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經(jīng)達華,歡迎轉帖,2020年9月 漢字的構造,是符合其字的含義的! 青銅器的造型,是對應有專門的寓意的! 真的如此嗎? 以“寶彝”為例,看看怎么一回事。。。 商代青銅器銘文,“作寶彝”結尾的,比比皆是。 “寶彝”是青銅器的總的尊稱。 作寶彝簋: (作寶彝簋:歷經(jīng)乾隆皇帝、吳大澂、盧芹齋、仇焱之、埃斯卡納齊、趙不波等傳奇藏家遞藏。) 在商代周代,大凡青銅器有多字銘文,以“作寶彝”為結尾字句的,比比皆是。 “彝”字: 《説文解字》:彝,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寶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周禮》:“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蟲彝、斝彝。以待祼將之禮?!?br> 俺解讀“彝”=風向儀: 1、頂部是橫桿前端安裝著旋轉葉片,葉片“呼呼”在轉。 2、橫桿下接飛鳥形的風舵。 3、風舵套在一立桿上。 4、雙手保持著立桿。 5、立桿長長的。“彝2”用“桿上加撇”表示桿很長;“彝3”用“折斷線”表示桿很長,折斷線把按比例要畫很長的圖省略中間相同部分,以縮短構圖。 很久很久以后的漢朝唐朝,才有風向儀(相風鳥)的記載。 《三輔黃圖·卷之五·臺榭》: “漢靈臺,在長安西北八里,漢始曰清臺,本為候者觀陽陰天文之變,更名曰靈臺,郭緣生《述征記》曰:長安宮南有靈臺,高十五仞,上有渾儀,張衡所制,又有相風銅烏,遇風乃動?!?nbsp; 東漢末年的經(jīng)學大師鄭玄(127年~200年)《相風賦》: “昔之造相風者,其知自然之極乎?其達變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陽精之運,表以靈烏,物象其類;下憑地體安貞之德,鎮(zhèn)以金虎,玄成其氣。風云之應,龍虎是從;觀妙之征,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兇之先見者,莫精乎此。乃構相風,因象設形,宛盤虎以為趾,建修竿之亭亭,體正直而無撓,度徑挺而不傾,棲神烏於竿首,候祥風之來征?!?/p> 唐代李淳風《乙巳占》候風法第六十八: “凡候風者,必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長竿,以雞羽八兩為葆,屬于竿上,以候風,風吹羽葆,平直則占。亦可于竿首作盤,盤上作木烏三足,兩足連上而外立,一足系羽下而內(nèi)轉,風來烏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旋則占之?!?/p> 張衡的相風鳥的結構: “于竿首作盤,上作三足鳥,兩足連上外立,一足系下內(nèi)轉,風來則轉,回首向之,烏口銜花,花旋則占之”?!吧匣斓狸柧\,表以靈烏,物象其類;下憑地體安貞之德,鎮(zhèn)以金虎,玄成其氣。風云之應,龍虎是從,…宛盤虎以為趾?!?/p> 根據(jù)文獻的描述,相風鳥的外形與現(xiàn)代的扇葉風速計基本是一樣的: 扇葉風速計的轉動機體換成三足飛鳥,飛鳥口銜可旋轉的扇葉,其第三足套入立桿的桿首并可以靈活旋轉。 總之,“彝”字是風向儀,華夏啟蒙之初就有了。 接下來,看看青銅器彝。 日己方彝: (日己方彝:西周,通高38.5厘米,重12.8公斤,1963年陜西省扶風縣齊家村出土。日己方彝華美富麗,雄偉端莊,以饕餮紋為主題紋飾,具有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獰厲的美。它的器蓋和內(nèi)底各有銘文18字,大意是天氏為亡父日己鑄造祭器,庇護子孫萬代。陜西歷史博物館藏) 西周盠青銅方彝: (西周盠青銅方彝:盠青銅方彝,1955年出土于陜西郿縣(今寶雞市眉縣)李村。盠方彝高22.8厘米,口長14.3厘米,口寬10.9厘米。器由器蓋與器身兩部分組成,器蓋為四阿式屋頂狀,中脊、四坡角均置扉棱,中脊正中有一四阿式短柱鈕。器身為長方形,腹部兩側置有象鼻上卷狀耳,圈足較高,底緣外侈作階狀。器身、圈足四轉角置扉棱。器通體以云雷紋為地,飾窮曲紋、夔龍紋、渦紋等。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四出戟直棱紋方彝: (四出戟直棱紋方彝:通高51厘米,1926-1928年陜西寶雞戴家灣遺址出土,1944年賽克勒美術館藏) 青銅器彝是祭祀風向儀的! 青銅器彝的特征是方型及四個方向的扉棱。 在“四出戟直棱紋方彝”中,蓋子上的長鉤象征風向儀的旋葉,器身上的四出戈象征風向儀的風陀。 青銅器彝所祭祀的內(nèi)容:風、運動、方位、、、 “寶”字是遠古“道生萬物”理念中一個重大的字! 《説文解字》: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 “寶(寶)”=“宀+玉+缶+貝”。 “??(寶)”=“宀+玉+爾+金”。 (歐洲航天局:宇宙全景圖) 在此,先解讀“宀”。 “宀”=外殼、房屋、宗廟、宇宙、、、 “寶”里面的其余各個字根,分別是啥意思? “玉”=?。。。 華夏文明是“玉文明”。為什么? 要回答上述問題,首先是要知道:“玉”=? “玉”: 《説文解字》:玉,石之美者。 《象形字典》:玉,甲骨文像一根絲繩串著四片寶石的薄片,絲繩上端為繩結。造字本義:用絲繩串起來的珍玩寶石。 俺解讀“玉2”=三+屮=三層+生成=生成多層的東西。 俺解讀“玉3”=三+丨+曲線+曲線=三層+生成+流動=原本流動的固化成多層的東西。 “玉”的構字含義是: 天地所產(chǎn)生的最初物質,由液態(tài)凝固為固態(tài),呈多層的半透明狀。 “玉”形態(tài)如同廣州點心:多層馬蹄糕。 鋸齒漩渦紋壺: (鋸齒漩渦紋壺: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約公元前2700年——前2300年),1973年甘肅省廣河縣地巴坪出土。甘肅省博物館藏) 鋸齒漩渦紋壺上的“豐”圖標,正是漢字“玉”! 馬家窯文化的這個“玉”字,比甲骨文早了1000年。 “缶”: 《説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漿。秦人鼓之以節(jié)謌。象形。 俺解讀“缶1”=“午+口”=一種蓋功能的棒+容器 俺解讀“缶2”=“兩粗點的豎+口”=一種可以上下驅動的棒+容器 所以,“缶”=一種可以上下驅動的蓋功能的棒在容器里擠壓。 “缶”是壓榨擠出成型機。 順帶解讀“法”字: ??(法)=“氵+缶”=容器缸里有推桿壓榨流質。 “貝”(基本轉帖以前《神的漢字297:貝=物質進出器》): 《説文解字》:貝,海介蟲也。居陸名猋,在水名蜬。象形。古者貨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 《象形字典》:貝,甲骨文像水生甲殼動物的外形。造字本義:有石灰質硬殼的水生軟體動物。 俺解讀“貝”=“V+二+外殼”=丫形活塞+活塞兩極限位置+缸體 “貝”的構字含義是“軟體物質的進出”。 “貝”的表象含義是“貝殼”。 “貝”的深層次含義1是“物質的產(chǎn)生”。 “貝”的深層次含義2是“物質的吸取”。 總之,“貝”是漢字里面極具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紀的字! 知道了“貝”,順帶解讀“則”。 “則”(轉帖以前《神的漢字298:則=物的產(chǎn)生法則》的內(nèi)容): 《説文解字》:則,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 《象形字典》:“則”是“鍘”的本字。則,金文=(鼎,經(jīng)久的青銅器)+(刀,刻鏤),表示用刀在金屬器皿上刻鏤。造字本義:古人將法律條文及其他重要記錄刻鑄在青銅鐘鼎上,以便久存流傳。 俺解讀“則”=“貝+刀”=物質進出器+切=物質進出成型=物的成型。 于是有: 則=【于是、就】=成(型)。 則=【法則】=(成)型。 順帶解讀“鼎”: 《說文解字》:《説文解字》: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xié)承天休。 俺解讀“鼎”: “鼎”里面的“目”其實是“貝”的簡寫! “鼎”=“貝+斤+斤”=物質進出器+噴射水花+噴射水花。 “鼎”是“貝”在大規(guī)模產(chǎn)生天地萬物! 人面方鼎: (人面方鼎:1959年湖南寧鄉(xiāng)黃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長29.8厘米,寬23.7厘米。身體為矩形,口稍大于底部,立耳、深腹、四足為柱狀直足。方鼎的四面各浮雕了一個大而醒目的人面做主題紋飾。人臉寬而方,雙耳肥大,顴骨凸起,雙唇緊閉突出,表情嚴肅。它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我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絕無僅有之寶。鼎腹的內(nèi)壁有銘文“禾大”二字,又名大禾方鼎。湖南省博物館藏。) 《公羊傳》何休注:“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如今,俺知道了鼎所禮祭的是: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造! 《道生萬物55:寶彝3:寶=宀+玉+缶+貝》 《道生萬物56:寶彝4:玉=初始物質》 《道生萬物57:寶彝5:缶=壓榨擠出成型機》 《道生萬物58:寶彝6:貝=物質進出器》 《道生萬物59:寶彝7:則=物的產(chǎn)生輪廓》 《道生萬物60:寶彝8:鼎=祭祀創(chuàng)造物質》 前面的貼子解讀了與“寶”有關的字根。 《説文解字》:寶,珍也。從宀從王從貝,缶聲。 俺解讀“寶(寶)”=“宀+玉+缶+貝”。 “寶”=宇宙+初始物質+壓榨擠出成型+物質進出器=萬物生成器。 現(xiàn)今勉強能與“寶”類比的:3D打印機。 《道生萬物54:寶彝2:彝=風向儀》 《道生萬物61:寶彝9:寶=萬物生成器》 于是------ 寶彝=萬物生成、風動八方。 青銅器總稱“寶彝”,是說------ 青銅器所祭祀的是“萬物的產(chǎn)生,及其產(chǎn)生動態(tài)所形成的風”。 (柉禁器組:1901年寶雞戴家灣出土。被端方收藏。端方,字午橋,曾歷任工部主事、陸軍部尚書、湖廣總督、兩江總督等職。端方在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編撰成《陶齋吉金錄》,該書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柉禁器組,其中,盛放酒器的方座被端方首次命名為“柉禁”。1924年春,端方的后人迫于生活壓力,將柉禁器組通過時任中華民國政府高等政治顧問及中國科學美術雜志編輯的福開森博士之手,賣給了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
來自: 李平東方明珠 > 《漢字趣聞(由青銅器銘文演變來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