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期,感謝有《長安十二時辰》陪伴! 這部劇用電影的質(zhì)感勾勒了一個完整的文化地理空間,可謂獨具匠心。結(jié)尾處又用了黑白鏡頭的處理,讓我們感受了別樣的意境美。劇中的三位主角李必,張小敬和檀棋也就此分道揚鑣,雷佳音道了聲后會有期,檀棋說了句長安很美。 很多人因為這部劇充了優(yōu)酷會員,我覺得還是值得的。不過也有聽到質(zhì)疑聲,說后半部的劇情太拖沓了,會不會像《破冰行動》一樣爛尾???說實話,這樣的想法我也曾經(jīng)有過,但今天看完大結(jié)局,我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部劇沒有爛尾!原因有以下幾點,一起來聽很哥解密。 第一,前半部分的緊張刺激,為營造長安城反恐的氛圍奠定了基礎(chǔ),讓觀眾很自然地置身于劇情之中。而后面緩慢的節(jié)奏,則有助于塑造和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給了人更多思考的空間。如此的張弛有度,自然讓這部劇看點十足,同時也會回味無窮。 第二,有好多人認為這部劇悲催的地方是,好人都沒有好報,壞人倒是活得長久。的確,劇中很多大家喜歡的人物,像周一圍飾演的龍波,臨死前的那句“我是第八團旗手蕭規(guī),我可以倒,唐旗不能倒”,真的是直戳淚點。其他如小乙,崔器,聞染等人的下線,觀眾也都表達了不舍。而干盡了了壞事的元載之流卻依然活得逍遙自在,網(wǎng)友會覺得意難平。 這些的人物結(jié)局顯然是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但影視作品可以虛構(gòu),同時也要尊重歷史,真的不能夠都按照網(wǎng)友的意愿去安排。因為后期的元載在歷史上的確是飛黃騰達了,但如同熱依扎飾演的檀棋說的那樣:你不得好死。這其實也是《長安十二時辰》的細微之處,很多伏筆,其實都交代了人物的最終結(jié)局。 第三,覺得這部劇爛尾的朋友,是因為他們認為張小敬在后面的劇情中人設(shè)坍塌了。不過他在后期的表現(xiàn)我卻看到了一種真實。如果讓一屆武夫胸懷天下、看透時局,反倒顯得突兀。而且他也并非被馴服,而是相比于徐賓,張小敬的世界觀終究只是一個單純的、只知守百姓一時安康的兵士。這樣的觀點在結(jié)尾處也有交代:“我就是個兵,到死也是守長安的?!?/p> 第四,除了張小敬的人設(shè),還有網(wǎng)友對結(jié)局中張小敬和檀棋沒能在一起也表達了遺憾。其實兩人這樣的結(jié)果也是人世間的常態(tài),古語云: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檀棋在劇中又說了一句登徒子,語氣上已經(jīng)是愛意滿滿,而張小敬的后會有期,似乎也更耐人尋味,你說是吧? 第五,全劇的結(jié)尾有點開放式結(jié)局的意思,處理的非常灑脫,但卻意蘊悠長。其實生活中我們和這三個人一樣,各有各的路要走。離別之際,李必對檀棋的不舍都在眼中,張小敬的遺憾都在了然的一笑之中,檀棋對李必的敬愛、對張小敬的愛惜也都在言語之中。原來,三人之間的知己之意,那種惺惺相惜早已超越了男女情愛! 看了《長安十二時辰》的結(jié)局,我會感嘆感嘆:再卑微的小人物,也有了不起的偉大理想。同時也會覺得世間的萬千惜別,也都盡在不言中。不管你承認不承認,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別離多。相信相逢的人會再相逢,也期待馬伯庸能寫出更好看的長安,同是也希望下一部馬親王的作品還有曹盾來導(dǎo)。那么,你對《長安十二時辰》的大結(jié)局滿意嗎?你會覺得爛尾嗎?歡迎留言評論并同步關(guān)注很哥! 作者簡介:很哥,筆名算你很,東北作家,愛好文字和朗讀,文字散見報刊雜志。百家號,頭條號等自媒體認證的優(yōu)質(zhì)原創(chuàng)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