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北王(14):公孫淵和孫權(quán)斗心,孫權(quán)和張昭斗氣 公元234年,東北暫時平靜,歷史的目光聚集兩個名人之死。一個是禪位曹氏的漢獻帝,一個是蜀國的諸葛亮。 兩位同年生、同年死的神童,都極大威脅著曹魏,一個是從正統(tǒng)上,一個是從軍事上。 同年,孫權(quán)又親征魏國,被擊退。 最大內(nèi)憂解決,兩個外患暫平,魏明帝把目光終于盯到遼東身上。 遼東臨近幽州,幽州刺史是征討遼東的關(guān)鍵人物。 此時的幽州刺史是王雄。 王雄,干的最有名的事情,是派一名叫韓龍的刺客,刺殺了鮮卑首領(lǐng)軻比能,使鮮卑陷于紛爭,從此一蹶不振,一舉解決魏國北疆問題。 王雄還有一個好孫子,他的孫子叫王戎,是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小。234年,王戎出生。 按理說,王雄應(yīng)該擔得起征討公孫氏的重任吧,但是,在魏明帝心里,早有人選。 公元235年,幽州刺史換人,新刺史叫毋丘儉。魏明帝當太子時,毋丘儉給他當文學(xué)掾,即掌管文化事務(wù)的副官。 除了幽州刺史一職,毋丘儉還兼任度遼將軍、使持節(jié)、護烏丸校尉。這四個職位,表示毋丘儉直接代皇帝管理幽州、幽州北部和東北部各少數(shù)民族的軍政事務(wù)。 派如此極度親近和信任的人當幽州刺史,魏明帝確實想徹底解決遼東威脅。 魏國在行動,吳國也在行動。 孫權(quán)意外得到在遼東的東面,還有一國叫高句麗,與遼東為仇,自然要利用一番。 235年,孫權(quán)派黃門侍郎謝宏和中書令陳恂為使者,準備封高句麗王為單于,并賜衣物珍寶。 但是,吳國畢竟離東北遠,孫權(quán)的使者來得晚了一步。 公元234年,曹魏派出使者,已經(jīng)悄悄和高句麗和親,達成共同攻打遼東郡的同盟。 實質(zhì)上,表面平靜的234年,遼東的公孫氏正坐在一個火山口上,東面、西面和南面的敵人,都在磨刀霍霍。 不知道高句麗已經(jīng)和曹魏形成同盟的吳國使者,先來到安平口,就是今天的丹東。 到了安平口,吳國使團派校尉陳奉先去打前站。 陳奉得知,魏國幽州刺史下令,讓高句麗抓住吳國使者。 陳奉趕緊回安平口,向謝宏、陳恂匯報。 而高句麗王則派主簿笮咨、帶固到安平,和謝宏相見。 吳國使者和高句麗雙方一通秘談之后,上演一出劫持大戲。 謝宏抓了30多位高句麗貴族作為人質(zhì)。無奈之下,高句麗選擇屈服,向吳國賠不是,還送上數(shù)百匹馬。 于是,謝宏把孫權(quán)的詔書、賞賜物品交給笮咨、帶固,帶給高句麗王。由于謝宏此行的船比較小,只帶80匹馬回到吳國。 這一出戲,自然不怎么高明。既然是劫持,又怎么有后面的送詔書和回送馬匹? 高句麗和東吳的假唱,肯定會惹來魏國的指責。 在東吳和魏國之間,高句麗必然選擇實力更強、距離更近的魏國。 第二年7月,即公元236年,孫權(quán)又派使者胡衛(wèi)訪問高句麗,還想碰碰運氣,演演雙簧。 但是,已被嚴重警告的高句麗沒敢再玩火,直接斬下胡衛(wèi)等人的人頭,送到了幽州刺史毋丘儉那里。 毋丘儉在向魏明帝匯報此事的同時,應(yīng)該同時匯報消滅公孫氏的計劃,時間定在237年秋,明為征召,實為征討。 魏明帝的回復(fù),應(yīng)該是一個字——準! 公元237年7月,秋,毋丘儉率本部兵馬以及歸順的鮮卑、烏丸部族軍隊開到遼東南地區(qū),宣詔公孫淵,讓他到洛陽上班打卡。 公孫淵明白,這是硬性重組,曹魏要吞并他們公孫家的股份。 如果他公孫淵不聽話,毋丘儉就立馬翻臉。 東北出生的公孫淵,哪吃這套,要翻臉也是我先翻啊。 公孫淵帶兵,和毋丘儉在遼隧——今天海城西面——對戰(zhàn)。 對戰(zhàn)時,天降大雨,遼水暴漲,毋丘儉見形勢不利,帶兵退回幽州。 打退魏軍,公孫淵一想,反正已經(jīng)打了,而且打贏了,就公開反魏吧。 他在遼東郡自立為燕王,設(shè)置百官衙署,定都襄平,改元為紹漢元年;同時,派人招降鮮卑人,并時常派兵出沒于曹魏的北方進行騷擾。 與此同時,公孫淵派人出使吳國,向?qū)O權(quán)稱臣。 公孫淵的使者到達建業(yè)時,孫權(quán)毛了:上回你殺我吳國國家常委時,想什么來著?這回和魏國鬧翻了,又過來討好我?來人,把公孫淵的使者,拉出去砍了,給我們吳國兒郎報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