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場全馬比賽,我都認真準備,努力去跑,當然也僅僅限于賽前的一兩周。那時候我?guī)缀鯊牟徽?jīng)訓練,月跑量平均下來還不到5公里。跑馬更像是湊熱鬧或者旅個游,全憑心情和狀態(tài)。直到2019年秋天開始,我才真正開始有意識的去跑一跑,但比起嚴肅跑者還相差太遠,充其量只是娛樂型。 由于山野一直是我的興趣和重心,所以一周七天,路跑于我只是維持狀態(tài)。首先我周一不能跑,因為周末進山剛搞完,身體需要休息;然后周五也不能跑,不然也會影響周末進山的狀態(tài);剩下周二到周四,上班午休的一個小時,是我僅有的訓練時間,我會盡量去樓外跑個10公里。曾經(jīng)也早起跑過一段時間,遺憾沒有堅持下來。 但是,天氣太冷不跑,刮大風不跑,下大雨不跑,太熱也不跑,霧霾不跑,有事開會不跑,困了累了還不跑……總有一些堂而皇之不跑的理由。甚至還有幾次,衣服換好了一看表,時間來不及,我都會直接放棄。那些風雨無阻的自律跑者是我打心底里膜拜佩服的。 平時這樣有一搭沒一搭的訓練,加上周末進山湊的里程,每個月下來也能保持在200公里以上,單就跑量而言似乎不算特別懶惰,但實際對體能的幫助只有我自己清楚。我很珍惜每次午休訓練的機會,也會做一些交叉訓練,針對自己的能力和特點,盡量做到極致。 但訓練一度給我?guī)淼亩际切睦泶驌?,覺得自己再怎么拼,就單一公里的配速而言,也從未到達4分40,而4分30更是不可想象,10公里能維持510的配速已是盡了9成力氣。所以比賽中怎么能達到全程52X的配速去破我原有的“巔峰記錄”,真是不敢想。 2020年,在這種相對松散訓練的加持下,我跑越野賽的成績在十多年后終于有了質(zhì)的飛躍,這給我?guī)砹撕艽蟮男判?/strong>。相較以前,我可以在大部分路跑賽段,都能咬牙跑起來。以前我曾非常痛恨路跑,覺得自己腿短跑不過別人,每次比賽成績不好也歸結(jié)為平路太多跑不起來,哪怕再給我兩座山都行。 后來我也想明白了,沒有人天生愛跑公路,他們比我快,一定是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不能再為懶惰找借口,所以才從2019年秋天開始,下決心好好練路跑,爭取縮小與這些人的差距。 但馬拉松在過去這一年里,我只自己跑了幾次線上的,沒參加線下比賽,那種萬人齊唱國歌的場面再沒感受到。跑線上馬就很沒有儀式感,我曾在家門口的河邊轉(zhuǎn)過幾十圈,也曾獨自去山里沿公路跑過十多次折返,還有借著跟大伙爬山特意湊里程……但即使這樣,在去年5月中旬,在我有效訓練8個月之后,我在家門口跑了一個3小時49分整,屬于無意中的非官方PB成績,在那次的訓練筆記我這樣寫到:“前半程,務(wù)必,必須,一定要慢下來!” 跑完那次以后,我其實對自己在正式比賽中可以PB是持有百分百信心的,畢竟氛圍擺在那里,還有更完善的補給,天氣給力起碼還能再快5分鐘。但后來受到持續(xù)的越野賽、傷病、狀態(tài)以及訓練中斷的各種影響,放到現(xiàn)在早就沒法再說了。 今年冬訓,我的路跑量還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周末又持續(xù)跑了幾次強度比較大的山地訓練,舊傷雖沒發(fā)作,但也肯定沒養(yǎng)好,一直有感覺。3月以來開始休假,該休整的時候我卻反向行之,去廣州和深圳大鵬半島玩起了solo賽道,所以狀態(tài)一直沒有調(diào)整過來。 以這種狀態(tài)上賽道,實際無異于一個小白。 宿遷這個城市對我來說是非常陌生的,只知道有個同事是宿遷人,他來公司第一天做自我介紹,開場就說自己是劉強東的老鄉(xiāng)。這句話讓我印象很深,這次恰好是京東冠名,宿遷的名人里,除了項羽,被大家廣為熟知的,應(yīng)該就是這位京東創(chuàng)始人了。 之前的馬拉松比賽,除了家門口的北馬,我跑過的是哈爾濱、蓬萊、濟南、泰山和秦皇島這些,北京周邊或不算太遠的旅游城市。 而宿遷位于江蘇北部,在徐州和淮安之間,挨著中國第七大淡水湖——駱馬湖,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乾隆六下江南,曾五次駐蹕宿遷,贊這里是“第一江山春好處”。而宿遷也被譽為“酒都”,洋河跟雙溝都在這里。在這個高鐵發(fā)達的時代,從北京過來僅需3個半小時,和從上海過去的時間幾乎相當。而和省里幾個老大哥無錫、南京和徐州比起來,宿遷馬拉松還是剛?cè)雽W的一年級新生。 賽前領(lǐng)物之后碰到了老朋友南子,他是個很自律的跑者,上一場剛剛在炎熱的海南PB,見面就特興奮的問我,“你跑多少???” 久疏戰(zhàn)陣的我還沒反應(yīng)過來,腦子有點懵,這是越野賽嗎,還分組別?50、100?噢,不對,是全程半程和迷你。頓了一下才說:“我跑全程呀?!?/span> “哈哈,我問你打算跑多少?” “噢,不好說,我一年多沒跑比賽了,腿腳還有傷……” 后來我們又針對天氣、訓練聊了一些,我才支支吾吾的說,盡量4小時能回來吧。這個時間按去年同期的訓練水平來說,肯定是底線了,但臨場跑成啥樣,對于我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人來說,真是難以估算的。 精英選手對自己的成績一般都有一個清晰準確的預(yù)判,他們在比賽中也會按秒為單位對每一公里進行精確的配速規(guī)劃,并以此作為目標進行針對性的訓練。通常路況和天氣對他們的影響很小,除非自身出現(xiàn)失誤和意外,不然拿到比賽里,他們就是永不疲倦的機器人,去執(zhí)行已經(jīng)輸入好的指令而已。 相對越野而言,馬拉松沒有什么投機取巧的地方,靠補給?靠裝備?靠技術(shù)?這都不存在的。我認為就是純比拼腳力,看誰節(jié)奏好、耐力好、更能跑,這才是屬于人類最原始的較量。 我們和高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甚至無法逾越的,所以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別人快慢我不管,跑好自己的就行了。道理我都懂,可實操起來,咋就這么難呢? 比賽日當天,早起、進食、排空、熱身一切按部就班的進行,場內(nèi)摩拳擦掌場外霧氣騰騰,我望著不遠處項王策馬的雕像,真是久違的大賽氣氛。賽前我拿到的是自己唯一的生日號碼簿,還有名字徽章,以及右手半只手套。我此前參加的比賽喜歡收藏號碼簿,已經(jīng)留了近百張,現(xiàn)在唯獨這張最有意義。 而全馬和半馬選手進行了混排,A區(qū)集中的都是高手,而且安排所有精英和兔子都站在了第一排,這也是站在選手角度考量,很值得同行們學習的點。 出發(fā)的時候我站在隊伍中間的部分。跑過起點線的同時,陽光也沖破了云霧照在我的身上,這種“夢幻開局”也許就預(yù)示著此行的諸多不凡。 和之前很多比賽一樣,我在超越了少數(shù)節(jié)奏偏慢的跑友后,就穩(wěn)定在賽道的左側(cè),不慌不忙的跟人一起跑。 1公里,2公里,3公里,我的配速一直在4分30多,第一公里這個配速我是接受并認可的,畢竟起步都興奮,跑出一個平時從沒跑出過的速度也很正常。而第二、三公里就讓我有些意外了,因為身體感覺尚可。這時候略微有點飄飄然,心想,舒服就跑唄,看能維持多久。 5公里下來均速不到4分40,我已經(jīng)有了創(chuàng)造自己最快10公里的野心。 到8公里的時候還沒掉出5分,而且比較輕松,讓我超級意外。 這時身旁追上來一個大哥,問我: “兄弟你速度挺穩(wěn)啊,打算跑多少?” “爭取……4小時能回去吧。” “那你前面太快了,這么跑310差不多!” “噢,沒事,我知道,我后面肯定慢。您呢?” “320,我跟你跑吧!” “啥玩兒?那我跟您才對啊!” “沒事,一起跑一起跑?!?/span> 聽到有人夸我,還是320級別的高手,居然樂意跟我跑,我又不自覺的提了提速。 10公里的時候,我如愿大幅PB了1分09秒。我清楚的記得10公里48分29秒的記錄是我2010年左右在清華體育場里創(chuàng)造的,那時候還在那附近上班,也是午休時去跑的。當時還沒有運動手表和智能手機,我是舉著手機的秒表記的時,還一直深度懷疑自己是不是少數(shù)了一圈。那次跑的甚至比我后來跑五岳寨的前10公里柏油路下坡都快。 要知道,對我來說,10公里跑進50分這件事,在我跑過的上百個10公里中,也只發(fā)生過4、5次而已。興奮之情難以掩飾,就徹底放飛了自我,想著乘勝追擊,比賽策略進而改為先破半馬記錄,再看后面。半馬記錄也是之前在北馬跑的145,后來抽筋,后半程用了將近3個小時。 但計劃沒有變化快,剛出11公里的水站沒幾步,有個始料未及的狀況毫無征兆的發(fā)生了——我鼻子一熱嘴里一咸,拿手擦了一下,開始以為是鼻涕,但居然是鼻血。摸了一下身上沒帶紙,只能深吸幾下,打算把血吸回鼻子里,然后用手套蹭掉血,堵一下就沒事了。 但反復試了幾次,都不好使。血還在不停的流,手套也被染紅了幾塊,滴答滴答幾滴血掉在我的身前。我只能把速度稍微放慢一點,用手套擦汗降溫,再仰起脖子。但這都不能抑制我這股血氣,好像我的PB一樣來的勢不可擋。 跑了大概100米,我的節(jié)奏就和周圍的跑者有些格格不入了,兩邊的觀眾也在驚呼:“哎呀呀,你看他,這小伙子跑的直流鼻血!” ![]() 我開始倒沒有什么特別的反應(yīng),甚至把血當成鼻涕,擤了兩次還,也有一部分順著鼻腔流到了嘴里,合著痰一口吐出,啊,居然是一口濃血!估計自己當時滿臉是血,嘴里也是血,實在有些嚇人,驚呼的觀眾也越來越多。 不得已,我對身邊的一個跑友,指著自己的鼻孔,說:“哥們,帶紙了么?” 他一臉驚恐的表情,先是搖頭擺手,然后提速躥到我的前面,一邊跑一邊回頭一邊向外指,意思是讓我降速,等一等,或者找一下場外援助。 我沒理會他,還是繼續(xù)跑。又過了幾十米,他還是跑幾步就回頭看我一下,都把我看毛了,是怕我倒地休克么? 終于,他停在了一片觀眾面前,幫我找了一張紙巾。我連忙道謝,搶過紙巾繼續(xù)提速跑,爭分奪秒地不想讓配速掉出5分。 撕下紙巾一角,堵上鼻孔之后,血果然止住了,我的狀態(tài)似乎也沒受什么影響。但剩下的四分之三張紙巾,我卻一直攥到了40公里,直到離開最后一個水站才丟掉。 ![]() 跑步的時候我很少主動去降速,只靠身體感覺自然的被動降速,這就是大家常說的自殺式跑法。 半程用時1小時42分45秒,我順利又實現(xiàn)了PB。 平時就是主動想跑速度,也不可能達到這個水平,這主要就是受比賽氣氛的感染,無數(shù)人聲嘶力竭的給我喊加油,那種和觀眾對視之后反射到腦海里的信號就是,有多少力氣使多少力氣,才不枉比賽。 在沖半程這最后一公里的時候,實際我已經(jīng)有點后悔了,真傻,這還剩一半呢,沖又不敢真沖,不沖又對不起自己可能的新記錄。 接連兩個目標達成之后,我開始重新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態(tài)。 此前我的配速還能頂在5分以內(nèi),但任務(wù)完成之后,心氣就塌了一半,22公里開始,配速直接掉到了5分半。 ![]() 越野跑也好,馬拉松也好,僵持到一定程度后,我就喜歡開始算時間,預(yù)計能多久完賽,或者設(shè)立一個目標,盡管這個目標會不斷下調(diào)。 半程的時候我的目標是33X。330的配速是5分,以我之前積攢的優(yōu)勢,只要每公里維持在我平時放松跑的5分30左右,就有很大希望。但隨著比賽一公里一公里的進行,340已經(jīng)越來越不靠譜。345呢?頂一頂希望很大。 越想頂住,就越想提速,在被動降速的情況下再主動提速,這種情況通常會帶給我一個結(jié)果,就是抽筋。這次也不例外。大概從25公里開始,只要腿部跑動姿勢超過一定角度,就會傳來絲絲的抽搐感,發(fā)力到一定程度也會抽。 ![]() 之前鹽丸、水、飲料、能量膠的輪番按時轟炸,補給實際并不存在任何問題。到底還是練的不夠。這個情況一直貫穿我后來整個比賽,即使補了幾次生理鹽水,比計劃還多吃了兩顆鹽丸,還是沒得到有效的緩解。和越野跑可以停下休整拉伸不同,馬拉松我真的不想停,節(jié)奏亂了更沒法跑,只想慢慢通過降速進行調(diào)整。 再后來腳步也愈發(fā)沉重,感覺鞋越來越頂腳,每次邁步砸向地面,都像拿錘子在敲自己的指甲蓋。有幾個瞬間我已經(jīng)意識到,大腳指甲肯定是保不住了。之前指甲也出過很多次問題,但細想一下,最近一次確實也是17個月以前了。 接下來各種狀況頻頻襲來:背后的短褲口袋塞著能量膠,不知不覺卻把我后腰刮破了皮;前面號碼簿的扣沒太注意,一直在磨乳頭,感覺沙沙的疼,后來發(fā)現(xiàn)也破了;吃鹽丸的時候密封袋打不開,著急的我直接撕破袋子,膠囊被擠破了倆在兜里,還不慎掉了一個在地上…… ![]() 我也又一次深切的體會到后半程才是馬拉松真正的開始。闊別17個月再跑全馬,我又退化成了一個小白,除了比之前更能跑一些,其他之前掉過的坑又挨個摔了一次,有些無奈也有些泄氣。眼看周圍無數(shù)人超我而去,面對直擊心門的加油聲,我卻再也提不起速度,甚至下坡的時候還要加力才能跑起來,剛跑起來卻又開始抽筋…… 逐漸,腳指甲的痛感慢慢超出了預(yù)期,水泡也起來了,我只能想一些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看一看左右優(yōu)美的賽道風景,給一直在路邊喊加油的人好好回禮……不得不說,宿遷的街道非常明凈,道路平坦寬敞,路過了好幾個城市花園,觀賽者振奮人心的加油聲一直感染著我,有學校單位組織的,也有很多自發(fā)的,這才是線下賽事獨有的魅力。 ![]() 賽段后期,跑入三臺山森林公園之后,有一段明顯的起伏。不過在景區(qū)優(yōu)美宜人的環(huán)境相襯之下,我也沒感覺有太大困難。 ![]() 32公里的時候看表是2小時45分,最后這10公里,我只要配速不跌出6,就能進345。手表每公里的震動報時,卻讓我覺得希望越來越渺茫。 “345不行的話,348也可以,起碼PB了;PB差幾秒不行的話,起碼跑個349交差吧?35X看著實在太難看;4小時還回不來是不是等于白來一趟??;這要是腳指甲疼的受不了,退賽回去可太丟人了……”(賽記寫到這里,我才仔細核對了自己以往的最好成績,當時一直誤認為是3小時48分52秒,我真不知道這個數(shù)是從哪兒來的。) 后來一直到終點,我都是在這種不斷的糾結(jié)和胡思亂想中度過的,配速和目標不斷降低。盡管這樣,我還是咬著牙,變著各種平時沒試過的跑姿和跑法,最大限度、最小代價地去維持配速,除了進水站喝水走幾步,其他時候都堅持在跑。 ![]() 后來的三、四公里,我超越了很多走著的跑者,這在以往我參加的比賽是非常罕見的,印象中我跑4個多小時的時候也沒見到這么大面積走的情況,看來跑崩的真不在少數(shù)。那天預(yù)報26度,不過風也不小,體感最熱時應(yīng)該在19度左右,想創(chuàng)造更好成績,應(yīng)該至少再低8度。流鼻血是我比較常見問題,之前爬山和越野賽流過很多次,我血熱也很容易上火。 在體育場門口,我看到了最后一塊指示牌,寫著距離終點還有100M。同時周圍的選手在沉默了幾個小時后,也爆發(fā)出各種吼叫聲,我抬起手表看到時間的一刻確實有些五味雜陳,以為就差一點點,既遺憾又沒有遺憾,因為確實已經(jīng)盡了自己所能。 也許這個結(jié)果是早就安排好的: 3小時49分19秒(凈計時成績) 我是發(fā)完朋友圈,回到家睡醒一覺,第二天來到公司,又查閱自己以往馬拉松成績時,才意外的發(fā)現(xiàn)我腦子里記錯了以往的最好成績,而這次跑下來居然PB了27秒!那個時候我的心情更復雜…… 遷馬從賽前通知到交通接駁,從防疫檢查到參賽領(lǐng)物,從選手關(guān)懷到后勤保障,從賽道風景再到賽事氛圍,從賽道體驗再到最后的完賽服務(wù)……匯跑都已經(jīng)做到了極致,確實都讓我無可指摘。 但相較之下,宿遷的賽中補給和豐盛的賽后大禮包相比,確實略顯單一?;揪褪呛>d、水、功能飲料和零星水果,以及32公里左右才盼到的鹽丸(糖丸)和能量膠。也許這也是匯跑辦馬拉松賽事的一大特色——向國際標準看齊。 ![]() 換個思路想,如果補給太豐盛,跑起來還容易胃下垂,不像越野賽被慣的,可以坐下來慢慢吃,溜達著消化。而鹽丸和能量膠,都可以隨身攜帶,依照個人的情況隨時進行補給。 實際組委會只需提供水就好了,這一點來說,遷馬做的沒有任何問題。而且遷馬的水站密集程度,比我之前參加過的任何一場比賽都高,基本2-3公里就有一個,中途還夾著不下10處噴淋。 ![]() 補給這件事也讓我更清醒的意識到,全程馬拉松實際是一項門檻很高的極限運動。大多數(shù)群眾可以參與的其實只是健康跑和迷你跑。如果想要順利完成半馬或者全馬,勢必要經(jīng)過非常科學系統(tǒng)的訓練。尤其業(yè)余跑者,對馬拉松要隨時保持敬畏之心,否則只能是跟我一樣,結(jié)果是傷身。 對于越野跑來說,馬拉松的距離相對更短,沒什么爬升,路也好跑,但它的難度對我而言卻更大。我曾經(jīng)非常非常畏懼跑馬拉松,但經(jīng)過了這一年多,每月200+公里的跑量和訓練,使我對路跑的觀念逐漸發(fā)生了變化。 ![]() 宿遷馬拉松從嚴格意義上講是我認真對待的第一場,盡管我跑的很糟,但以后肯定還會有第二場、第三場、第三十場……只要認真對待,平時竭盡所能去訓練,最終的成績就一定會有所體現(xiàn)。 宿遷馬拉松是我跑馬一個新的起點,也慶幸自己給以后進步留下了不少空間。 國內(nèi)跑者的數(shù)量是基本穩(wěn)定的,更好的服務(wù)和賽事體驗,是吸引跑者來旅游、參賽的最直接動因。對于一個首次舉辦萬人以上規(guī)模馬拉松的城市來講,宿遷這次無疑交出了幾近滿分的答卷。 ![]() 合作媒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