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在中國歷史上曾是長期用于流通的貨幣,亦是最堅挺和最重要的儲存手段。因此,老銀錠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來還會繼續(xù)升值,真可謂古錢幣收藏中的一匹“黑馬”。 ![]() 白銀跟黃金作為等價交換物,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當(dāng)中使用是很悠久的,從漢朝開始就使用白銀作為貨幣流通使用,到了明清時代,銀錠已成為我國的主要貨幣,至民國后期,銀錠才逐漸退出了貨幣領(lǐng)域。 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 ![]() 銀錠的辨識一般從三個方面入手,那就是錠面波紋、側(cè)邊褶皺、底面蜂窩,一般中國各朝代的鑄造方式都一樣,沒有改進(jìn)。越南、日本的銀錠工藝不一樣,見不到蜂窩和波紋、褶皺。 銀錠的鑄造重量在清代前無統(tǒng)一規(guī)定,但銀兩代表的重量卻不同,如唐代一兩42克,宋為39克、元為36.6克,明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間,除常見的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伍拾倆的重量外,還有三十兩、四十兩的銀錠。其中,又有多少錢、多少銖的銘文等。 ![]()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從漢代 開始,往后各朝代都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隋唐代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為"鈑"、"笏"、"版",棒形的稱"鋌"、"挺"。 明代是白銀貨幣化的重要階段,銀錠的器型有傳承也有變化、較為復(fù)雜。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后期,完成了中國古代銀錠從宋元時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鋌形向明清時期立體起翅的“元寶”錠形的演變。 |
|
來自: 新用戶1398Xoc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