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絕句第8講

 清歡幾許 2021-03-17
Image

意境

                第8

意境·漁洋第七法

今天還是繼續(xù)跟大家交流學習兩個方面的內容:意境和漁洋第七法。

一、意境

這一講我們共同探討如何對古今詩詞作品進行賞析。談到賞析就離不開對作品意境的領會和分析。意境,是寫作詩詞和欣賞.評論詩詞都必須掌握和了解的首要問題。寫作詩詞要注意創(chuàng)作意境,欣賞詩詞要注意領會意境,評論詩詞也應從意境入手。那么,意境是什么呢?

1、什么是意境

意境這個話題,我們的律詩講義已經(jīng)有所提及,這里再次提出,可見意境不是只有律詩才有,絕句、詞、辭賦等各種文體都會有意境方面的要求,因此,下面的舉例就不只單單是絕句,還有律詩和詞作品。何為意境?王國維說:“文學中有二原質焉:曰景、曰情。前者以描寫自然及人生之事實為主,后者則吾人對此種事實之精神態(tài)度也?!焙喍灾?,景和情二者迭合在一起就構成了意境。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就是作者描繪的客觀事物。意境,就是指作者所描繪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物)與作者強烈真摯的思想感情高度統(tǒng)一之后,并經(jīng)過藝術加工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藝術境界。它是內情與外物的融合,是思想與形象的交匯,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意境是情和景交融而出現(xiàn)的藝術境界,情是主觀的,景是客觀的,二者交融之后,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就構成了一幅生動的藝術畫面,讀者就會從中得到藝術上的享受。

2、詩詞的意境:

簡單的說,就是創(chuàng)作詩詞的環(huán)境??梢允菍懽鲿r的場景,也可以是回憶,也可以是心中所想、實際卻達不到的場景。詩詞的意境是作者的心境和感受,“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這個道理。

意境是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詩詞創(chuàng)作離不開意象,意象的選擇只是第一步,是詩的基礎;組合意象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諧”的詩詞藝術境界才是目的。意境與意象在本質上有一定的聯(lián)系,它們都是主觀與客觀統(tǒng)一的產(chǎn)物,都是情與物的結合體。但它們又有區(qū)別:從形式上看,意象與詞句相關,意境則與全篇對應。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边@首詩有如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再如賀鑄《青玉案》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組成一個整體,藝術地回答了“試問閑愁都幾許?”它不是三個意象的簡單相加,而是形成了一個感人的藝術境界:閑愁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凄清迷茫的黃梅時雨。

3、意境的特征:

意境的結構特征是虛實相生。意境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較實的因素,稱為 “實境 ”;一部分是“見于言外”的較虛的部分,稱為“虛境”。虛境是實境的升華,體現(xiàn)著實境創(chuàng)造的意向和目的,體現(xiàn)著整個意境的藝術品位和審美效果,制約著實境的創(chuàng)造和描寫,處于意境結構中的靈魂、統(tǒng)帥地位。但是,虛境不能憑空產(chǎn)生,它必須以實境為載體,落實到實境的具體描繪上??傊?,虛境通過實境來表現(xiàn),實境在虛境的統(tǒng)攝下來加工,這就是虛實相生的意境的結構原理。

4、意境的創(chuàng)造:

那么,如何在自己的篇章中創(chuàng)造意境呢?這既是一個文藝理論問題,又是一個創(chuàng)作的實踐問題。本章不打算作深入的探討,只想提出幾條具體途徑或方法,供大家寫詩填詞時參考。

1)注情于景

注情于景是指先寫景,后抒情;緣景生情,使景中有情,從而造成意境。例如北朝民歌《敕勒歌》: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罩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首民歌具有雄渾開闊的意境,讀后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心胸為之豁達開朗。其中“天似穹廬,籠罩四野”,是作者的想象,是作者注入篇章的意;如果刪去這兩句,那么剩下的五句,僅僅是北方草原遼闊廣大的景象的描寫,便缺乏意境了。

又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這首詩具有深遠蒼茫的意境。如果不注入“念”和“獨愴然”之意,而僅僅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天地悠遠”,那也就不具有意境,不可能像現(xiàn)在這樣有如此感人的力量。

再如韋應物的《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這首七絕寫出西澗春晚之景:幽草澗邊生,深樹黃鸝鳴,春潮帶雨,野渡無人。因作者為人潔身自好,處仕途而愧無建樹,思退隱而不能,便形成諸事一任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這種思想感情注之于寫作中的景,于詩篇便構成一種自然澹泊的意境。

2)以景托情

以景托情是指先抒情,后寫景,以景烘托其情,使情中有景,從而構成意境。

例如崔護《題都城山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前聯(lián)抒寫懷念“人面”(山莊少女)的情,后聯(lián)寫今日桃花盛開的景加以烘托,從而構成美妙綿邈的意境。

3)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指抒情中有寫景,寫景中有抒情,使情與景相互為用,和諧交融。

例如《詩經(jīng)·小雅·采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采薇》是寫西周戍邊戰(zhàn)士的歌。其中“依依”一詞,不僅寫了主人公離家出征時楊柳已發(fā)青的婀娜狀態(tài)(景),也反映了他依依不舍的感情。

再如《詩經(jīng)·周南·夭桃》: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夭桃》是古代女子出嫁時唱的歌。此中所用“灼灼”一詞,不僅寫了桃花的紅艷(景),也反映了新嫁娘熱烈歡快的情緒,情景交融。       

總之詩詞里高遠美妙的意境,是詩人形象思維所開放的花朵。我們自己創(chuàng)作時,要刻意運思去創(chuàng)作好的意境;誦讀別人的篇章時,也要仔細的領會其中所體現(xiàn)的意境,以達到真正理解詩意,并從中獲得美的享受。

5、意境的追求:

意境是詩詞寫作、欣賞和評論都必須注意的一個藝術問題。寫作詩詞要注意創(chuàng)造意境;欣賞詩詞要注意領會意境;評論詩詞也應從意境入手。那么,在詩詞創(chuàng)作過程中,怎樣做才能使意境達到高超、完美和新穎呢?

1)要境近而意遠:

所謂境近,指的是景物要具體、真實,又是人們所熟悉的;所謂意遠,指的是思想感情要深遠。境近,才能使人感到親切,有藝術感染力;意遠,才能以深遠的思想感情啟發(fā)人、打動人,從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義。比如黃巢的《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這首絕句就達到了境近意遠。菊花在秋天生長,這是常見之景,可謂境近了,在這常見之景的描繪中,寄寓的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深邃的思想和遠大的抱負,所以稱得上是意遠。

2)必景新和情殊

選擇前人沒寫過的景物或場景,能達到景新,但是,有些景物或場景,像風花雪月和生死離別之類,是永久存在的,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不可回避的,寫這樣的景物,若能做到景新或更新奇。怎樣才能達到這一點呢?一方面要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另一方面要寫出獨特的感受。比如唐代長安的慈恩寺塔,引了不少文人騷客登臨題詩,所題優(yōu)劣不等,其中有一首是章八元的《題慈恩寺塔》:

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

卻訝鳥飛平地上,自驚人語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絕頂初攀似出籠。

落日鳳城佳氣合,滿城春樹雨濛濛。

這首詩慈恩寺塔面面俱到,從塔的形狀到登臨的景況都寫了,塔高的描寫已經(jīng)是非常成功了,但是杜甫的《登慈恩寺塔》則更是別開生面: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龍蛇窟,始出枝撐幽。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惜哉瑤池飲,日宴昆崙丘。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

“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首聯(lián)就寫出了塔高聳入云的特點;后面又有一句:“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登臨塔頂仿佛看到北斗七星就在窗戶的北面,天河的流水聲就在耳畔,從視覺和聽覺上展開聯(lián)想;接下來有“泰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庇诌M一步將俯視所見進行大膽的夸張和描繪。泰山好像突然崩潰了,散落的群峰星羅棋布,洶涌奔騰的涇渭兩條大河卻無跡可尋。寫出了與眾不同的感受;緊接著“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只看到一片蒙蒙霧氣,就連碩大無比的長安城也分辨不清了。這首詩寫出了自己獨特的登臨感受,在這獨特的感受中,蘊含著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唐王朝的政治氣氛也正是“但一氣”的。這首五言排律不僅景物寫得有特點,所寄予的思想感情也很深遠。

3)融矛盾為統(tǒng)一

詩詞的意境,一般都是情與景在感情色彩上一致,達到和諧統(tǒng)一??墒且灿幸恍┰娫~作者,故意將感情色彩正好相反的情與景寫在一起,并使其達到和諧統(tǒng)一。這樣的情與景,因為既矛盾又統(tǒng)一,對比鮮明,所以有著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如《詩經(jīng)·風雨》,景是風雨交加,群雞亂叫,教人煩悶,而情確是令人欣喜的。一個久盼“君子”的婦女,就在這樣的夜晚終于盼來了心上人。欣喜之情難以抑制。煩悶的景與欣喜的情,就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刻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再如辛棄疾的《菩薩蠻》,既抒發(fā)了作者抗戰(zhàn)到底的堅定決心,又流露了抗戰(zhàn)不可行的消極情緒,這是作者矛盾心情的反映,而矛盾心情卻為一個統(tǒng)一的畫面所蘊含,青山。流水和山里鷓鴣的啼叫,寫在一起是很和諧的。

在如何創(chuàng)造高超,完美和新奇的意境方面,古人為我們積累了不少的成功經(jīng)驗,以上三個方面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的如用渲染來烘托,化景物成情思等,也有助于創(chuàng)造意境。如王維《過香積寺》中的“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寫泉水的流聲用“咽”,寫日光的微弱用“冷”,這樣就使所描寫的景物更多地帶上了幽僻的情調,景物也就成了有感情的東西。

二、漁洋第七法

一、二句就題直起,亦直賦眼前景、心中情,第三句以敘寫人事轉接,而結句則必由實返虛。

清流關(王士禎) 

瀟瀟寒雨渡清流,苦竹云陰特地愁。

回首南唐風景盡,青山無數(shù)繞滁州。

注釋: 

清流關:在安徽省滁州市西郊關山中段。為古代重要關隘。始建于南唐。宋以后陸續(xù)有所擴建。因隋、唐、南唐時此地屬清流縣,又處于清流河上游,故名。 

清流河:亦稱烏衣河,是長江一級支流滁河的左岸支流,大部分在滁州市境內。 

苦竹:又名傘柄竹。該植物的嫩葉、嫩苗、根莖等均可供藥用,夏、秋季采摘,鮮用或曬干。分布浙江、江蘇、江西等長江流域及西南各地。 

南唐:(937年—975年),屬于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定都金陵,歷時39年,有先主李昪、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位帝王。南唐一朝,最盛時幅員35州,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和湖北、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約500萬。南唐三世,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使得江淮地區(qū)在五代亂世中“比年豐稔,兵食有余”,為中國南方的經(jīng)濟開發(fā)作出了重大貢獻。南唐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權之一。 

政治上毫無建樹的李煜在南唐滅亡后被北宋俘虜,但是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首屈一指的詞人,被譽為詞中之帝,作品千古流傳。 

滁州:中國古代行政區(qū)劃名,清初屬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屬安徽省,1912年改本州為縣。州西南有亭,北宋歐陽修知滁州時曾來此飲酒,自號醉翁,因以名亭,作《醉翁亭記》?,F(xiàn)在的滁州市,是安徽省下轄的一個地級市。 

譯文: 

在瀟瀟寒雨之中橫渡清流河,

苦竹被陰云籠罩令人特煩愁。

回頭看南唐的繁華已經(jīng)盡去,

只剩無數(shù)的青山環(huán)繞著滁州。

先看全詩脈絡:

清流關

瀟瀟寒雨渡清流,(事件環(huán)境,眼前景色)

苦竹云陰特地愁。(細部描寫,心中情感)

回首南唐風景盡,(引起聯(lián)想,人事活動)

青山無數(shù)繞滁州。(以景喻情,由實返虛)

起句直接點題,說明渡過清流河的天氣環(huán)境是寒雨瀟瀟。

承句直陳渡江所見景色:苦竹叢叢,低云陰陰,讓人感到特別的愁。

起承兩句,直接扣題,以“實”筆直描眼前景物,直抒心中情感。

轉句用“回首”把筆端引向詩人的聯(lián)想,即轉入人的思維活動—“人事”活動之中,因眼前的寒雨瀟瀟,不由得讓人聯(lián)想起這里曾是歌舞升平的南唐故土,當初的風光已經(jīng)再也看不到了。

合句更借重重青山環(huán)繞著滁州城這一意象,寄托自己的情感:過去的繁榮已成歷史,唯有青山依舊在。

再看句法特點:

選材,即選擇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物象。 

此詩選擇了“雨”“竹”“云”“山”四個物象,并通過四個形容詞,“寒”“苦”“陰”“青”,把“雨”“竹”“云”“山”這四個很普遍的很平常的物象,塑造成感情色彩濃烈的意象。 

前三個意象,“寒雨”“苦竹”“云陰”,用于為“愁”造境,以引起讀者的共鳴。想象著瀟瀟寒雨,苦竹被陰云籠罩,這樣的畫面,自然令人壓抑,愁緒油然而生。這就是造境的作用。同時,面對著這樣的情境,也最容易引起對此地曾經(jīng)擁有輝煌的回憶。這樣,也就為轉句的懷古做好鋪墊。而“青山”,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代表著生機和希望的意象,與前三個意象形成對照,使得讀者可以在這樣的對比中,體會作者的心境轉變:歷史是短暫的,青山是永存的。 

值得注意的是,此法的合句,表面上看來全是景語,其實卻蘊藏著作者的深厚情感。這就是徐晉如所說的“由實返虛”,是“漁洋匠心所在”。他提出的神韻詩論,淵源于唐司空圖“自然”“含蓄”和宋嚴羽“妙語”“興趣”之說,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作詩要訣。強調淡遠的意境和含蓄的語言。這就是所謂“神韻”的具體表現(xiàn)。徐晉如說:“絕句要詩絕意不絕,漁洋的處理方式就是結句大都宕開一筆,僅就情景加以渲染勾勒,絕不直接說出主題,而把聯(lián)想的空間留給讀者。即所謂神韻之法?!?nbsp;

學習此法,尤其要注意前兩句的直描景色,并以景興情;第三句轉入人事活動,而第四句則把情感寄寓于景語之中,留下余味讓讀者去體會。

下面再舉一個例子:

江上(王士禎)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注釋: 

吳頭楚尾:今江西北部,春秋時是吳、楚兩國交界的地方,它處于吳地長江的中下游,楚地長江的中上游,好像首尾互相銜接。 

如何:怎么樣? 

白波:白色的波浪。 

暗:使……變得暗淡。 

趁:搭乘:趁車,趁船。 

黃葉:深秋凋黃的樹葉。 

譯文:

吳國之頭楚國之尾的水路是怎么樣?

被深秋煙雨籠罩遮暗了白色的浪波。

傍晚冒著寒潮搭乘渡船過長江而去,

只看見滿山黃葉聽到大雁悲鳴聲多。

手法: 

起句以設問句明起,點出地點是在被稱為吳頭楚尾的江西地域;承句則點明時間、天氣和長江深秋的實景入題:深秋,下著雨,江上泛起白色的波浪。深秋時節(jié),江上白波涌起,而煙雨飄飄,天色陰暗,江上頓時給人沉重的感覺。那滾滾的江水挾著深秋的寒氣,風寒水冷。 一個“暗”字,既是眼前的江景,更是作者此時的心境,這是以景興情。寫深秋江波,用一“暗”字,這些字堪稱“詩眼”,也體現(xiàn)了詩人錘煉詞語的極深的功夫。與前例一樣,起承兩句同樣是造境,造出一個深秋令人惆悵的意境。 

轉句把描景轉為詩人的活動(人事):傍晚還冒著寒流乘渡船過江。這正是漁洋絕句法七的特點。 

合句又轉回過江所見所聞:滿山凋零的黃葉、空中南飛大雁的叫聲,把深秋的蕭颯氛圍渲染得更加濃重,充溢著悲涼之意。同樣是以景語寄寓作者情感。

王士禎用此法的七絕還有: 

再過露筋祠 

翠羽明珰尚儼然,湖云祠樹碧于煙。

行人系纜月初墮,門外野風開白蓮。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二

玉牕清曉拂多羅,處處憑欄更踏歌。

盡日凝妝明鏡里,水晶簾影映橫波。

廣元舟中聞棹歌

江上渝歌幾處聞,孤舟日暮雨紛紛。

歌聲漸過烏奴去,九十九峰多白云。

詢白公東坡不得二首之一 

巴歌渝唱總紛紛,長慶新詩久不聞。

欲訪東坡但搔首,浪花高卷入蠻云。

詢白公東坡不得二首之二

東坡東澗綠成陰,刺史當年思愛深。

想見竹枝歌舞處,木蓮花映水林檎。 

都是第三句寫人的活動,第四句以景語寓情。

本講提綱:

一、意境

二、漁洋第七法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