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蒸(饃饃)饅頭是件大事 ——印象·過大年:二十八 把面發(fā) 現(xiàn)在的人們過年不再為吃白面饅頭而費心勞力了,到饅頭房買上幾元十幾元的饅頭放家里就夠吃了,一過初五,饅頭房就開工,又可以吃上新鮮的饅頭了。 記憶中的過年,蒸(饃饃)饅頭是一件大事,年前要蒸出足夠吃一個正月的饅頭來。 要蒸饃饃,就要發(fā)面。那會兒還沒有現(xiàn)成的酵母粉,家家面盆里都有一塊“坯豆”(酵子),要蒸饅頭了就用這酵子開始發(fā)面。冬天氣溫低,就得把面盆擱在暖暖的炕上,還要在上面捂上厚厚的棉被。 記得每年奶奶都要用三四個大號的瓦面盆放在火炕上發(fā)面,晚上睡覺都把人擠得沒地方了呢。小孩子好奇,覺得厚厚棉被下那些發(fā)面盆一定有魔法,不然怎么那么一點面會在第二天變得滿滿的一盆子呢?就會在半夜偷偷地掀開棉被,支起蓋在面盆上的“拍拍兒”(蓋簾)往里看,面盆里的面長到半盆了呢。奶奶看見偷掀面盆,會說“趕緊蓋上,跑了氣發(fā)不起了”。 發(fā)面,也叫“起面”,在農(nóng)村民間象征著“發(fā)家”的寓意,所以很看重過年蒸饃饃發(fā)面的事兒。 面發(fā)好了,就開始就著這些作為面劑兒的“坯豆”,揣面,和面,醒面,接著再做劑兒,揉饃饃……白白胖胖的饃饃一個個擺在了大大的籠膳上,粉嘟嘟的,還沒有蒸熟就已經(jīng)覺得麥香誘人了。 那會兒麥子白面粉不充裕,還要蒸些“兩摻(cha)和(huo)”的饃饃,也叫米面饃饃,是用黃米面和玉米面揉在一起經(jīng)過發(fā)酵后做的,新蒸出來發(fā)甜口,軟軟香香的。 還蒸年糕,蒸年糕寓意新的一年好日子天天有,生活水平年年高。 還蒸面食,面食就是拿白面用手工做的小動物造型,有十二生肖造型、面人造型、建筑造型等等。做面食,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可以參與,用面捏自己喜歡的造型,小兔子、小狗、小公雞等,造型的眼睛都是用紅豆鑲嵌的,還有的是用紅棗鑲嵌的,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別有情致。 蒸饃饃要用大火燒水蒸,在廚房或者院子里,盤好了鍋臺,架起了大鐵鍋,就開始用劈柴燒水;水燒開了,就把擺好饃饃的籠膳一層層地架到了鐵鍋上,有時會有三四層高,然后繼續(xù)燒大火蒸。為了保證蒸汽不會白白地發(fā)散,還在籠膳帽上蓋了濕搌布,好讓籠膳早些“圓氣”,使蒸出的饃饃飽滿,不塌形。 饃饃的麥香氣隨著蒸汽散發(fā)出來,滿院飄香,飛過院墻,彌散在鄉(xiāng)村的家家戶戶。把握好時間,憑借著經(jīng)驗,看籠膳上冒出的蒸汽量,就可以斷定饃饃是不是蒸好了。 要出鍋了,一家人圍過來都想看看白面饃饃誘人的樣子。白面饃白白嫩嫩麥香撲鼻,米面饃黃澄澄鮮亮飽滿,年糕棗甜米香饞人。更讓孩子們高興的,是那些造型面食,小狗小貓小兔子個個活靈活現(xiàn),憨態(tài)可愛。尤其是那些自己親手做的造型面食,更是讓大人孩子們滿心歡喜,托在手里舍不得下嘴吃。 過新年圖個紅火喜興,奶奶總是端了一小碗兒調(diào)好了的朱砂色,要給饃饃點紅。用蘸了朱砂紅的筷子頭,挨個在饃饃頭的正中點一個紅點,算是過年待客或者串親戚專用的饃饃,那些沒有點紅的白面饃饃或者米面饃饃可以平時吃。小孩子們最喜歡吃點了紅的饃饃了,有時還特意揭了大人們手中點了紅點的饃饃皮吃。 看著蒸出的白面饃饃圓圓鼓鼓,白白凈凈,全家人都笑得很開心,期盼著來年一年的日子和和美美,富裕幸福。 作者:松風(fēng)蕭月 ◆松風(fēng)蕭月:自己土產(chǎn)的農(nóng)家年貨——印象·過大年:二十七 殺只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