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之“勢”】 文明傳承可以“寫”成字、“繪”成圖、“制”成器、“訴”成聲……所以無論是傳世的文獻(xiàn)、還是出土的遺物,抑或口耳相傳的“說唱”,都是文明的組成部分。如今出現(xiàn): 傳世史料——“言”之無“物”(即只見“史傳”而不見“實物”,有史無物); 地下出土——有“物”無“主”(即出現(xiàn)“實物”而不知“古史”,有物無史)。 根本原因在于后世之人無法將其“復(fù)位”,所以才造成當(dāng)前“古史不可信,古跡無法追”的矛盾怪狀。 【“勢”出有因】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周前天下一統(tǒng),大勢上處于“合”期,故周前之人對于“三皇五帝”、九主之事,認(rèn)知分明,也傳承有序; 周到秦間,天下開始逐步分裂,大勢上處于“分”期?!胺帧倍讈y,亂而失序,周前的文明就是在此期間,隨著天下之分而亂。 “新朝”換“舊代”,其過程既包含傳“舊”,又包括立“新”。 例如在對統(tǒng)治者的稱謂上,秦前、后的變化——秦前的統(tǒng)治者稱“王/帝”,秦及其后開始變成了“皇帝”(秦王嬴政自認(rèn)其“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故而始稱“皇帝”),這也是傳“舊”立“新”的方式之一。 秦開始,大勢再次“一統(tǒng)”,天下又歸于“合”期,于是“前古”文明經(jīng)過了“大洗禮”,其后文明相較于前就成了“標(biāo)新立異”,后人對“前古”文明的認(rèn)知也就越來越趨向“不明確”,這就是為什么后來出現(xiàn)諸多“史傳”的原因之一,即不“確信”,則謂之“傳言”。 所以,混亂過后所編之“史”,則有虛有實,或真或假,需得“慧眼”辨識之。 【順“勢”而上】 古人把天地分成三界(天界 人界 地界),三界又衍生出三皇(天皇+人皇+地皇)。 “三皇”是中華文明的“基建”部分,所以中華文明的產(chǎn)生、發(fā)展離不開“三皇”,可以說“三皇”與中華文明相生相伴、一路同行。 概圖解惑: 以上圖為切入點,深思熟慮過后,便能理解為什么我們會把“五帝”、“九主”當(dāng)成神話,又為什么一發(fā)現(xiàn)“看”起來“特別”的“龍”形器,就謂之“華夏第一”、“中華第一”等等。 追根究底,是因為世人對“前文明”的“孤陋寡聞”,又習(xí)慣性的“以后推前”,才會動輒誤會某某為“第一”,或把某某當(dāng)成起源之一。 中華文明源遠(yuǎn)流長,這種“源遠(yuǎn)”跟“流長”可不是如今大多數(shù)人所認(rèn)為的那樣,而是更“遠(yuǎn)”、更“長” ……以致超出人們的想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