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山中問答》 《詩經(jīng)》里有這樣一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币粋€人一生,很難數(shù)清會遇見多少人。有的人萍水相逢,然一見如故,有的人朝夕相處,卻肚皮隔心。時間,確實能檢驗一切,但卻無法改變,兩條注定不能相交的平行線。知你者,只言片語,即可莫逆于心,不知你者,推心置腹,反倒生出嫌隙。 人活于世,都有脆弱,在最難捱的時刻,若能有一人,懂你用心,甘愿相伴,那也算世間美好??墒侵綦y覓,無人理解倒是常態(tài)。其實不被理解也沒關(guān)系,真正相信自己的人,無須在意別人的態(tài)度。道不同不相為謀,一笑以應(yīng)之,足矣。 那一年,李白三十歲,來到安陸白兆山隱居已一年有余。在這里,他結(jié)識了偶像孟浩然,娶妻生子,四處拜謁,家庭幸福,詩名廣傳,也算是過著難得的安穩(wěn)生活。 一日,一在朝為官的何閣老回到家鄉(xiāng),聽說村里來了位才華橫溢的奇人,十分好奇,立即置酒備菜,命人請來。 一見李白,果真氣度不凡,文章對答如流,詩作文采斐然。閣老甚是欣賞,舉杯相邀,與李白痛快地喝了起來。 安陸民風,本就淳樸, 喝起酒來更是痛快,酒至微醺,只聽閣老不解發(fā)問:“天下文士因隱居名山而揚名,君這般風流人物,為何擇此無名碧山(白兆山別稱)隱居啊?” 李白一聽,就知這閣老也是世間俗人,要不怎會問出如此問題,放聲一笑,看向窗外美景,只說一句“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說完,舉杯一飲而下。 閣老不解深意,只覺詩文之美,請李白作成整篇寫于紙上,此詩遂流傳開來。 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李白《山中問答》 落英繽紛,滿目芬芳,溪流蜿蜒,云霧繚繞,青山綠水相映成趣。處于其間自在非凡,有此一般如詩如畫風景, 何至于與他人擠于名山。短短四句,超脫之意盡顯。 尤其“笑而不答心自閑”一句,表達雖含蓄婉轉(zhuǎn),卻也難掩李白天生的狂傲之氣。我李白的境界,凡夫俗子自是不懂的!惺惺相惜者,自不必多言,不相為謀者,倒不如一笑泯然。 且不論,李白是否有意借隱居碧山之名,彰顯自己不落塵俗之志,但在白兆山隱居的他,有美景和妻兒相伴,倒也過了一段世外桃源般的日子。其中的幸福滋味,定是有的。 其實在作此詩前不久, 李白的好友孟少府也曾因此來信,怪他流連于無名小山隱居,忘卻心中之志。李白還特意答復(fù)了一篇《代壽山管孟少府移文書》,“奮其智能,愿為輔弼,使寰區(qū)大定,??h清一?!币詨凵剑ò渍咨絼e稱)之口吻盡述己志,愿傾盡才華,輔佐君王,安定國家,然后出世隱居,為天地四海而歌。此時,只是韜光養(yǎng)晦,伺機而動。 友人疑惑,樂于辯駁,閣老問起,一笑而過。只因他懂得,知他者,自能尊重他的選擇,千言不多。 所謂“圈子不同,不必強融”, 對于道不同者,一笑而過才是最好的回應(yīng)。沒有相似的人生經(jīng)歷,也沒有共同的價值追求,解釋,此時只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自我安慰。有的人,值得,而有的人,則不必。 李白一生都在尋求入世門路,不知被多少次拒之門外,若是常人,怕是早已回去繼承家業(yè)了吧!面對著世人的不解,他很少顧影自憐,也很少試圖尋求同情。 他昂起頭,吟唱著,“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回應(yīng)所有輕視他的人;他揮著手,高呼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滿腔都是對自己的堅定。即使一生奔波,難以實現(xiàn)理想,但是李白心中的那份自信與豪邁,卻至死不休,驚艷千古。 自信的人,從不愛解釋,也不必解釋,時間和行動,自會為其正名。 若有人能懂,當是一件幸事, 可即使孤身一人,也不必刻意去追求。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之一, 就是不再渴求他人的理解,而是懂得尊重別人的選擇。雖然我們常常能夠獲得外界的支持,但發(fā)自于內(nèi)的力量才是最切實的動力。 莫言講過一個自己的小故事, 有一次他請客吃飯,酒足飯飽之后,桌子上還是剩了不少的菜。從小生活艱苦的他不忍浪費,就急忙忙吃了起來。結(jié)果卻被客人嘲笑太寒酸,非要把請客的錢全吃回來。莫言內(nèi)心十分窘迫,此后在酒席上都會吃得慢條斯理一些,沒想到又被人調(diào)侃太做作。 凡事皆有兩面,如果為了迎合別人的喜好而活,那一定會丟了真正的自己。面對質(zhì)疑,實在不必急于解釋, 做好自己,勝過千言萬語。 ![]() 林語堂有一言,“人生在世,還不是有時笑笑人家,有時給人家笑笑?!毙θ思視r,不要失了分寸, 被人家笑時,學學李太白。不被理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也不能理解自己。 人生難得坦蕩,不必急于辯白自己。 愿你我都能豪邁一笑,歡度余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