐二年(1852年),曾國藩的母親去世,曾國藩回到家中為母親守喪。當時太平軍橫掃湘鄂,形勢嚴峻,朝廷下了要他幫辦湖南團練的諭旨。這就為曾國藩的湘軍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個機會。咸豐三年(1853年)曾國藩在其家鄉(xiāng),依靠師徒、親戚、好友等復(fù)雜的人際關(guān)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團練,稱為湘軍。而正是這只湘軍為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立下了汗馬功勞,曾國藩也被清王朝封為一等勇毅侯,成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歷任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官至一品,死后被謚“文正”。 曾國藩的一生功過讓后人爭論不休。他率領(lǐng)湘軍在1863年攻下南京后,可以說就已經(jīng)控制了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如果曾國藩振臂一呼,也許就可以從滿族人中奪回統(tǒng)治權(quán),而且曾國荃,彭玉麟等十余名湘軍大將也曾聯(lián)合上書對曾勸進。但曾國藩卻無意造反。那么曾國藩為什么不造反呢? 首先,他腦中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是他不造反的主要原因。曾國藩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熏陶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典型知識分子。他認為“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他組建湘軍的目的相當明確:就是保衛(wèi)儒學(xué),保衛(wèi)清政府。 其次,清政府對曾國藩早有防范,咸豐四年(1854年)七月曾國藩打下岳州府,朝廷只賞給已經(jīng)是二品官的曾國藩一個三品頂戴。咸豐四年八月打下武漢,朝廷首先一道命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撫。湘軍攻陷天京后,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又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許諾,只給了一等候的爵位,同時還追究幼天王洪天貴福逃脫的責(zé)任。并且在天京周圍布下滿蒙重兵,監(jiān)視東南,也使曾國藩不敢輕舉妄動。 再次,湘軍內(nèi)部也不團結(jié)。李鴻章淮軍勢力早在太平天國未滅之前就獨樹一幟了,左宗棠自立楚軍。打下天京后,湘軍士兵人心思歸,戰(zhàn)斗力大不如前。還有外國也在華勢力決定扶持清政府。 所以,為了消除朝廷的戒心,曾國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表明自己的心跡。他先是把攻陷天京的功勞歸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歸之于一同作戰(zhàn)的友軍。并且動員牢騷滿腹企圖反叛的九弟辭職回家修養(yǎng),他還請示朝廷,要求大量裁減湘軍,結(jié)果90%的湘軍被裁掉了。就這樣,曾國藩較為平安地度過了表面風(fēng)光、內(nèi)里危機四伏的政治危機。 曾國藩的選擇在客觀上對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抵御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從這方面講,曾國藩也算是人民的大功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