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是桃樹的故鄉(xiāng),在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遺址中發(fā)現(xiàn)有桃核。公元前二世紀(jì)之后,中國人民培育的桃樹沿絲綢之路傳播到波斯及歐洲。由采摘而種植,由食用而觀賞,桃成了人類生產(chǎn)和生活的重要對象,顯示出重要的歷史和文化意義,《詩經(jīng)》中多有記載。 注:夭夭:花朵怒放,美麗而繁華的樣子。灼灼:花朵色彩鮮艷如火,明亮鮮艷的樣子。華:同“花”。蕡(fén):草木結(jié)實(shí)很多的樣子。蓁(zhēn):草木繁密的樣子,這里形容桃葉茂盛。 《詩經(jīng)》中這首詩第一二句非常有名,國人大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因其文字優(yōu)美生動,喜氣洋洋,充滿韻律感,讀過之后,眼前都會浮現(xiàn)出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艷,象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此詩也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 全詩三章是一首祝賀年輕姑娘出嫁的詩,以“桃之夭夭”起興,繼以花(華)、果(實(shí))、葉(蓁)兼作比喻,層次遞進(jìn),真是一派興旺景象。最后歌者送上 “宜其室、家、人”的盡美、盡善的祝福,衷心祝愿她“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詩三百”開篇,寫盡了愛情與婚姻生活的各個方面,說明家庭和婚姻的重要性,這不僅僅是人們生活的期盼,也是統(tǒng)治者的希望,所謂“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闭f白了,就是建立在“宜家”、“ 宜室”、“ 宜人”上的“宜國”,后世之人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也。放在今天來說,就是家庭幸福,才是事業(yè)的基礎(chǔ)。 “桃夭”是華夏文明延續(xù)到現(xiàn)在的喜慶與祝福,就是今天,我們也同樣祝愿著如桃花般的女子,“之子于歸”,能夠生活美滿,家庭幸福,“宜其室家”。 成語“投桃報李”,國人基本耳熟能詳,其源出《詩經(jīng) 大雅 抑》,比喻相互贈答,禮尚往來。 在《衛(wèi)風(fēng) 木瓜》詩中,你贈給我果子(瓜、桃、李),我回贈你美玉(瓊琚、瓊瑤、瓊玖)”,與“投桃報李”不同,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的高尚情感(包括愛情,也包括友情)。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及其價值的高低在此實(shí)際上也只具有象征性的意義,表現(xiàn)的是對他人對自己的情意的珍視,所以說“匪報也”。 漢代張衡有《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也源出于《衛(wèi)風(fēng) 木瓜》。 《大雅 抑》,為周朝衛(wèi)武公所作。 衛(wèi)武公是周的元老,經(jīng)歷了厲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在看到自己扶持的周平王品行敗壞,政治黑暗,不禁憂憤不已,寫下了這首《抑》詩,使人日誦于其側(cè)以自警。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兒子宜臼,幽王昏庸殘暴,寵愛褒姒,最后被來犯的西戎軍隊殺死在驪山。幽王死后,公元前770年(平王二年),晉文侯、鄭武公、衛(wèi)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護(hù)送平王到洛邑,宜臼被擁立為王,東周從此開始,也開啟了春秋時代的大幕。 “夙興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捫”、“投桃報李”、“耳提面命”、“諄諄告戒”等成語,都出自此篇。 注:其實(shí)之肴:即吃其果實(shí) 《魏風(fēng)·園有桃》以園中所見的桃樹、棗樹起興,詩人有感于它們所結(jié)的果實(shí)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飽腹,而自己卻一點(diǎn)用處都沒有,沒有辦法發(fā)揮自己的才干,心中憤憤不平郁悶不已。只好離開生活的城市四處走走,排遣情緒,一路引吭高歌,放浪形骸,引來人們的議論。好些不了解我的人,都說我清高孤傲,書呆子不合時宜。他們說的都對,可是請你告訴我該怎么辦呢,這個社會變化得太快了,是我不合宜還是你們沒有意識到危機(jī)的到來?唉,我內(nèi)心里這些憂傷,你們有誰知道呢?算了,你們竟然都不理解,我還說這些有什么用,我也不要空自傷懷了。 《國風(fēng)·王風(fēng)·黍離》中也有類似的情感表達(dá):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 注:懲(chéng)毖(bì),荓(píng)蜂:微小的草和蜂。辛螫(shì):辛:酸痛。螫:敕的假借字,勤勞之意。肇(zhào):始之意。桃蟲:即鷦鷯,一種極小的鳥。拚(fān)飛:鳥飛動貌。蓼(liǎo):草本植物,其味苦辣,古人常以之喻辛苦。此句喻自己又陷入困境 成語《懲前毖后》,意思是懲處以前的過錯,戒慎今后再犯。即源出《詩經(jīng) 周頌 小毖》。 此篇大多數(shù)解讀為周成王的自言。周成王,東周第二位君王,在位22年,被認(rèn)為是一位能夠統(tǒng)御四方,能夠剛?cè)岵⑴e的“憲圣”的君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