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閱讀成為習慣,讓靈魂擁有溫度 葛國楨,河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許昌廣播電臺編輯、記者,作品散見于《工人日報》《農(nóng)民日報》《炎黃春秋》《中國散文家》《西部散文選刊·原創(chuàng)版》及新媒體“豫記”“新華網(wǎng)”等。出版有散文集《燕子飛來》《我的鄉(xiāng)土我的村》,長篇紀實文學《九萬里風鵬正舉》等,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獎、中國鄉(xiāng)土文學獎等。 年饃飄香 “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塊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灌壺酒……”這首和過年有關的兒歌幾乎婦孺皆知,兒歌里描述的過年場景讓人記憶猶新。 如今物流發(fā)達,商品豐富,過年吃的喝的當然不止于雞鴨魚肉,更多的天南海北的過去沒見過、沒嘗過的好東西紛至沓來:北方的臘肉、南方的年糕……讓人眼花繚亂。 但吃的美味不管有多少種,很多人家還是要蒸年饃的。中原人生活中離不開面食,而“年饃”似乎是面食中的王者。 如今在超市里,各種各樣的“年饃”都能看到買到,選購場景很是熱鬧。很多人或許不知道,若干年前的鄉(xiāng)下,吃“年饃”可不是這樣簡單的。 一進臘月,鄉(xiāng)下人就要準備磨年面,蒸年饃 蒸年饃是鄉(xiāng)下人臘月里的一件大事,因為年饃蒸得多,所以家家戶戶都得提前磨年面。 臘月里盡管天寒地凍,北風呼嘯,但也有天晴氣暖、陽光燦爛的好日子,這個時候,人們會從糧囤里挖出來兩口袋糧食,搬到院子里用清水淘洗一遍,攤在陽光下晾曬干凈,然后拉到磨面坊,磨出又細又白的年面來。 蒸年饃的時間一般在祭灶,也就是臘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戶戶的廚房里就開始飄出年饃的香味來。 過去鄉(xiāng)下沒有酵母粉劑,發(fā)面都是使用自制的“渣頭”,俗稱“酵子”。發(fā)面之前,先用一個小盆子在稠面糊里攪進去準備好的“渣頭”,俗稱攪“渣面”,然后讓它先行發(fā)酵。 一般來說,溫度相對高一點的地方發(fā)酵速度快一點,但那時候鄉(xiāng)下沒有空調(diào)、暖氣之類的設施,為了提高發(fā)面的速度,人們就在鍋臺邊放些麥秸豆秸一類的穰柴禾,把面盆放在里面,再在面盆上覆蓋棉被,把面盆周邊弄得暖暖和和的。 因為第二天蒸饃用的面比平時要多,婦女們的力氣太弱,所以需要家里的壯實男人下手,頭天晚上就要發(fā)面。把面粉倒進洗凈的光潔的紅色大陶盆里,再適量倒進發(fā)好酵的“渣頭”,然后倒進適量的溫水用力糅和。為了讓這些和好的面發(fā)好,人們會在發(fā)面的過程中把面團“盤”(糅合)幾次,提高面團的韌度。 第二天天還未亮,樹梢上的星星還在眨眼,一家人就起床了。男人把平時舍不得燒的棍棍棒棒拿出來,準備燒鍋的柴禾。女人則洗凈手挽起袖子,把已經(jīng)發(fā)好的面團再盤一下,還要切菜切紅薯,準備年饃里的餡料。 按照工藝來分,蒸出來的年饃有好多種。過去鄉(xiāng)下窮,白面不經(jīng)常吃,蒸年饃時白面饃也不多。更多的是用紅薯面、玉米面、高粱面做成的雜面饃。 那時候鄉(xiāng)下紅薯面最多,吃起來口感太差。為了改變口感,人們在紅薯面里摻進去一些蕎麥面等相對筋道一些的雜面,搟成皮,包進去用豆腐、粉條、白菜、蘿卜做成的餡,捏成與餃子形狀相似,但比餃子大很多倍的“菜角”,鄉(xiāng)下俗稱“角子”,吃起來味道好多了。 老人們都說,菜包代表“財寶”,豆包寓意“都飽”,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里,不用說這些話蘊含了鄉(xiāng)親們心中的所思所想。 還有“花卷饃”,就是把白面、高粱面、玉米面、黃豆面等一層又一層包裹成長條型的面團,切出來叫“卷子”。通常是兩個“卷子”連在一起,中間虛切一刀,紅、黃、白等顏色相間,看起來很悅目,鄉(xiāng)下俗稱“花卷饃”,吃起來口感比紅薯面饃好一些。 如果在這種“花卷”里再撒上一些油、鹽、辣椒面、蔥花什么的,就叫做“油卷”了,不過“油卷”一般只在平時蒸,過年的時候很少吃。 白面饃,就是饅頭,有大有小,團成光潔的半圓形,有的里面沒有餡料,有的里面包餡料,如切碎了的紅薯、紅棗、葡萄干等,鄉(xiāng)下俗稱“白面蒸饃”。 準確地說,“棗花饃”是造型不同維妙維肖的藝術品 除了菜包、豆包、花卷、白面蒸饃這些常見的年饃外,蒸年饃最主要的是要蒸棗花饃,也就是用白面和紅棗做成的各種造型的面食,鄉(xiāng)下俗稱“棗山”。 一團柔軟的面,一雙簡單的筷子,一把再普通不過的菜刀,一大把紅得發(fā)亮的甜棗,幾粒花花綠綠的豆粒,幾乎就在眨眼之間,各種形態(tài)逼真的的棗花饃就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準確地說,那不叫饃,那是實實在在的民間藝術品。 從題材上說,“棗山”大致可以分為這么幾種類型: 小動物造型,比如馬、羊、雞、豬等各種動物造型,都是鄉(xiāng)下人平時最熟悉的、最看重的那些動物,以牲畜、生肖類動物為主,很少見兇猛的野生動物,有單一的,也有組合在一起的,造型千姿百態(tài),維妙維肖,看了讓人忍俊不禁,愛不釋手。 莊稼果實造型,比如玉米棒、高粱穗、麥子穗等各種莊稼果實造型,有單一的,也有組合在一起的。莊稼人熱愛田野里的每一株莊稼,各種各樣莊稼果實的形態(tài)早已深深銘刻在他們的腦海里,幾乎是隨手拈來。 花卉造型,比如說牡丹花、月季花、茉莉花等各種花卉造型,有單一的,也有圖案組合在一起的,用紅豆、蜜棗、龍眼兒等進行點綴,案子上像極了一片姹紫嫣紅的花園。 鄉(xiāng)下有豐富多彩、層出不窮的傳說故事,更多的“棗山”作品則融入了美麗的民間故事,比如“鯉魚跳龍門”,比如“二龍戲珠”,比如“蓮(連)年有余(魚)”,比如“壽桃拜壽”,還有龍鳳虎獅、花鳥魚蟲、十二生肖等等,每一組作品都是一個娓娓動聽的故事。 年饃雖小,卻蘊含著多姿多彩的鄉(xiāng)風民俗 “饃”是中原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面食,廣義地說,應該包括蒸饃、烙饃、烤饃等,狹義的饃,也稱饅頭。據(jù)說漢代以前,中國是沒有饅頭或者饃的。那時候把面食統(tǒng)稱為“餅”。面條叫湯餅,饃饃叫炊餅。 真正意義上的饅頭,本來是包著肉的,叫做“饅首”,是諸葛亮七擒孟獲時發(fā)明的。 《三國演義》第91回里說: 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靜,境內(nèi)豐熟?!绷猎唬骸拔医癜鄮?,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nèi)以牛羊肉代之,就說是“饅頭”祭奠瀘水。祭罷,云收霧卷,波浪平息,蜀軍順利渡河。 蒸“年饃”(饅頭)為什么一定要用發(fā)面呢?寓意來年發(fā)家發(fā)財唄。另外鄉(xiāng)下還有一句老話,叫做“不蒸饅頭爭口氣”,過年蒸饅頭,大概也有鞭策大家來年都爭氣的意思吧。 蒸好的饃放在饃柜里,差不多要夠一家人吃上一個正月。為啥過年要蒸這么多的饃?老年人都說,過去從初一到初五,家里都忌諱開火,就算開火也要避開蒸、炒,因為‘’蒸‘’與“爭”、“炒”與“吵”、“烙”與“落”諧音,不吉利,所以年前一定要蒸好夠全家人過年吃的饃。 年是過往歲月的小結(jié),年是嶄新生活的開始。每個人都希望過年有個好的兆頭,這種愿望被寫進春聯(lián)里,融進祝福里,當然也不可避免地表現(xiàn)在年饃的造型上?!皸椛健痹煨屠镒畛R姷挠谢ǜ?、棗花、魚和刺猬,不用說花糕代表“節(jié)節(jié)高升”,魚代表“年年有余”,刺猬則代表來年要發(fā)大財。 大年初一早上,中原不少地方的人家祭拜祖先的同時,會拿出來一公一母兩只用面做成的刺猬,頭朝外放到自家門口,傳說這天刺猬會出去馱元寶。等到第二天大家準備出去走親戚時,再把刺猬的頭轉(zhuǎn)回來,代表刺猬已經(jīng)把遠方的元寶馱回了家。 中國人重禮節(jié)講禮義,不忘先祖養(yǎng)育之恩。蒸“年饃”的時候,幾乎每一戶人家都要蒸一些個頭超大的“大饃”,一是走親戚做禮品,二是祭拜時做祭品。過年時,不管是祭祖先還是拜神靈,再多的祭品里也不能少了饅頭。 過去鄉(xiāng)下窮,過年走親戚時帶的禮品大多是一竹籃“大饃”(棗山)和一塊“禮條”肉,女子回娘家更是不可缺少,而且“大饃”的數(shù)量也很有講究。 時至今日,每當男女訂婚、小孩作九、動工破土等,不少地方仍然會蒸些“大饃”贈送親友,以求吉利。 細說起來,看似簡單的年饃,簡直就是一本厚重的中原民俗歷史的大書! ![]() ![]() 【版權(quán)聲明】本篇圖文經(jīng)作者授權(quán)刊發(fā),轉(zhuǎn)載請務必注明作者和出處(文學鑒賞與寫作,ID:wjjz17),必要時請聯(lián)系后臺授權(quán)轉(zhuǎn)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