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21年4月4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為什么學生不喜歡上學》。這本書是由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丹尼爾·T.威林厄姆所寫。作者用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詳細分析了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注意的一些問題。書中每一章都運用了一個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解釋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這次我們重點解決的問題是:“什么才是提升理解力的關鍵?” ① 『理解的鑰匙』 讀過下面這段話,你才能更清楚地明白“理解”的真正基礎是什么。“小明給游記手小強打了一個地滾球,小強把球扔給了二壘手小星。小星成功上壘,迫使從一壘跑來的阿華出局。他接著把球扔給了一壘球手小安。小明沒能上壘?!?/span>數(shù)據(jù)顯示,有壘球經(jīng)驗的人讀一遍就理解了;而沒有接觸過壘球的人,哪怕他是其他領域的專家學者,讀十遍,他也理解不了。有壘球經(jīng)驗的人,讀3-5遍,這段話他可能就記住了。而沒有壘球經(jīng)驗的人,讀個100遍,過幾天他還是會忘記。所以,理解的鑰匙就是:背景知識。如果一個人對某個領域的背景知識了如指掌,那么他就具備了快速閱讀的基礎。他再稍微運用一點速讀技巧,就能讓閱讀速度翻倍提升。相反,如果一個人對某個領域一點背景知識也不知道,那么他會用再多的閱讀技巧,也難以施展。② 『背景知識』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豐富的背景知識能夠讓我們快速理解該領域的資料呢?研究發(fā)現(xiàn),首先,背景知識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詞匯。就拿前面的例子來說,給我們帶來理解障礙的就是那些專業(yè)術語。對一個外行來說,光是理解地滾球、二壘手、上壘這些專業(yè)名詞就非常困難,何況把它們串起來;其次,背景知識給你提供了大量的基礎邏輯。像前面那段話,作者并沒有解釋得很清楚,所以給讀者留下了大量的邏輯空白。有背景知識的人就輕松把它們填補了。再次,背景知識能夠讓你腦中迅速形成畫面。也就是說,有背景知識的人讀到案例中的文字后,他可以迅速在腦中勾勒出一個畫面和場景。這個過程會加深我們對文字的理解。而沒有背景知識的人,則看到的只是一些零散的文字。最后,背景知識可以為一些模棱兩可的句子提供確定性。比如有些孩子在學說話時,經(jīng)常接觸這個孩子的大人,就能夠在他模糊的語言中,判斷他說的到底是什么;而很少接觸孩子的人,則會難以分辨孩子到底說的啥。 說到這里,背景知識對我們的生活有什么現(xiàn)實的意義嗎?在小學教育中,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現(xiàn)象是:四年級掉隊。一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在學前班到四年級之前閱讀能力都表現(xiàn)得還算正常,跟大家還在一個水平線上。但是過了四年級之后,他們突然就沒辦法跟上同齡人了。之后幾年,他們落后得會更加嚴重。四年級之前,學校對孩子們的閱讀指導,主要在發(fā)音和認字。而在四年級之后,隨著大多數(shù)孩子已經(jīng)掌握了基礎的閱讀識字能力,學校的教育重點轉向了“理解”。而那些家庭條件相對較差、沒有太多長見識的機會的孩子,就吃了“背景知識”的虧。同樣,有些孩子雖然家庭條件比較好,但是父母沒有培養(yǎng)的意識,這些孩子也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適應。最終,如果他們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就會在成績上逐漸落后。總結一下,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提升理解力的關鍵不在于:多讀多寫,而是要從多個角度掌握背景知識的全貌。只有明確了這一點,你才能快速理解一個行業(yè),快速掌握一門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