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對白銀鑒別有很多口訣,這里鑒寶為寶友介紹含黃銅和紅銅的兩個口訣:①含有黃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灰九轉(zhuǎn)青,九五成時色還清”②含有紅銅的銀色為“七黑八紅九帶白,九五成時還原色”。 ![]() 明清時期銀錠制作時有了敲打模具的工藝,從而使得明清時期的銀錠側(cè)面不但有比較明顯的褶皺,側(cè)面也很難見到蜂窩。 銀錠,中國古代貨幣,即熔鑄成錠的白銀。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銀兩是法定通貨,不僅民間交易收藏使用,官府收納地丁捐稅也使用。由此形成銀兩制度。 ![]() 錠面微凹并有絲紋的器形,這類一般是碎銀,銀的成色達(dá)9成色以上就會有絲紋形,9成色以下者銀的層色越低,屬于無絲紋銀。 歷朝歷代中,銀錠的種類都是不統(tǒng)一的,一種是寶銀,呈馬蹄形,重50兩;第 二種是中錠,多為錘形,重約10兩,又稱小元寶;第三種是小錁或錁子,形為饅頭狀,重一二兩,也叫小錠;第四種是不足一兩的散碎銀子,有滴珠、福珠等稱謂。銀錠到民國時期都還可繼續(xù)使用,直至新中國成立,銀錠才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不再作為貨幣交易。因此導(dǎo)致其存世量非常之稀 缺,在拍賣會上也是神龍見首不見尾,可遇不可求的存在。而下圖是小編有幸見到的一組銀錠。 ![]() 銀錠在中國歷史上曾是長期用于流通的貨幣,亦是最堅挺和最重要的儲存手段。因此,老銀錠十分值得收藏,而且未來還會繼續(xù)升值,真可謂古錢幣收藏中的一匹“黑馬”。 銀錠是熔鑄成錠的白銀,從漢代 開始,往后各朝代都有鑄造,但流通不廣。隋唐代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以前稱銀錠為"銀餅"、"銀鋌",稱扁平形銀幣為"鈑"、"笏"、"版",棒形的稱"鋌"、"挺"。 |
|
來自: 新用戶1204447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