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按:一般炮附子即可)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若欬者,加五味子半斤,細辛一兩,干姜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藥,加干姜二兩。若嘔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為半斤。 【又名】玄武湯 【作者】張仲景 【出自】《傷寒論》 【經(jīng)典回顧】 1、太陽病發(fā)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2、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劑量】 1、若病人下利,炮附子可用八錢; 2、若病人溏便,炮附子可用五錢; 3、若病人稍軟,炮附子可用三錢。 【組成】 白術(shù) 茯苓 姜 芍藥 附子 【時機】 1、太陽病發(fā)汗太多的時候; 2、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怕冷; 3、如果小便利就是附子湯。 【方解】 1、茯苓要比白朮多,才能把水排出去; 2、要排水,所以不用甘草。治療水腫病的時候,盡量不用甘草; 3、炮附子去寒,溫陽化水; 4、白芍和生姜是補藥。 【加減】 1、如果咳嗽,加五味子2、3錢,細辛一錢,干姜一錢; 2、如果小便沒問題,去茯苓(不用利尿); 3、如果有下利,去芍藥,加干姜2錢; 4、如果有嘔吐,代表胃里有水,去附子,生姜6片。 【應(yīng)用集錦】 1、肌肉常瞤動也是用真武湯。 2、暈眩有寒濕的人,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站也站不住,頭重腳輕,而且又特別怕冷,這是“水氣凌心”。用真武湯。此時病人也可能會有水腫,這都是陽虛的表現(xiàn)。 3、如果露營的時候,晚上吹山風(fēng),又喝冷的,一下子劇冷,體虛的人早上起來,頭很重,就是得到真武湯證。 4、大部份的年輕人得到真武湯證,都是行房事太多,行完房事之后冷浴,又喝冷的,又吹冷氣,第二天就變成真武湯證。 5、平素中濕的人,總是流汗,(動一動、喝一碗湯)很容易出汗,濕太久就寒濕,會頭暈。也適合真武湯,用苓桂術(shù)甘湯無法利水出去的。 6、足底痛,足心為涌泉穴,是腎脈所發(fā)源者。腎敗則痛,不能履地也??膳c真武湯。 7、發(fā)汗太多,造成汗流不止但是沒有成痙,桂枝加附子湯,發(fā)痙、肌肉抽搐,真武湯,手腳都筋攣起來,附子湯。 8、黃疸是多種疾病多種原因所引起的膽汁外溢入血而呈現(xiàn)全身黃染的一種征象,是濕熱郁結(jié)所形成。熱勝于濕則為陽黃,其黃色晦暗不明;濕勝于熱則為陰黃,其黃色鮮明。 (1)若癥見黃疸伴有寒熱往來等癥者,雖屬陽黃亦可用小柴胡湯,因少陽主膽并有柴胡癥之故。若腹痛者,去黃芩加白芍;若發(fā)熱重者,去人參加桂枝以發(fā)之。 (2)陰黃,癥見色暗黃,腹部脹大,小便不利,脈沉遲者,可用真武湯加防己、木通、茵陳,溫陽利水以退黃。 (3)黃疸也有因虛勞致營衛(wèi)失調(diào)而成黃疸者(虛勞性黃疸),其特點是小便自利,故用小建中湯加茵陳以調(diào)和營衛(wèi),并退黃。 9、半身不遂者,見其腹底寒冷、且項背強急、痰喘、時時發(fā)熱、頭痛,腹中有塊,按之則痛者,即于真武湯益加附子三倍、并合葛根湯,兼服德本十九方順氣丸(大黃、芒硝等分) 10、唇青有二: (1)若唇與爪甲俱青,而煩渴引飲者,為熱伏厥陰,竹葉石膏湯。 (2)若唇青,厥冷而畏寒,振振欲擗地者,為寒犯少陰。真武湯。 11、(1)雷諾氏癥:當(dāng)歸四逆湯加重劑量,趾頭指甲青紫色如冰箱拿出來的。西醫(yī)當(dāng)成免疫失調(diào)。 (2)雷諾氏癥:真武湯加加水蛭、蜈蚣、全蝎。 (3)脈沉細標(biāo)準(zhǔn)少陰癥,手足趾冰冷有雷諾氏癥狀,喜口含冰塊,為真寒徦熱,處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與當(dāng)歸芍藥散合方。 12、腎癌表現(xiàn)為少陰寒化夾飲證的時候,真武湯緩解癥狀,栝蔞瞿麥丸控制腫瘤。 13、(1)附子湯:有背惡寒,所以有人參。附子湯是要排濕,少陰病只能利尿。 (2)真武湯:附子湯的人參換成生姜就是真武湯。寒水停在下焦的時候,頭重腳輕。真武湯是小便不利,水結(jié)下焦。 14、年齡大的人晚上小便次數(shù)多、小便失禁給西醫(yī)檢查說攝護腺肥大。所以老人夜尿多,腎臟功能不足的時候, 可以用真武湯方。 15、下利清谷時,如果你遇到病人有表癥的時候,一般來說我們用真武湯。 【比較集錦】 1、(1)胃風(fēng)湯:慢性且呈現(xiàn)衰弱之虛證下利。此下利,不僅小腸而且結(jié)腸和直腸均有慢性炎癥。本方主要應(yīng)用于慢性結(jié)腸炎、慢性直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冬季脫肛、冬季便血、不能應(yīng)用半夏瀉心湯與真武湯之慢性下利等。 (2)半夏瀉心湯:下利,心下痞硬,嘔吐。 (3)斷利湯:下利,心下有水飲,陰位。 (4)真武湯:下利,水樣便、心下悸、腹痛、小便不利。 (5)桃花湯:下利,下利膿血,更加虛弱者。 (6)桂枝人參湯:下利,有表熱,心下痞。 (7)人參湯/理中丸:下利,心下痞,胃癥狀多。 (8)參苓白術(shù)散:下利,胃腸虛弱,食欲不振,嘈雜。 2、(1)五苓散:如果是表熱造成的小便不利,表太熱了水氣不得下降就是五苓散。 (2)表寒,束在表上面,水沒有辦法發(fā)散而結(jié)在下焦就是小青龍湯。 (3)如果是里面虛寒掉的造成小便不利的就是真武湯。 (4)豬苓湯是水熱并結(jié),里面發(fā)炎了,西醫(yī)用試紙測小便里有紅血球,因為結(jié)石把輸尿管刮破了,造成小便帶血,所以豬苓湯里面有阿膠止血。 3、(1)臍上中脘處,動氣所發(fā),按之浮而筑筑動者,乃桂枝湯之腹證也。 (2)若腹反不拘攣、按之松軟,胸滿心煩者,去芍藥湯, (3)若心下滿、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醫(yī)宗金鑒》作“去芍藥”)等。 (4)氣上沖者,瓜蒂散證,吳茱萸湯證,或少陰病四逆湯、真武湯、人參湯證,均當(dāng)有動氣之變。 4、悸為病癥,其所發(fā)之處有三:心中、心下、臍下,且其候不一。 (1)因水氣而致者,半夏麻黃丸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證、真武湯證是也; (2)因熱而致者,小柴胡湯證; (3)因急迫而致者,小建中湯證、桂枝甘草湯證 (4)由驚而悸、憂而悸、時悸時止者,無須服藥治之(當(dāng)治其因)。 5、身重: (1)四肢沉重疼痛,少陰真武湯證, (2)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此“重”,并非里水所致之重,乃邪伏肌表,未發(fā)散。大青龍湯發(fā)越肌表水邪。 6、此心悸,頭眩,身振振瞤動: (1)苓桂術(shù)甘湯證,為以吐、下之法,以除傷寒外來之邪,而致氣逆,心下滿,上沖胸,雖比心下悸較甚,但全由沖逆所致,雖劇卻易愈,起則頭眩,此若躺臥則不自發(fā)頭眩。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 白術(shù)三兩 甘草二兩 (2)真武湯證則起臥俱頭眩,且振振欲擗地,其病作為太陽病,自內(nèi)而發(fā),加之有虛寒之證,其發(fā)熱,本不應(yīng)以發(fā)汗而解,若誤用發(fā)汗,必躁擾氣血,使水氣逆行。雖同以茯苓為主,但真武湯伍以附子溫下焦,利水氣之力較苓桂術(shù)甘湯為大。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姜三兩(切)?附子一枚(去皮,破八片) 7、遇到暈眩的人,如果只是中膈有水,用苓桂術(shù)甘湯;遇到寒濕的人,就是用真武湯。怎么知道病人有寒濕,脈比較細小而遲,口不渴、沒胃口,因為濕傷于下,所以腳冷而無力,而且膝蓋骨可能會痛。 8、氣上沖: (1)病在少陰心用桂枝甘草湯,可加龍骨、牡蠣潛陽; (2)沿心上沖的有苓桂術(shù)甘湯證; (3)沿腎上沖的有真武湯證。 (4)陽明上沖,用赭石、半夏,旋覆代赭湯; (5)引沖下行,用牛膝、沉香;月經(jīng)不來而舌尖紅的,用60g牛膝引血下行,也可以用沉香。 9、身重: 10、下腹部膨滿:
11、少陰病: (1)夾飲證 A、寒化:真武湯; B、熱化:豬苓湯。 (2)不夾飲證, A、寒化:四逆湯; B、熱化:黃連阿膠湯。 12、(1)附子湯:全身虛寒、關(guān)節(jié)疼痛。 (2)真武湯:四肢沉重,小便不利,腹痛,下焦寒水,肌肉間動。 (3)白通湯:里寒下利、上焦虛陽下不來。 (4)四逆湯:手腳逆冷,腸胃的陽沒有了。 (5)通脈四逆湯:里寒表虛熱,手即溫,但是脈幾乎沒有了。 所以上下不能通的時候用白通湯,全身都虛寒的時候靠附子湯,內(nèi)外陰陽不能協(xié)和的時候用通脈四逆湯。 【名家論述】 1、真武湯《傷寒筆記》(倪海廈) 本身寒濕很盛的人,汗發(fā)掉以后,病證沒有解,成為寒濕兼有發(fā)熱,虛熱,發(fā)汗后臟腑的能源通通跑到外面,里面空了,還有一部分水在底下,沒有完全發(fā)掉,便會心下悸,水要往上走,寒在里面胃的功能沒了,水無法氣化就產(chǎn)生動悸;水停在中隔,會像苓桂術(shù)甘湯證一樣昏眩;身體虛就會津液不足,就會潤動跳動;人身上有陰有陽,一發(fā)汗,陽會上沖,中醫(yī)稱為浮陽,頭會很重,陽氣在上面下不來,這個癥狀大多是少陰證,就是腎虛,發(fā)了表后就會頭重腳輕,又心下悸,常?;杌璩脸?,是真武湯證。 桂枝湯喝下去,能夠壯脾陽,加上白術(shù)能夠健脾去濕,收斂讓血跑回血管里面;炮附能夠壯陽還能收浮在表面的陽,讓陽歸根,有腦中風(fēng)、頭部、腦出血的時候,常常用到此藥,能把血降下來;發(fā)膿瘍在皮表上,把膿擠掉就好了;膿瘡如果生在很里面,在淋巴結(jié)下方很深的地方,不及時去掉會擴散或爛上來,白術(shù)附子這兩味藥,能把很深的膿發(fā)到表面上來,治療初期癌癥、硬塊,加白術(shù)附子在里面,附子力量把體能加強,把不干凈的往皮膚表面上推,怕里面化膿發(fā)炎,用白術(shù)把濕去掉,露出來的只是一個頭,不會擴散,傷口黏黏稠稠的會化膿。 身潤動時,肌肉組織四肢上面血的力量已經(jīng)不夠,循環(huán)力量不夠,沒辦法完全滋潤四肢肌肉,用白芍把血流回心臟,要靠白芍把全身的血脈打通,白芍能通血痹,血液循環(huán)不好靠白芍把它加強,婦人的腹痛、月經(jīng)痛會用白芍。所以當(dāng)歸芍藥散治痔瘡,子宮瘀血(西醫(yī)稱內(nèi)膜異位)有血瘀積到的地方,芍藥破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