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眼又快到清明了,本該是踏青的好時節(jié),不少人卻整天都無精打采、昏昏沉沉的,動一動就覺得累。 其實,這是身體在提醒你:是時候祛祛濕了! 說到祛濕,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赤小豆。它性平,味甘、酸,能清熱退黃、利水濕、消水腫,是祛濕的一把好手。 但是,想要徹底拔除濕氣,只吃利水濕的赤小豆可不夠,這件小事也不能忽略。 祛濕別只知道吃赤小豆,還得做好這事! 清代醫(yī)典《證治匯補·濕癥》云:“治濕不知理脾,非其治也?!?/p> 人體內(nèi)的濕氣,與脾功能失調(diào)關系最為密切。如果只祛濕、不健脾,可能做的只是無用功。 脾能運化水濕,若脾功能失調(diào),運化水液的“功力”大不如前,則會導致水濕內(nèi)停。 打個形象的比喻,人體如同一個水池,脾相當于抽水機。如果抽水機不給力,水就會越積越多,甚至泛濫成災。要想快速去除池內(nèi)過多的水分,理應將抽水機的狀態(tài)調(diào)至最佳,才能使水液達到“收支平衡”。 赤小豆雖然可以利水濕,但從祛濕氣、健脾胃兩個方面考慮,還是白扁豆要更勝一籌。 它是“祛濕第一豆”,更是“脾胃保護神”! 自古以來,白扁豆就是一款祛濕佳品,深受人民喜愛。
白扁豆一身都是寶,它的果實、花、葉均可入藥。中醫(yī)認為,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有健脾和胃、清暑化濕等功效,可緩解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等癥。 更重要的是,常用白扁豆祛濕,還不易損傷脾胃,脾胃虛弱的人也可以常吃。 如今接近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了幾分濕熱,脾胃不好的人容易遭受暑濕的侵襲,出現(xiàn)水腫、腹瀉等癥,嚴重的還有痢疾。 此時吃點白扁豆,祛除暑濕、養(yǎng)好脾胃,再適合不過。 白扁豆這樣吃,輕松拔除陳年濕氣 《本草分經(jīng)》里說,白扁豆“中和輕清,緩補”。白扁豆直接入藥,藥性不夠強勁,而如果簡單炒制一下,則可以加強它健脾祛濕的功效。 炒制方法:將洗凈晾干的白扁豆放鍋里清炒,到顏色微黃、有些焦斑時即可,用的時候再把它搗碎。 當然,如果覺得自行炒制比較麻煩,也可以直接前往藥店購買。以下推薦幾個食譜—— 1. 綠豆扁豆飲 做法:準備白扁豆30克、綠豆50克。將白扁豆、綠豆洗凈入鍋,加適量水,煮到豆子熟爛,然后濾渣取汁即可。 本飲出自《壽世青編》,適用于脾失健運、濕熱內(nèi)盛引起的脘腹脹滿、霍亂吐瀉或食物中毒等,也可作為一款日常養(yǎng)生特飲,供大家飲用。 2. 芡實扁豆粥 做法:準備炒芡實30克、炒白扁豆20克、紅棗10個、糯米100克;將所有材料倒入鍋中,加水煮成粥。 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jīng),能除濕、益腎固精、補脾止瀉。與白扁豆搭配,有很好的祛濕作用,脾胃虛弱的人也可以放心吃。 3. 茯苓雙豆湯 做法:準備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炒扁豆20克、陳皮5克、生姜2片、瘦肉300克。將所有材料洗凈,與切塊的瘦肉放過燉盅隔水燉2小時即可。 茯苓和赤小豆的配合,可加強祛濕利尿消腫的功效,與炒扁豆組合,又再增強健脾祛濕的作用;同時輔以少量陳皮運氣化痰燥濕,四者合用,可以加強祛濕效果,也能幫助調(diào)養(yǎng)脾胃。 用白扁豆祛濕,注意兩點 1. 煮熟煮透 白扁豆中含有對人體有毒的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若食用未煮熟的白扁豆,可能引起中毒,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頭痛、頭暈等癥狀。 所以,在食用新鮮白扁豆或豆莢時宜充分煮熟,以破壞血細胞凝集素和溶解素等成分,防止中毒。 2. 別吃太多 《本草求真》里記載白扁豆:'多食壅滯,不可不知。' 豆類大多有一個益氣的特點,食用過多容易氣滯,讓人感到腹部特別脹,所以白扁豆可以常吃,但不能當'飯'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