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清明之日桐始華”,奠定了桐花“清明之花”的地位。 宋朝呂原明《歲時雜記》總結(jié)了相沿已久的“二十四番花信風”之說:“清明:一侯桐花,二侯麥花,三侯柳花。” 桐花是清明之征兆、標志。 清明時節(jié),春和景明、惠風和暢,三春之景到清明絢爛至極致; 春天的生機經(jīng)過醞釀、孵育已經(jīng)全然釋放;但同時“盈虛有數(shù)”,清明時節(jié)也已經(jīng)是春事闌珊,天氣變化劇烈,乍暖還寒、冷雨飄灑。 桐花因此而成為兩種悖反意趣的承載。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桐花花開的時候,就是清明時節(jié)了。 清明節(jié)有著久遠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變化,后續(xù)漸漸融合了寒食節(jié)的習俗。 古時我國南北風俗各異,唐代以前我國北方上墓祭掃主要是在寒食節(jié);唐代是我國南北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清明節(jié)上墓祭掃已成風氣。 因此,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寒食江畔》曰:“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p> 《寒食江畔》 【唐】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風景令人憶帝京。 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聞鶯樹下沉吟立,信馬江頭取次行。 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岸邊草地散發(fā)陣陣青草氣息,沙灘被陽光照的暖暖的,水面上倒映著睛空的云朵,這風景讓我回憶起在帝京的日子。 春天的氣味還和往年一樣,但和我今天糟糕的心情是不相宜的。 聽到在樹下鶯的叫聲,我無言沉吟獨自而立,在江邊騎著馬漫無目的地行走。 突然看見盛開的紫桐花,心中悵然若失,長久凝望,明天家鄉(xiāng)就該是清明節(jié)了吧。 《韓冬郎既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 【唐】李商隱 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 唐大中五年(851)秋末,李商隱離京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臺)入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府。在送別李商隱晚宴上,時年十歲韓偓即席賦詩,才驚四座。 大中十年,李商隱返回長安,重誦韓偓題贈的詩句,回憶往事,寫了兩首七絕酬答。 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寄酬詩。歷代寄酬詩都容易寫得流于凡俗,但李商隱的這首寄酬詩,卻因“雛鳳聲清”的名句卓爾不群。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p> 傳說中鳳凰多產(chǎn)在丹山,它最喜歡棲息的是梧桐樹。 因此遙遠的丹山道上,當美麗的桐花覆蓋遍野時,花叢中不時傳來雛鳳清脆圓潤的鳴聲,附和著老鳳蒼涼的呼叫,顯得更為悅耳動人。 這是非常富于詩情畫意的描繪;以“雛鳳聲清”的名句歷來傳誦不衰。 《憶王孫·刺桐花底是兒家》 【清】納蘭性德 刺桐花底是兒家,已拆秋千未采茶。 睡起重尋好夢賒。 憶交加,倚著閑窗數(shù)落花。 古時,二月以后農(nóng)事漸忙,故古人常于寒食清明后,拆掉秋千。秋千既拆,新茶未采,正是晚春時節(jié)。 是以“刺桐花底是兒家,已拆秋千未采茶?!?/p> 我的家在那開花的刺桐樹下,秋千剛剛拆下、新茶還未采摘。 寥寥數(shù)語,聽來無不給人以溫柔旖旎,天真爛漫之感。 “睡起重尋好夢賒”,少女春夢,睡夢之中,全是與心上人相守相聚的情景。 “憶交加,倚著閑窗數(shù)落花”。醒來之后,卻只有回憶。本想倚靠著閑窗,靜數(shù)落花,但腦海里卻滿是關(guān)于兩人在這窗前依偎看花的回憶。 只輕輕幾筆的勾畫便使意象鮮明,境界全出。尤以“倚著閑窗數(shù)落花”之結(jié)語,形神俱到。 通讀全詞,清新自然,明白如話;納蘭詞“詞中有畫,畫中有詞”之譽實至名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