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br> 孔子說:“用道德來統(tǒng)治國家的人,就會像北極星一樣處在一定的位置,所有的星辰都會環(huán)繞在它的周圍?!?/span>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br> 孔子說:“《詩經(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br> 孔子說:“用強(qiáng)權(quán)手段、法制禁令來管理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了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dǎo)百姓,用禮制去統(tǒng)一百姓的言行,不但懂得廉潔是非,而且從心里歸服。”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狈t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狈t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br> 孔子說:“我給顏回授課,一整天下來他都不提任何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愚鈍的人。等他回去后,我觀察他私下里同別人討論時,卻能發(fā)揮我所講的,可見顏回他并不愚笨呀!”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br> 孔子說:“溫習(xí)學(xué)過的知識,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么就可以憑借這一點(diǎn)去做老師了?!?/span> 子曰:“君子不器。”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br>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鬃诱f:“應(yīng)該先行動實(shí)踐自己想要說的話,做到后再把它說出來?!?/span>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br> 孔子說:“只是學(xué)習(xí)卻不思考就會望文生義,迷惑而無所得,只是思考卻不學(xué)習(xí)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span>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r>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dǎo)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br> 子張要學(xué)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不明白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對于真正懂得的,也要謹(jǐn)慎地說出來,這樣就能少犯錯誤;要多看,有疑惑的先放在一旁不做,對于真正懂的,也要謹(jǐn)慎地去做,這樣就能減少事后懊悔。說話很少犯錯,做事很少后悔,自然就有官職俸祿了?!?/span>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br> 魯哀公問:“用什么方法才能讓老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提拔那些正直的人,讓他們居于不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不正直的人提拔上來,讓他們居于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tǒng)治了?!?/span> 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br> 季康子問道:“要讓老百姓恭敬、盡忠并互相勉勵,應(yīng)該怎么做呢?”孔子說:“如果你用莊重的態(tài)度對待他們,他們就會恭敬;如果你能孝順父母、愛護(hù)幼小,他們就會忠誠;如果你能任用賢能之士,教育能力低下的人,他們就會互相勉勵。”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且酁檎?,奚其為為政?”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br> 子張問孔子:“今后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yù)知嗎?”孔子回答說:“商朝承襲了夏朝的禮儀制度,其中減少和所增加的內(nèi)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承襲了商朝的禮儀制度,其中減少和所增加的內(nèi)容也是可以知道的。以后如果有繼承周朝的朝代,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況,也是可以預(yù)先知道的?!?/span>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br> 孔子說:“不是你應(yīng)該祭祀的鬼神,你去祭它,就是諂媚。見到應(yīng)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span> |
|
來自: 學(xué)山工作室 > 《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