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寫的是字,這個基本事實所蘊涵的意義已然被人遺忘。蕭慶祥博士的工作讓人重新想起這個事實,引人重新思考這個事實所蘊涵的意義。“書”既是動詞,也是名詞。既是書寫的動作,也是書寫呈現(xiàn)的結(jié)果。書之所以為書,以及字之所以為字,起初本來是一件事情。倉頡所觀天文地理、鳥獸之跡,既是文字創(chuàng)生的最初取象,也是書法之理的根本源頭。對這個根本原理的最簡潔表述,就是《易經(jīng)·系辭傳》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但這個表述如何在筆法和文字學中具體展開,則非兼通書論和書寫實踐不能切身體會,非融會書法和文字學原理者不能近譬遠引。蕭慶祥博士在古典書院開設的“筆法探源”和“周秦文字臨摹”兩期網(wǎng)課,使我看到這種融會書法和文字學、通達書論和書寫實踐的可能性。無論對于有志學書的朋友,還是對中國古典文明的根源有普泛興趣的朋友,蕭慶祥博士的工作都將是富有啟發(fā)的。他的第一期網(wǎng)課“筆法探源”已經(jīng)結(jié)束,第二期網(wǎng)課“周秦文字臨摹”正在招生(文末有報名鏈接),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參加。下面圖片中的二維碼可鏈入第一期網(wǎng)課“筆法探源”的視頻回放(可永久回放):下面是第一期網(wǎng)課“筆法探源”的一些學員心得感想:偶然的機會,在古典書院與蕭師的課結(jié)緣,一開始并未對學院派抱太大希望,心想不過是學些技法罷了。聽了20分鐘后,暗驚:當今之世竟然有斯人、斯學!為什么這么說呢?我也關注史前考古、天文歷算、周秦文化與齊楚文化的關系、今古文經(jīng)、文字學、西哲、美學、禪學等等,蕭師對于書道的觀照,整個的是在這宏大的格局中的,并且相當程度地貫通,我一聽入心,解決了許多思而未通的問題。在我所了解到的先秦兩漢文史哲研究領域,亦很少有如此胸襟、識見,更遑論已淪陷于形式分析的書畫界。蕭師由形探勢,由勢歸氣,由氣悟神,由神返虛(創(chuàng)生一切“是”卻不是任何“是”的“北極”),并且不是空談,都落實在具體的筆法上?;蚰苡幸欢I悟,則書寫時因連綿如云出岫這高度的和諧而體驗到的極喜,惟有習練者自知了。蕭師的探源工作是全人類所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書學上的反應,那就是我們怎么整合東方與西方、生成與構成、體驗與思辨、真善美與效率、屬人的靈慧與屬動物的情欲、博雅教育與學科細分等等,所有研究先秦文史的都應該來學一學,所以對這個扁平虛無時代尚存懷疑、反抗的都應該來學一學。關注蕭老師的作品是在西安美院舉辦的一次展覽上,展覽中蕭老師的一件草書作品是我最欣賞的作品之一,反復思考過這件作品的用筆和體勢布局。后來我一直關注蕭老師的創(chuàng)作和教學,看到蕭老師所指導的天美書法畢業(yè)展做的非常好,就這樣懷著對蕭老師的景仰報了筆法探源課程。 筆法探源課程陸續(xù)上了幾個月網(wǎng)課,看蕭老師所寫課稿和講課狀態(tài)都做了充分的準備,加上一口家鄉(xiāng)話則讓我聽起來倍感親切。對于課程的內(nèi)容,蕭老師有一個很好的框架結(jié)構,對筆法發(fā)展的關系和理法進行了細致的梳理。課程中的“篆引”筆法和“簡牘”筆法使我尤為受益。課程雖然有限,但是蕭老師每次課講的很豐滿,本人也多次進行回放觀看,反復體味其中的滋味。綜合來說是一次很棒的體驗,也希望后面還有機會向蕭老師討教。我與蕭老師相識于微信,相識于一個嶄新的屏幕閱讀時代,一個快速閱讀流量為王的時代,這個學習群里的朋友們也相識于這樣一個時代。屏幕閱讀的便利性使得我與蕭老師可以經(jīng)常互動,他總是很誠懇,知無不言,不走過場,他的書法同樣不走常路,獨辟蹊徑。為人的誠懇同學們都能感受到,學習群里蕭老師總是耐心講解學生的作品,傾囊相授。屏幕閱讀時代使無緣于學院派書法教學體系的書法愛好者們可以便利獲益于蕭老師的豐富經(jīng)驗和獨立思考,其實,“學院派”并不適合定義蕭老師的藝術風格和書學思考。在這個人人渴望擠占流量的視覺時代,“學院派”書法這一概念的能指和所指充滿了混亂和歧義,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出身于正統(tǒng)學院訓練體系的蕭老師不僅在書寫實踐上是“反學院”的,而且在理論積累上也是“反學院”的,或者說,他是站到了千篇一律的并且被不斷簡化的學院書法體系的對立面,他在樹立一種新的學院書法形象,一種不迎合的,不匱乏的,不扁平的書學體系。這當然很難,完全取決于一個人的野心和才華,課堂上蕭老師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他的思考,無論是對蔡邕“九勢”的解讀,還是對德里達“延異”的思考,他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不同于以往學院派書家的質(zhì)素。這一課程不僅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是福音,對于廣大的書法專業(yè)學生群體更是如此,在高等藝術教育的迅猛擴張過程中,弊疾叢生,大多數(shù)學校師資問題堪憂,網(wǎng)絡的便利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這一問題,我想更多學生會因為蕭老師的課獲益。我是先和賈保榮老師學過《十七帖》,賈老師在朋友圈推薦的蕭老師的“筆法探源”,就報名了,報名入群后,就知道了柯老師,又報了柯老師的課。蕭老師的筆法探源我學起來也覺得吃力,但我覺得就跟學美術的要學《藝術史》,學攝影的要學《攝影史》一樣,學書法的一定要學蕭老師的《筆法探源》,這樣才對書法有全面的了解。才能知道自己學習的路徑應該是怎樣的。其中“篆引筆法”的講述對我影響最大,現(xiàn)在寫草書覺得能通過“回互”連貫起來了。回想起來,中國書畫藝術的一些基本框架,在我之前的學習階段中并沒有完整建立起來。我最早學習的是素描色彩,那個階段最大的特點應該就是拼貼式繪畫,或者叫“塑造”。但是在學習國畫和書法時,那些“塑造”卻成了阻力,比如在面對一幅中國畫或者古人的書法作品時,我會不自覺地用黑白灰、位置距離等方面進行分析理解,面對一幅山水畫,會不自覺地分析體積感,甚至是“線條”的位置分布規(guī)律。即使知道這個方向體會不到古人的深處含義,但卻不知道如何用中國傳統(tǒng)角度理解書畫。我很幸運能跟隨蕭老師的網(wǎng)課學習,蕭老師的網(wǎng)絡課程非常系統(tǒng),完全是根據(jù)學生實實在在的需要安排課程,另外,蕭老師在講課時信息量非常之大,很難想象全部是提前備好的內(nèi)容,有些極為精彩的內(nèi)容更像是蕭老師隨著筆端生發(fā)出來訴之于口的,大量的示范以及生動的講解,讓我做了筆記但感覺還漏掉了內(nèi)容,再看一遍時,果然又有新的發(fā)見。網(wǎng)課課程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根據(jù)自身學習狀況選擇回放,反復揣摩學習,不會因為老師講授時沒有聽懂或者筆記來不及記而漏掉部分內(nèi)容。我本身是山水畫專業(yè),但只要還運用筆墨,要求筆墨,對待書法就必須要像對待畫畫一樣深入學習研究,畢竟中國畫最重要的最鮮明的旗幟就是筆墨,筆墨是無聲的,人們不能輕易運用它而產(chǎn)生了諸多誤解;筆墨是強有力的,是人人皆有可能運用的,有內(nèi)質(zhì)的筆墨是感人至深的,筆墨又是有聲的……所以,讓我們一起跟隨蕭老師的課程,體會書畫藝術的魅力并不斷進步吧!我的整體感受,是蕭老師“筆法溯源”,沿近四千年的圖像、語言和形跡線索,一路而下,周秦漢唐,循環(huán)往復、包裹周備,是自成邏輯閉環(huán)的廓大體系。課程前后共十講,盡管前幾講理論艱深,我消化起來非常艱難,但往后越聽越順,到第十講戛然而止時,竟有意猶未盡的悵然。贊美的話估計大家都在說,我就不再多說了,說三點遺憾吧:一是課程中聽的過癮,和同學一起請求蕭老師再加講一節(jié)關于沈曾植、王籧常、黃賓虹、井上有一近現(xiàn)代諸家的課,當時蕭老師答應過,但后來一耽誤就漏掉了。二是蕭老師的這個系列網(wǎng)絡課程所在平臺不能永久回放。(按:直播在釘釘進行,系統(tǒng)保存視頻一年。視頻回放會后續(xù)上傳到荔枝微課,可以永久回放。)三是開課前,我發(fā)過幾個朋友報名鏈接,結(jié)果沒有一個來響應,包括這次的周秦文字臨摹,也是如此,這第三個遺憾算是替他們遺憾吧。1、我還需再學一遍一期,因為我感覺蕭老師講的比較高深,我沒懂的還很多。2、有面授機會就好了(按:以后會請蕭老師來書院做線下課程的)。我曾經(jīng)自學過一年半左右的書法,臨《石鼓文》、《石門頌》、《龍門四品》等,雜亂而不得法,并細讀了民國時期陳康先生的《書學概論》。隨后在帶小孩兒參加少兒書法班之后,受到了叔娟老師的指導,有了一個明顯的思路上的改變。此后也聽了一部分柯小剛老師、孫茂博老師的網(wǎng)絡課,也覺得很受益。這幾位老師都是開誠布公的講授,人格的魅力形成了鮮活的形象,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對蕭冰石老師的課感興趣,并且報名,是因為他的《筆法探源(用筆探源、用筆十講)》課程大綱吸引了我,一看就覺得很有吸引力。第一講課后我很受觸動因而提問:“人感受世界的方式,是否可以理解為氣與氣的碰撞?”蕭老師回答說:“氣聚為物。氣與人也是一體的,只是氣的不同狀態(tài),相互轉(zhuǎn)化也相互流轉(zhuǎn),就像漢陶俑四肢指向宇宙。這種理解宇宙的方式本身就是美學化的,一種在有限空間里對無限的向往,充滿想象,也充滿積極的心態(tài),簡直就是高級的觀念藝術?!?此后的幾講中推出的河圖、洛書、式盤、篆引筆法、簡牘筆法、九勢、時間創(chuàng)構空間、章草與簡草、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都在溯源之中與之后的路上順利展開,往下推,覺得各有精彩之處。蕭老師的課講的有激情,信息密度大,值得回顧與反芻,對像我這樣的業(yè)余愛好者也很具挑戰(zhàn)性。但也只有在溯源之后,“低頭飲泉水一滴,已可嘗知出源頭活水滋味(張文江先生語)”。所以這門課的意義也由此得以凸顯出來。蕭老師的《筆法探源》課刷新了我對傳統(tǒng)書論的認知,或者說糾正了我對古代書論字面化的理解。原來書論中那些關于“氣”、“陰陽”、“形勢”的術語、觀念,不僅僅是抽象的形容詞,更不是簡單的通過“類比”、“臆想”就能夠體悟到的,這樣的方式最終只能走向虛無和虛泛。通過蕭老師的講解,這些術語都具有深刻的“原意”,是切實有所指的。如課程中蕭老師講到的“天極崇拜”、“勾勒相生”、“左旋右顧”等等術語,都具有極強天文知識背景,書寫中的筆勢、字勢與行氣與此息息相關,書論中的很多概念恰恰是對這些“原意”的投射。蕭老師的論文《“形式”考》同樣帶給我很大的觸動,正是出于對這些日常詞匯的習用不察、漠視與曲解,障礙著我們對于傳統(tǒng)書論的認知。對概念、術語的窮源析理,才是我們能夠真正深入理解傳統(tǒng)從而開化出自我風格的途徑。期待蕭老師再出硬實力的干貨!與蕭老師相識已四年有余,此前多次向他請教書的相關問題,蕭老師看問題入理至深,每次都能講到事物的根本。去年曾特意從成都跑到天美向他請教,蕭老師慷慨相授,回來多日消化琢磨,終究礙于距離遠,沒能系統(tǒng)學習而惋惜。當我聽到蕭老師要開一門“筆法探源”網(wǎng)課時真有種久旱逢甘霖的感覺。蕭老師追蹤溯源地探究了書法的本質(zhì)問題,剖析了篆引筆法和簡牘筆法的互相規(guī)約作用, 以蔡邕《九勢》為中心,闡釋了從用筆論到筆法論,從古質(zhì)到今妍,從氣滿到筆勢再到重形的變遷,這亦是書法由實質(zhì)內(nèi)涵向虛泛審美方向的轉(zhuǎn)變過程,并進一步解答了書法當中的相關術語以及不同書家受不同時代因素的影響、對書法某一方面的理解和認識,是為學書之要害。對于書法的學習應該盡可能地找到其藝術之源,傳統(tǒng)書論的深度挖掘是其中之一,于我看來,理論的高度認識當然必不可少,重要的是在實踐臨習當中去消化去驗證才能更加深刻,從而也會有意外的驚喜和發(fā)現(xiàn),應努力找到即有古法又能開闊自我的習書境地。在古代,學術和藝術主要以師法和家法代代相傳,關于筆法的傳授和其中的奧秘不勝枚舉,書法如何用筆是每個學書人孜孜以求的不二法門,而今蕭老師愿意傾囊相授,真是學書者的一大福音!課上第一次聽到書法背后有個巨大的宇宙體系;第一次深切感受到文化斷層所導致筆法的斷裂;第一次透過教學示范真切地體會到書法帶給人的感動……我為自己得一良師引路而歡喜,更為蕭老師為人為學的真與誠所動容。老師“筆法探源”的課真的讓我感觸特別深,剛開始的時候尤其是第一,二節(jié)課聽的有點吃力,后面反復聽,聽的過程中再自己反復琢磨,才能慢慢理解其中道理。但往后越聽越有趣,每一次聽都有新的理解和感受,雖然說在實踐中還是存在比較多困難的,但是起碼意識上是有所轉(zhuǎn)變的,雖然是書法理論,但是于我自己而言對于問題的思辯意識上也有很大幫助。老師講的筆法探源不單單是從這個方面去講,還是那種可以讓人發(fā)散思維去思考更多問題的課,真的有種由衷喜歡,雖然課結(jié)束了,但我到現(xiàn)在還會聽。還意猶未盡。覺得還能從中再發(fā)現(xiàn)更多不同的思考。不單是書法,對于繪畫我感覺也特別能有所新的體會。雖然還是寫的不太好,但是我會盡量去嘗試和探索的。 
下面是招生中的第二期網(wǎng)課“周秦文字臨摹”的簡介和報名鏈接: 上課時間: 2020.10.30-2021.03.26 每周一次課,共20講,每講2小時,共40課時 每周五,晚上19:00~21:00 (每周一節(jié)課,如有特殊情況會提前通知調(diào)整)
學習方式: 釘釘群內(nèi),在線直播 直播課程可回放一年 專屬學習群,老師在線交流 課程費用:499元/人 (原價1699元,現(xiàn)價為古典書院半公益低收費) 報名方式: 點擊下方圖片, 直接進入古典書院微店小程序, 在線報名并交費。 交易擔保 同興古典 點擊報名 蕭慶祥博士周秦文字臨摹課程 小程序 報名后請務必添加古典書院-以明, 微信號:gdsy-zzt, 以便進入微信學習群 微信學習群為日常學習交流使用, 正式課程將會在釘釘直播進行(直播可回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