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在虛無中存在──論陳映真小說的“虛無”書寫

 置身于寧靜 2021-02-03

  2016年11月22日,臺灣著名作家陳映真在北京逝世。他的離去,是臺灣左翼文壇的重大損失。陳映真出生于日據(jù)時期的臺灣,目睹了兩岸對峙所造成的人間悲劇,充分感受到臺灣底層人民的痛苦和掙扎。作為一位受魯迅影響較深,本身還因“組織聚讀馬列主義、魯迅等左翼書冊”而入獄的愛國知識分子,他的不平凡經(jīng)歷使其創(chuàng)作顯露出受存在主義影響的特征,對人類的生存意義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還在痛苦的寫作與反思中睿智地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異化、荒謬、孤獨、絕望和虛無。顯然,我們不能就此認為陳映真是一位存在主義者,但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W. 考夫曼說得好:“存在主義是一種每個時代的人都有的感受,在歷史上我們隨處都可以辨認出來?!标愑痴嬲菍⒆约邯毺氐娜松w驗與感受投射到其小說創(chuàng)作實踐中,與流行于20世紀文壇的存在主義思潮產(chǎn)生某種精神暗合,找到某種契合點,塑造了一批孤獨的“虛無者”形象,對人的存在問題、存在的荒誕性以及沉淪與焦慮等進行了揭露與闡釋,從而揭示世界本真的荒謬性與虛無性。因而,陳映真小說創(chuàng)作中流露出的“虛無”書寫傾向,非常值得關注。

  一、虛無與虛無者

  要探尋陳映真小說的“虛無”書寫,首先必須辨析存在與虛無這一對哲學概念。海德格爾認為,生存的本質(zhì)在于生存的意義,當人進入世界后,若能實現(xiàn)“成為自己的可能性”,便是真實的存在,如若不能實現(xiàn)“成為自己的可能性”,便是不真實的存在,即為虛無。薩特在《存在與虛無》這本著作中也告訴我們,虛無依托于存在,“因為,無論如何,為了自我虛無化,就必須存在。”所以要弄清楚虛無的概念,應該從存在入手,“虛無由之來到世界上的存在應該是它自己的虛無”,即是說印證虛無存在的那類存在是一種否定性的、可能被解釋為什么也不是的特殊類型的實在。由此可見,虛無內(nèi)含質(zhì)疑的特征,包含著一種否定的性質(zhì)。其次,虛無要想對人發(fā)揮效用,必須要有自由做條件,因為人如果固步自封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nèi),就不能夠自我審視,唯有跳出當下身處的環(huán)境,脫離保守思想觀念的桎梏,才可能自由地發(fā)現(xiàn)一個真實的自我。然而,這種自我嘗試下的獨立與背離,常常使人衍生出虛無感。最后,虛無具有超越性,對現(xiàn)實存在進行質(zhì)疑,跳出自己的圈子反觀、凝視自身,或許會有兩種結(jié)果:一是對于過去式的自我否定,二是對于未來式的自我焦慮,所以恐懼和焦慮常常是虛無感生發(fā)的前奏。

  根據(jù)薩特的觀點,我們可以大致歸納“虛無”生發(fā)的緣由:一是人的質(zhì)疑和追問會得到否定性的回答,正如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報以為信條的宗教信仰和仁義道德是偽善和空洞時,人的內(nèi)心深處會產(chǎn)生一種否定信仰、遺失自我的虛無感;二是人們在自由意識中,不斷進行自我審視,反觀自己的存在,在這種自我精神離析的過程中,人們會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沖突,甚至是自己和自己的對立和矛盾,進而產(chǎn)生虛無感和難以派遣的孤獨,在這種情形下,如果當事人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自我調(diào)整,就會造成精神分裂和精神失常,或出現(xiàn)自欺欺人等行為;三是虛無感常常發(fā)生在有超越自我的那類近乎先知之人的身上,這種虛無既不是來源于信仰的缺失,也不是生發(fā)于對自我的排斥和否認,而是帶有一種恐懼和焦慮的情緒,恐懼的是看清了本真自我后無力自救的困頓,焦慮的是未來不能預見更好的自己和實現(xiàn)理想中的自我,好比夢醒之后無路可走,產(chǎn)生的虛無和絕望心理。

  陳映真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虛無者”眾生相,我們可以根據(jù)薩特所強調(diào)的“虛無”之生發(fā)的三種緣由,將這些“虛無者”分為三類:第一類虛無者是信仰失落的被欺罔者。小說《我的弟弟康雄》中“我”將弟弟的寂寞和早逝,也即康雄變身為虛無者的原因指向“初生態(tài)的肉欲和愛情,以及那安那琪、天主教或基督教都是他的謀殺者”,《故鄉(xiāng)》中“我”所崇拜的哥哥,用傳教士的熱情和虔誠的內(nèi)心使全家受到了洗禮,然而家道中落后,哥哥看到了宗教信仰在面對現(xiàn)實困境時表現(xiàn)出的無助和蒼白,最終變成一個“放縱邪淫的惡魔”,一個無所依存的虛無者;最典型的一例當屬《某一個日午》中的房氏父子,兒子房恭行于父親青年的信仰和理想中認識到自己的生命和生涯都只是腐臭的蟲豸,深感自己生活在“巨大的組織性的欺罔中”,這類虛無少年都經(jīng)歷了信仰的背叛和欺騙,他們在精神被掏空和心靈備受折磨之后,只能在虛無中放縱和消耗自己。

  第二類虛無者是由于自我凝視、自我反觀、自我省察后,發(fā)現(xiàn)了自己精神上存在矛盾斗爭的困惑,或是窺見了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的沖突和隔膜,而感到孤獨和虛無。這類虛無者在陳映真小說中多表現(xiàn)為精神失常者,且普遍是有過不幸的童年生活或經(jīng)歷過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受害者?!段臅烈挟厴I(yè)紀念》主人公安某,《賀大哥》中的精神分裂者麥克·H·邱克,以及《萬商帝君》中自詡為“萬商帝君”的林德旺都是這類虛無者,他們在凝視自我的同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靈魂的罪惡,進而在痛苦不幸的回憶漩渦中越沉越深,不能自拔,終于導致精神上的虛無和分裂。

  第三類虛無者是徹底的孤獨與絕望者。他們都是在逃脫了既定生活、透視了現(xiàn)實,超越功利、肉欲和凡俗后,進而感到生命的空洞和虛妄的孤獨患者?!秾④娮濉分械娜悄樅托∈菅绢^兒正是以一種看破塵世的姿態(tài)和厭世的心理步入虛無者的行列;《獵人之死》中的維納斯與阿多尼斯同樣都是虛無者,但前者應列入失去信仰和夢想而墮入虛無的一類,而阿多尼斯則是由于過度地追求理想主義和完美主義,終于在現(xiàn)實情欲面前繳械投降后,轉(zhuǎn)入虛無和虛空;《第一件差事》里的胡心保,嘗試站在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業(yè)以及婚外情的喜悅之上俯瞰自己的人生,終歸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存在是一場徒勞和空虛罷了。

  二、虛無者的自我存在認知

  對于陳映真小說中的“虛無者”進行分類不過是一種考察方式,事實上很多時候很難嚴格地將這些“虛無者”進行歸類,因為他們的“虛無”之生發(fā)有時并不是單純的一種緣由所致。但是,有一點可以明確,這些“虛無者”其實絕大部分都不是單純的消極灰暗的角色,陳映真塑造他們的形象乃是試圖通過虛無來闡釋存在的意義和人的生存價值。這種建筑在虛無廢墟之上的、對于自我存在的認知,是虛無者的自省,是對自我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自我審判,不僅需要當事者有足夠清醒的自省力,而且還需要有面對自我的勇氣,正如魯迅那樣敢于毫無保留地大膽自剖自己的無畏精神一樣。

  陳映真小說中的這些“虛無者”,大多是在生命猛回頭時,聽見了喚醒心靈深處那個純真、無邪、健康的本我的鐘聲,被鐘聲驚醒的主人公們會從虛幻的夢鄉(xiāng)中醒悟過來,進而對于自己孤獨、虛空的身份進行審視,這種自我凝視讓身處于絕望和孤獨狀態(tài)中的自我感到自我存在的虛無和荒誕。陳映真描寫這些虛無者的自省,其實是對于人的生命存在,包括生命的過去時、現(xiàn)在進行時、未來時的全方位審視。以陳映真1960年初發(fā)表的小說《我的弟弟康雄》為例,康雄自戕前留下的最后的軌跡記載了一個被欺罔者恍然醒悟的痛楚狀態(tài):“我沒有想到長久追求虛無的我,竟還沒有逃出宗教的道德的規(guī)律……我在這一個從生到死絲毫沒有和人間的欲情有分的肉體前,看到卑污的我所不配享受的至美。我知道我屬于受咒的魔鬼。我知道我的歸宿?!笨敌鬯非蟮奶摕o其實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自由,是人的存在所能達到的至高境界,然而這虛無終究是水中月般的虛妄,僅僅局限于狂想。當康雄意識到,自己所追求的虛無其實是混雜著清規(guī)戒律和情愛欲念的偽虛無時,他只能接受自己長久以來自我催眠、自我欺騙的滑稽事實,但這樣的事實于他來說是絕望和虛空的,是他難以接受但又不得不接受的致命打擊。

  還有小說《某一個日午》中,房恭行在閱覽了記錄著父親青年時的信仰及夢想的書籍、雜志、剪輯和筆記后,不僅恍悟到自己二十幾年的生命和存在如蟲豸般腐朽、破敗,而且對于一手創(chuàng)造了這樣一個萎縮的、無能的、懦弱的、被閹割的宦官似的生父,由崇拜轉(zhuǎn)為輕蔑。在偌大的一場欺罔局域中生長的房恭行雖然在下女采蓮那里得到短暫的慰藉,可是肉欲上的滿足是不能完全拭去心靈上的創(chuàng)傷和空虛,房恭行為了逃避、擺脫這樣一個有組織性的欺罔環(huán)境,必須選擇一種行之有效的行為,那就是用虛無來填充自己,來表達自己被欺罔的憤怒和無助。房恭行過去時態(tài)的存在是寓居在其父編制的瞞與騙中的存在,他如果繼續(xù)這樣的生活無疑是承認自己說自甘墮落的寄生蟲,是被人把玩、操縱、控制的行尸走肉;房恭行現(xiàn)在進行時的存在更為復雜,是一種于混沌中初醒,雖然對過去嗤之以鼻,但是卻不知道如何自救的惆悵與焦慮的存在;房恭行未來時態(tài)的存在,不是肉身客體的律動,而是永恒地踐行著重生行為的存在,即奔赴于永恒的虛無之中的存在。

  陳映真對于虛無者自我存在認知的書寫,比較集中于他早期的作品,尤其是對精神上積貧積弱的知識分子青年的書寫。一個個稚嫩的、新鮮的生命,在賴以支撐他們青春而華麗的夢想的支柱——信仰、信念、或是崇拜對象的轟塌后,感到羞恥、憤怒、悔恨、無助、孤獨,最后不得不走向虛無的道路。當然,在陳映真后來描寫關于揭示西方跨國公司腐朽內(nèi)幕和在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下都市異化人生的小說篇章中,也不乏虛無者形象的塑造和對虛無的自我存在認知。如小說《上班族的一日》中,黃靜雄的信仰較之康雄和房恭行的宗教信仰和精神崇拜,更加具體化,更加物質(zhì)化,他的信仰就是工作、升職、加薪。黃靜雄將他十年來生命的焦點和最具創(chuàng)意的心力都集中在工作上,他的工作得到公司認可,連年被提拔、晉升。然而,人的欲念是無窮盡的,膨脹的欲望在被現(xiàn)實擊落后,黃靜雄回首過去卻發(fā)現(xiàn)生命的空洞和庸碌,他終于對上司楊伯良坦白了“大家這樣互相欺騙,沒意思。”黃靜雄的虛無感乃是由于物質(zhì)欲望的引誘,有別于康雄和房恭行被宗教信仰和思想形態(tài)意識上的欺騙。但是,醒悟后的黃靜雄同樣感到一種委屈的、不能言說的、凄楚的空虛,由空虛轉(zhuǎn)而開始變得驚慌失措、生疏,甚至憤恨,在試圖給所有的朋友通電話尋求思想解脫的傾訴中,他開始對整個世界感到厭倦和絕望,最后變成了一個被世界所拋棄的、孤單的、徹底的虛無者。

  虛無者的自我存在認知必然在心理上激起被欺騙的、憤恨的、憂慮的、躁動的等諸如此類的情緒,在諸種情緒的驅(qū)使下產(chǎn)生反叛意識和抗爭意識也是一種必然。如康雄的抗爭意識體現(xiàn)在他自由蔓生的狂想思維,以及自責、自咒、自虐的自我毀滅的決絕行為;房恭行的抗爭意識則主要體現(xiàn)在他蔑視父權(quán)威嚴的勇氣,以及否定自我存在意義的坦誠;黃靜雄的抗爭是在被欺騙的夢境中驚醒之后,便毅然決然地選擇辭職不干,進而重拾青年時做電影家的理想。由此可以看出,虛無與反抗則是一個另外無法避免的話題。

  三、虛無者的反抗意識與策略

  在陳映真塑造的眾多“虛無者”形象中,絕大部分都具備了反叛、戰(zhàn)斗和抗爭意識,這大概歸功于魯迅和契訶夫?qū)τ谏倌觋愑痴娴挠绊?。無論是魯迅的充滿抗爭意識的吶喊,還是契訶夫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都長時間地滋養(yǎng)了陳映真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創(chuàng)作。這使得陳映真在小說中塑造“虛無者”形象的時候,并不僅僅只是描繪他們被虛無化的人生和被虛無化的思想,難能可貴的是,他還賦予了這些“虛無者”蓬勃的生命反抗意識和決絕的斗爭精神。

  (一)虛無者的反抗意識

  其實,在不同的小說創(chuàng)作階段中,陳映真對于“虛無者”的表現(xiàn)和“虛無者”內(nèi)在精神里反抗意識和斗爭意識的描述是不盡相同的。學界對陳映真小說創(chuàng)作的劃分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兩分法,另一種是三分法。第一種分法以1966年作為分水嶺,將陳映真的小說創(chuàng)作分為前期和后期,認為1966年以后,在陳映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嘲諷和現(xiàn)實主義取代了過去長時期以來的感傷和力竭、自憐的情緒”。第二種分法較之第一種更加細致,將陳映真的創(chuàng)作分為早期(1959-1965),中期(1966-1975),和后期(1978-)。認為陳映真早期的創(chuàng)作多描寫小知識分子的精神苦悶,中期創(chuàng)作因系作者思想向“左翼”突變,所以作品多為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產(chǎn)物,后期創(chuàng)作則是其小說創(chuàng)作成就最高的時期,“作者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表現(xiàn)臺灣社會現(xiàn)實與歷史重大題材,并提出關于民族命運與國家前途的嚴肅思考。”我們姑且采用劉福友先生的三分法,對陳映真在不同時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所塑造的虛無者及他們的反抗意識做一個簡要的考察研究。

  首先,我們來看陳映真早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主要代表作品有《面癱》、《我的弟弟康雄》、《家》、《故鄉(xiāng)》、《死者》、《祖父和傘》、《貓和它們的祖母》、《那么衰老的眼淚》、《蘋果樹》、《文書——致耀忠畢業(yè)紀念》、《將軍族》、《一綠色之候鳥》、《獵人之死》等。除去《面癱》、《死者》和《祖父和傘》,其他幾部小說都普遍而鮮明地展示了虛無者的反叛和抗爭意識,大致可分為三種情況:一是信仰的淪陷或甫失童貞的凄絕與寂寞,多半發(fā)生在男性青年知識分子身上,多見于都市書寫中。如《故鄉(xiāng)》中“我”的哥哥在青年時深受基督教的影響,無視全鎮(zhèn)人異樣的眼光和絮叨的議論,以虔誠的、熱情的、雄辯的傳教精神,將耶穌之愛彌撒人間,然而這種博愛和奉獻精神在家中生意失敗、父親咳血而亡、債權(quán)人上門討債的現(xiàn)實情境下終于徹底崩塌,“我”的哥哥終于變成了一個“由理性、宗教所合成的壯烈地失敗了的普羅米修斯神”?!段臅乱耶厴I(yè)紀念》中的安某則是由于青年時參與的為著正義和自由而戰(zhàn)的愛國戰(zhàn)爭,被證實為是冷血的殺戮和殘暴的破壞,由此造成精神受騙和精神創(chuàng)傷?!兑痪G色之候鳥》中的趙公則是因為人到中年恍然得知自己青年時滿腦的人道主義新思想,是建立在被自己遺棄和糟踐兩個妻子的生命之上,這種諷刺和荒誕的事實讓他的精神墮入無邊的虛無中?!东C人之死》套用希臘神話,將愛之女神維納斯塑造成一個困擾在無盡的求愛、尋愛、戀愛中的失意人,將獵人阿多尼斯塑造成一個自詡為獵人,卻“沒有弓,沒有矢,也沒有劍”的患有夸大妄想癥的虛無主義者。這些“虛無者”都有反抗意識,他們的反抗是一種夾雜著失落與憤懣的反抗,是由于信仰破滅、精神摧殘、夢想之不得實現(xiàn)而生發(fā)出來,對于青年知識分子來說,這種反抗又被鍍上了一層意志薄弱和神經(jīng)衰弱的憂郁。

  二是由于不開化的故鄉(xiāng)、封建野蠻的風俗、親人間的隔膜等造成的心靈創(chuàng)傷,這部分虛無者形象多出現(xiàn)在陳映真早期的鄉(xiāng)土書寫和底層書寫的作品中。如《貓和它們的祖母》中的少女娟子因不能寬恕私通產(chǎn)子的、流亡了一生的母親,不能抵御愛情與性欲的引誘和希求,終于“遺棄了一切既有的價值和意義,包括伊的祖母在內(nèi)……除卻欲望之外,盡力地懶散而延宕地過著日子”?!赌敲此ダ系难蹨I》中的康先生因為兒子青兒的反對而葬送了他和阿金的忘年戀,拿掉了屬于阿金腹中他們的兒子,最終阿金帶著無奈被家人領回鄉(xiāng)下家人,阿金的離去帶走了康先生復蘇的青春和生命,留下一個行將就木的衰老之人的空虛和悲愁?!秾④娮濉分械娜悄樅托∈菅绢^兒都是命運悲慘、身份卑微、貧窮潦倒的、在社會底層里掙扎求生的苦命人,三角臉在經(jīng)歷了大陸戰(zhàn)亂的恐懼后流浪在他鄉(xiāng),變成一個狂嫖濫賭的獨身漢,小瘦丫頭兒則是被家人當做牲口出賣的、被遺棄的孤兒,盡管如此他們都掙扎著求生,但現(xiàn)實帶給他們的不是生的光明,而是死的黑暗,最后他們對于今世深感厭倦,遁入虛無的新生。這些“虛無者”的反抗意識主要是針對于外界施加給他們的難以承受的壓力,包括他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語、親人的不理解而造成的精神打擊、人性中的隔膜、對于愛情或美好生活之追求的受阻等,當然他們的反抗也是令人絕望的。

  三是在前兩種因素混合交織中誕生出的虛無者,故事多半生發(fā)在由鄉(xiāng)村到都市的、懷揣夢想而不得實現(xiàn)的青年人身上。如小說《家》中塑造了一個在父親早逝、家道中落之后,承受著親人殷切期望和鄉(xiāng)民們“可惡的善心的凝視”的眼光中離鄉(xiāng)求學的青年形象,但他的求學生活使他淪為被大學那扇窄門踐踏和操控的螻蟻一般的學生,并在返鄉(xiāng)歸家中意識到作為家中唯一的男人肩負重擔,只能不得不為考取大學而于地獄一般的教室里繼續(xù)承受空虛的、無聊的、扭曲的爭奪和競爭生活?!豆枢l(xiāng)》中的“我”因為家道中落、父親離世、哥哥的叛變使得故鄉(xiāng)于我來說變成了夢魘,于是“我投進了繁華的、惡魔的都市,支用著平生第一次歸自己的金錢,過起拉丁式的墮落的生活”,但是短暫的流浪的快感過后,“我”只能痛苦地發(fā)現(xiàn)自己是一個無家可歸的、無所仰仗的、流浪的虛無者?!短O果樹》中主人公林武治的虛無源于理想主義式的烏托邦夢想不得實現(xiàn)的愁苦,對于故鄉(xiāng)親人朋友之滑稽愚笨的心灰意冷,以及一種對于過去之失落的焦慮。這些“虛無者”的反抗是建立在一種無家可歸的、被遺棄的失落之上的反抗,對于鄉(xiāng)村和都市都含有深深的批判意識。

  其次,我們觀察一下陳映真中期的創(chuàng)作。這個時期陳映真的思想開始向“左翼”突變,作品多為社會批判和文化批判的產(chǎn)物,所以造成了該階段產(chǎn)出的小說中所表現(xiàn)的“虛無者”所要反叛、抗爭的對象直指社會或某種文化生活方式。代表性作品有《哦!蘇珊娜》、《最后的夏日》、《唐倩的喜劇》、《第一件差事》、《六月里的玫瑰花》、《某一個日午》等。根據(jù)小說引起“虛無者”產(chǎn)生反抗情緒的原因,我們大致可以將這一時段的作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陷于某種文化或生活方式,諸如犬儒文化、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小資產(chǎn)階級自艾自憐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虛無者的反抗意識,或者是由于窺見了他人所受的文化教育之高尚,反而窺見了自己生活方式的粗鄙,由此產(chǎn)生了反叛的心理意識。如小說《哦!蘇珊娜》里的“我”雖然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卻沒有良好的教養(yǎng),作為一個沒有信仰的無神論者,在追逐歡樂的漂泊中尋求快感;然而當“我”遇見了彼埃洛先生后,對于他的“有節(jié)制的、高尚的、甚至虔信的生活”感到憧憬和羨慕,在得知彼埃洛先生罹難的噩耗后,“我”覺得自己的七情六欲皆死,事實上一種虛無感已經(jīng)向“我”襲來,“我”對于自己過往放縱而輕狂的生活方式產(chǎn)生了強烈的反抗意識?!蹲詈蟮南娜铡分械呐岷|是典型的保守而懦弱的犬儒形象,他的神經(jīng)上的脆弱、性變態(tài)的心理及自我欺騙的狂想癥都是封建保守的不開化文明長年累月對人的精神摧殘所致;而鄧銘光的傲慢自大的心理則都源于西式文化生活中所謂的風度和教養(yǎng)的熏陶,李玉英在受到這兩位雖是不同文化背景的,卻同樣都自私狹隘的男士的嘲弄欺侮之后,下定決心出國甘做一只快樂的寄生蟹,少女的反抗意識由此萌生,然而匆匆奔赴向一個男人的懷抱,想借助愛情來填充自己的行為無疑只會使她陷入更大的空虛中?!短瀑坏南矂 肥顷愑痴鎸τ?0世紀風靡于臺灣的西方近現(xiàn)代諸種文化思想的質(zhì)疑和批判的集中代表,以老莫為代表的存在主義、以羅仲其為代表的新實證主義,在唐倩的追索實踐中都被證實是巨大的欺罔,無論是存在主義還是新實證主義,他們本身就存在很多矛盾和解決不了的問題,仰仗這些文化思想賴以生存的思想家和文學家自然只能在痛苦、糾結(jié)和虛妄中徒增失落孤寂之感;老莫與唐倩情感的破碎和羅仲其輕生都是由于在被自己倡導的文化思想中發(fā)現(xiàn)了矛盾和痛苦后所作出的一種抗爭。

  第二類是對于社會的反抗意識,這里的社會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戶人家。如小說《第一件差事》中的胡心保有幸福美滿的家庭、薪資不錯的工作、婚外情人的溫情,但卻總是心感孤獨迷惘,胡心保的厭世情緒來源于人欲橫流、世道墮毀的渾濁社會,他的反抗意識萌生與厭世情緒相伴生?!读吕锏拿倒寤ā分械男聲x軍曹巴爾奈·E·威廉斯內(nèi)心的痛苦首先來自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對于他童年的傷害,其次是在戰(zhàn)爭中假借正義和自由之名對于手無縛雞之力的老弱幼童的瘋狂殺戮的罪行的自我譴責,在這篇小說中陳映真所要抗議的是種族歧視的社會,是國家層面上掌控政治大權(quán)的階層美化戰(zhàn)爭、欺騙人民的罪行。《某一個日午》中房恭行墮身虛無固然是由于窺見了父親理想追求的淪喪,但是房父本質(zhì)上也是一個虛無者,只是這種虛無在他追逐名利權(quán)利的過程中不曾自覺,待到看了兒子的遺書才醒悟,陳映真在這篇小說中不僅批判了社會中黑暗的、誘人的欲望的巨大吞噬力和破壞性,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房父為代表的由有志青年墮落為拋棄理想、隨波追流之輩;而且批判了這些墮落者用自己的墮落生活和墮落思想造成了懵懂無知的新生代們的精神萎縮。

  最后,再來看陳映真的后期創(chuàng)作。根據(jù)創(chuàng)作主題的差異,我們可以將該時期的作品分為兩類:一類是1978年至1982年間創(chuàng)作的揭露跨國公司內(nèi)幕的《華盛頓大樓》系列,包括《夜行貨車》、《上班族的一日》、《云》和《萬商帝君》等。這一類揭露跨國公司內(nèi)幕的作品中,“虛無者”的虛無感來源于西方資本和文化的傾軋,作品揭示了在現(xiàn)代企業(yè)體制下被異化被扭曲的人性。如《夜行貨車》中的林榮平、劉小玲、詹奕宏同樣都是現(xiàn)代體制下的謀生者,但是林榮平是徹底地妥協(xié)順從著體制里的規(guī)則,而劉小玲和詹奕宏可喜地保留了人性中可貴的愛的能力,正是因為愛情和尊嚴的未曾泯滅才能讓他們在腐敗的、縱欲的、丑陋的企業(yè)游戲規(guī)則中最終選擇不再繼續(xù)充當虛無的傀儡,他們的離去則是一種叛離和反抗。《上班族的一日》中的黃靜雄是一個被升值加薪操控的、利欲熏天的、不顧一切往上爬的人,但是面對原本屬于自己的副經(jīng)理職位被分配給榮老董的表侄兒,深感欲念引誘下被欺騙的傷感,對于現(xiàn)代企業(yè)的黑暗內(nèi)幕感到厭惡,要求辭職并決心重拾青年時電影家的夢想?!对啤分械膹埦S杰在面對艾森斯坦先生“企業(yè)的安全和利益,重于人權(quán)上的考慮”時,才明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其實被“迅速轉(zhuǎn)動的逐利的世界捶打、撕裂、剝削,而懶于認真尋求自己的生活” ,醒悟后的張維杰終于將淤積在心中的不滿統(tǒng)統(tǒng)發(fā)泄出來?!度f商帝君》中的陳家齊在被西方資本主義企業(yè)管理制度和消費文化洗腦后,從一個意志堅定的人變?yōu)橐粋€自愿褪去文化人格,成為具備國際人格的國際人;相比之下林德旺的反抗意識顯示出最為徹底的決絕姿態(tài)。這類虛無者形象的反抗意識來自于腐化的企業(yè)內(nèi)幕,帶有一種無意識的保存本土和傳統(tǒng)文化的心緒,包含著對于愛的力量和自我尊嚴捍衛(wèi)的不屈精神。

  另一類是書寫“白色、荒廢的五十年代”的政治小說,主要包括《鈴鐺花》、《山路》、《趙南棟》等。《鈴鐺花》中的高老師曾是一位充滿理想和戰(zhàn)斗精神的青年,但在政治殘酷的年代他留給“我”的最后印象只剩下一雙“寓藏著無限的懼怖和憂傷的眼睛”?!渡铰贰防锏闹魅斯糖Щ蓦m然沒有高老師那么慘烈,但她無疑是一個失去革命理想的茍且者,她以為的贖罪行為被證實是在優(yōu)渥生活中選擇淡忘、心安理得和墮落,黃貞柏被釋放的消息讓她認識到自己的過錯,隨即而來的是無限的憂慮與空虛?!囤w南棟》則是通過兩代人的對比凸顯出趙爾平和趙南棟的生活腐敗和精神墮落。這類“虛無者”形象都與黑暗的政治壓迫有關,也與青年革命理想和熱情在現(xiàn)實中受挫后的頹廢有關,他們的反抗意識來源于白色恐怖的政治迫害,但卻常常消亡在人類健忘和享樂的本性中。

  (二)虛無者的反抗策略

  在陳映真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無論是前期青年知識分子的憂郁式的虛無,還是中期夾雜著文化批判和社會批判意識的批判式虛無,抑或是后期包含對西方資本主義經(jīng)濟體制和荒誕泯滅吞噬人性的控訴式虛無,其實都閃耀著生命反抗意識的燭光??v觀陳映真的總體創(chuàng)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筆下的人物幾乎都有受挫的經(jīng)驗,絕大部分都是悲劇結(jié)尾,或是自甘墮落放縱、或是精神分裂變成瘋癲者、或是選擇死亡;當然也有一些選擇重新起航,告別破敗的現(xiàn)實,開辟新的道路的積極例子。所以,不論是消極的反抗策略,還是積極的反抗策略,都毫無疑問地顯示出“虛無者”嘗試反抗的決心和努力。

  所謂“消極的反抗策略”,是用一種自我虐待、自我摧毀的方式來實現(xiàn)自己的反抗。虛無者采用消極的反抗策略進行抗爭的故事在陳映真的作品中屢見不鮮,這類虛無者所采用的抗爭手段包括墮落、瘋癲和死亡?!段业牡艿芸敌邸分械摹拔摇泵鎸Φ艿艿乃?,突然選擇嫁給一個富裕家庭,將自己賣給了財富,“向著處女時代、向我所沒有好好弄清楚過的那些社會思想和現(xiàn)代藝術的流派告別……這最后的反叛,卻使我嘗到一絲絲革命的、破壞的屠殺的和殉道者的亢奮”,甘愿沉溺在優(yōu)渥的生活和丈夫的愛撫中,盡管只是一場無愛的婚姻,這是一種帶有墮落方式的反抗。而瘋癲式的反抗則體現(xiàn)在《文書》中的“我”、《第一件差事》中的胡心保、《六月里的玫瑰花》中的巴爾奈、《賀大哥》中的賀大哥、《萬商帝君》中的林德旺等人身上,他們選擇采用類似狂人的方式展示了自己內(nèi)心的反抗,用精神異常人的舉止宣告著自己與現(xiàn)實的決裂。以死亡方式來完成徹底的、終極性的反抗則更多,如《將軍族》中的三角臉和小瘦丫頭兒、《一綠色之候鳥》里的趙公和“我”的妻、《獵人之死》中的阿多尼斯等等,這些悲壯赴死的角色可以構(gòu)成一個噬死的“虛無者”序列集合,在死亡中完成對虛無的抗爭,和對永恒不滅的存在的敬意。

  所謂“積極的反抗策略”,是用跟現(xiàn)實決裂的方式實現(xiàn)反抗,或是報以新的生活態(tài)度轉(zhuǎn)向新的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如《哦!蘇珊娜》中的“我”在彼埃洛死后決心不再漂泊的歸家舉措;《最后的夏日》里的李玉英在看透了周圍男人的偽善和狹隘后出國謀求新生的快意;《第一件差事》中儲亦龍在兒子死后,終于放棄了混沌的生活,決定好好的愛自己,認真地生活度日;《賀大哥》中的“我”在閱讀了賀大哥的不幸遭遇后突然變得成熟獨立,想著試試自食其力的生活,不再過著寄生蟲式的生活;《夜行貨車》中的詹奕宏在面對現(xiàn)代企業(yè)體制中的人性異化和腐化事實后,毅然辭職,并帶著戀人劉小玲回到家鄉(xiāng),回歸那個淳樸的鄉(xiāng)村世界;《云》中的張維杰在看完小文的三本日記后窺見了西方資本主義企業(yè)管理制度下的黑暗內(nèi)幕,一洗之前忍氣吞聲的趨附姿態(tài),大膽說出自己的不滿,并以愛和良知擁抱世界等。

  無論是通過自虐、自毀、自殺等方式的消極反抗策略,還是采用與過去決裂,勇敢追求新生的積極反抗策略,終歸都指向生命的抗爭。要正確解讀陳映真的小說作品,走進他的精神世界,我們必須試圖透過他的“虛無”書寫看到他對于生命反抗意識的肯定和贊揚的積極心態(tài),認識到他是在虛無中顯示存在。

  四、“虛無”書寫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我們在解讀陳映真小說作品時只看到那些憂傷的、慘烈的、虛空的妥協(xié)者和失敗者形象,只單純感受到貫穿于小說中的灰暗的、消極的、厭世的情緒,那無疑是對陳映真作品及其本人的最大誤讀。通過“虛無”書寫來凸顯反抗、佐證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才是陳映真想要表達的心聲。

  對于陳映真“虛無”書寫的誤讀是存在的,他在小說作品中大量塑造“虛無者”形象,遭到一些學者和評論家的質(zhì)疑和批評,有人曾評論他小說作品中的主人公“都以挫折、妥協(xié)、失敗終……不夠積極、光明、太灰暗了”。對于這種批評,陳映真首先認為他的描寫是真實的,這說明在當時的臺灣現(xiàn)實社會里理想主義者的失敗和受挫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他去宣傳一個積極而光明的臺灣現(xiàn)實社會,那無疑是騙人騙己;其次,陳映真認為“如果掙扎的人失敗了、挫折了、妥協(xié)了,正好說明了播弄著現(xiàn)代人的命運的力,是很大的”。陳映真在作品中之所以以頹廢、悲傷、憂郁的色調(diào)來描繪失意的、受挫的、孤獨的虛無者群體,實質(zhì)上是想通過不加矯飾的、無華寫實的文字,讓臺灣民眾意識到播弄著他們命運的邪惡力量的巨大,進而喚醒人們精神的自覺和反抗命運的意識。正是由于陳映真的寫實精神、批判意識和一針見血的剖析臺灣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及臺灣現(xiàn)實社會的痼疾和弊病,他還獲得了“臺灣魯迅”(王德威語)的贊譽。

  關于陳映真的“虛無”書寫,如果從其所塑造的虛無者群體的反抗意識和抗爭行為來看,“虛無”書寫的價值和意義是雙重的。第一重是對于反抗者自身來說,不管是墮入虛無,還是與虛無抗爭都是快哉而壯烈的,因為他們實現(xiàn)了自己的生存價值,找到了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康雄還是房恭行等諸位坦然赴死的犧牲者,都證實了他們有著一種為了人間的光明和溫暖而冒大不韙盜取火種的普羅米修斯般的勇敢和決絕。第二重是對于反抗者周圍的人來說,這些人在反抗者身上反觀到自我存在的虛空和無聊,清醒地認識到存在的意義。在這里,“虛無”書寫成為周邊人反觀自我存在的鏡子,成為照亮救贖自我之路的燈塔,如《賀大哥》中的“我”、《哦!蘇珊娜》里的女主人公、《第一件差事》里的警察和儲亦龍等,都是在看見虛無者的覺醒、斗爭和死亡后,在震驚和覺悟中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義。

  如果從讀者接受的角度來看,陳映真的“虛無”書寫的價值和意義還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虛無”書寫暴露了現(xiàn)實中存在著的巨大欺罔和荒誕,不管是信仰、理想、事業(yè)或愛情,都有被破壞和吞噬的可能性,這就需要讀者提高警惕,做一個頭腦清醒的、有獨立思想的人,從這個方面來說“虛無”書寫是警鐘。其次,“虛無”書寫就像一座歷史的豐碑,記載了曾為光明理想奮斗的有志青年的功勛,對于他們的反抗精神和勇于自我犧牲的勇氣進行了刻錄,以寫史紀實性的文字進行悼念和默哀,從這個方面來說“虛無”書寫是祭文。最后,“虛無”書寫對于那些仍在為理想主義奮斗的孤獨戰(zhàn)士來說,無疑是一種激勵,因為他們能夠在陳映真的作品中看到與自己志同道合的、廣布在社會中未知角落里的戰(zhàn)友們的存在,只要生命不息、戰(zhàn)斗不止,他們的理想世界就會不斷清晰,從而更加堅定地朝著自己的既定目標而努力,從這個方面來說“虛無”書寫是戰(zhàn)鼓。

  陳映真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們一樣,睿智地感受到現(xiàn)實在日漸異化和荒誕,通過“虛無”書寫可以顯示人在虛無世界中頑強地尋求自我和存在,這是一種正視現(xiàn)代人的不安、危機和沉淪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影響深遠。

  (編輯:王怡婷)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zhuǎn)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quán)歸版權(quán)所有人所有。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