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閱讀的版本是新買的。1993年曾經(jīng)在一家小書店買過一版,看了大半,發(fā)現(xiàn)錯別字頗多,才曉得買了盜版,也就擱置沒有看下去,后來不知道被誰拿走了。在散文集中,這書已被奉為經(jīng)典了。讀下來,感覺和當初沒有什么不同。作者雖然走過了太多的地方,然而他的文章不是游記,而是面對先賢在塵世的履痕,靜靜地感受,或深思,或長嘆,筆下如泉涌,抒發(fā)著自己的無盡感受。  作為文化散文的啟程者,余秋雨或許更關(guān)注他所去過的地方的文化氛圍,當時與后世的關(guān)聯(lián),那些先賢的事跡,對后人的影響。文字中有著太多的感慨。作者是知識底蘊深厚的學(xué)者。不同于純粹的游記,每到一個地方,他所留下的文字總是在似乎如同散出的萬千觸手,去觸摸去感受他所佇立的這個地方的文氣,道士塔,莫高窟,都江堰,岳陽樓,陽關(guān)雪……視野中仿佛有或孤寂或傲然或悲涼的一幕幕人與事劈頭蓋臉對你呼嘯而來,急速推進的情緒形成的文字如疾風(fēng)驟雨般感染著你。 從白發(fā)蘇州到江南小鎮(zhèn),再轉(zhuǎn)到天柱山,余秋雨也在中國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履痕。蘇州我去過一個園林,只是隨眾驚鴻一瞥。天柱山,卻是有著很深的印象,大抵是因用了一天的時間去登它。當然,再登天柱山之前的數(shù)年,我是看過余秋雨的《寂寞天柱山》的,對他筆下的文化意境十分仰慕,后又購到了烏以風(fēng)的《天柱山志》,才知道余先生亦有疏漏之處,說“天柱山一直沒有一部獨立的山志”,實際上《天柱山志》出版于1984年,全書沿用中國山志舊體例,以山川為主,兼收風(fēng)土、人物、詞章,三十余萬字的上乘之作。 我的朋友王濤,天性好游,著有游記《會心山水》一書。讀了他不少游記,在游歷天柱山之后,我決定也寫一篇游記。雖然有《天柱山志》作參考,但有《寂寞天柱山》珠玉在前,對于人文歷史的把握絕對比不上余秋雨,若大段引用《天柱山志》的資料,又不免會陷入“掉書袋”的窘境。第一次寫游記,我也就借用了《小石潭記》的筆法,移步換景,寫下我所看到的天柱山和感受。今天在讀完《文化苦旅》中的《天柱山》(亦即《寂寞天柱山》)一文后,打開自己的公眾號,重寫閱讀自己的《霧中天柱山行記》,雖沒有余先生作品之大氣,卻也可讀。 余秋雨的作品是文化散文,并非是普通的游記。《天柱山》一文中,你可以讀到先賢對天柱山的仰慕之情,他的閱讀之廣可見一斑。這種仰慕之情散化在文字之中,讓你不知不覺間便有了對天柱山的向往與敬重。這正是文化散文的獨到魅力,有此厚重筆法的,也許只有英年早逝的江堤,我手里有他的遺著《瓦片——廢墟上的吟唱》。兩天時間,讀完了《文化苦旅》中的全部文章,不知怎地,心情竟是異樣的沉重。最后的異國風(fēng)情寫到了中華文化在異國的傳播,那些人,那些事,越讀越有傷感的感覺。那些感染人的文字,有些與其說是散文,不如說它是詩歌。在一篇文章中,有游歷,有感受,有文化,能從各個角度打動你,不是每一一個人都能做到的。余秋雨是大師,毫無疑問,這本書也值得大家珍藏。我把書收起來。一天的翻閱,書角已微微翹起,我一一展平,放回我的包里,回家之后,會將它安放在我的書柜上。下一次再翻閱會是哪一天?我不知道。讀完要點一下在看哦,謝謝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