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書樓尋蹤館 2012-09-09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玉刃矛,通高18.3cm,寬4.8cm,重0.1kg

  矛由青銅柄和玉刃兩部分組成。柄呈錐狀,中空,兩側(cè)各有一系,一端有銎,另一端為桃形,有槽,葉形玉刃鑲嵌其上。柄飾獸面紋及葉形紋。

  矛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延續(xù)到漢代,是戰(zhàn)爭中常用的兵器之一。玉刃矛不是實戰(zhàn)兵器,而是用于禮儀之器。

  青銅柄嵌玉刃矛保存完整者很少見。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亞□盤,通高12.8cm,寬35.3cm,重4.24kg

  “盤”圓體,寬口沿外折,淺壁,高圈足。盤內(nèi)飾龍紋,龍首碩大,雙目凸起,雙目間有一錐形凸棱,龍尾繞盤一周,龍紋間隙飾夔紋。外壁飾菱形雷紋,并飾三只浮雕獸首。足上有6條凸棱,以凸棱為中心飾三組獸面紋。盤內(nèi)底龍首處有銘文“亞(音疑)”二字,“亞”是活躍于商代后期至西周初年的一個部族的族名。

  青銅器中的盤一般為承水器,多與匜、盉配合使用。其用法據(jù)《禮記·內(nèi)則》載:“進盥,少者奉槃(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蔽诸?,即洗手,以匜或盉澆水于手,盤則用來承接棄水,宴饗前后行之,也稱“沃盥之禮”。此盤形體頗大,也可作盛水之用。青銅器中的盤最早出現(xiàn)于商代早期,戰(zhàn)國時逐漸消失。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勺,口徑7.8cm,長12.3cm,重0.32kg

  勺直口,圜底,腹側(cè)有一柄,柄中空,其近勺端處上下穿孔,另一端鑄銘文“”。“”為勺之所屬者的族徽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獸面紋甗,通高80.9cm,口徑44.9cm,重40.02kg

  甗侈口,雙立耳,三蹄形足。頸、腹部起扉棱。頸部飾由夔紋組成的獸面紋,腹部飾變形三角形夔紋。三足上部飾長有牛角的大獸面紋,下部飾弦紋三道。

  此甗花紋精細,型體高大,為青銅甗中之較大者。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王生女□方彝,通高29.5cm,寬18.6cm,重4.65kg

  彝方體,平底,長方形圈足,足上有四豁口,屋頂形蓋,蓋上有一屋頂形鈕。蓋、腹、足上出八條棱脊,飾獸面紋和夔紋。

  蓋內(nèi)側(cè)與器內(nèi)底有對銘“王生女”。銘文標其所屬,表明此方彝是王的外甥女稱女的器物。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ㄐ毌父戊方卣,通高38cm,寬21.5cm,重5.78kg

  卣方體,斜肩,腹部平直,有蓋,蓋頂上有一屋頂形鈕,有提梁,提梁兩端各有一獸首,蓋、腹、足上均有8條縱向凸棱,肩部正背兩面各有一浮雕獸首。蓋飾獸面紋及夔紋,頸部飾夔紋,腹部飾夔紋及獸面紋,足飾夔紋,通體無地紋。

  蓋、器有7字對銘: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二祀□其卣,通高38.4cm,寬36.9cm,重8.86kg。傳1940年前出土于河南安陽

  橢圓腹提梁卣。蓋、頸、圈足、提梁皆飾夔紋,頸中部兩面飾小獸頭各一。

  該器外底鑄銘文39字,蓋及內(nèi)底各鑄“亞獏父丁”4字,是現(xiàn)存商代青銅器中銘文最長的幾件之一。外底銘釋文如下:

  丙辰,王令(命)(音義)

  其兄(貺)麗,殷

  于夆,田雍。賓

  貝五朋。在正月,遘

  于妣丙,肜日,太乙(音是)。

  唯王二祀。既

 ?。ㄒ魮P)于上下帝。

  (麗:《周禮·校人》“束帛麗皮?!薄蹲ⅰ贰皟善ひ?。”指一對獸皮。兄(貺):即賞賜。賓:金文通例,王派使者出使諸侯稱“使”,被使者按例需對使者有所饋贈,饋贈稱“賓”。)

  ㄐ毌六六六父戊

  銘文大意是:該器是為去世的父親戊做祭器,在做器時進行了占筮,得出的卦畫符號是“六六六”?!皑袣笔亲髌髡叩淖迕?。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十字洞腹方卣,通高34.5cm,口徑6.6cm,重3.54kg

  卣圓口微侈,長頸,方腹,圈足。有蓋,蓋鈕作立鳥狀。卣肩兩側(cè)各鑄一浮雕臥鳥,雙鳥背向,尾上卷與卣的提梁相連。卣腹四面正中各有一方孔,形成四面穿透、內(nèi)部相通的“十”字形孔洞。卣蓋、器腹和圈足上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地紋,均飾以獸面紋。

  此卣的腹部采用了奇巧的形式,器外部四面相通,器內(nèi)曲折相連,兩者結(jié)合,既有貯酒之功用,又有觀賞之效果,構(gòu)思巧妙,匠心別具,反映出當時高超的青銅鑄造技術(shù)。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貝鸮卣,通高17.1cm,寬14.2cm,重1.18kg

  卣為雙鸮相背而立形,蓋為鸮首,兩側(cè)各出一尖喙,頂有一菌形鈕,器底下有四矮蹄形足。腹部飾浮雕翼紋,頸部飾雕浮雙獸首。

  蓋、器對銘“貝”二字?!啊蓖ü?,指箭囊?!柏悺睘樽寤?。“貝”表明器之所屬“貝”是一個武官氏族。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山婦觶,通高17.5cm,口徑8.6cm,重0.66kg

  觶侈口,束頸,鼓腹,圈足。有蓋,蓋頂有一菌狀鈕。鈕上飾火紋,蓋面飾乳丁雷紋一周,頸、足部飾夔紋。

  器內(nèi)底有銘文“山婦”二字?!吧綃D”即“婦山”,表明此器的所有者是以“山”之族名作為自己私名的一位貴族身份的婦人。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獸面紋大鉞,高34.3cm,寬36.5cm,重5.8kg

  形體厚大,器身方正,弧形刃,兩角外侈,平肩,長方內(nèi)。肩上有二穿,用來縛扎和加固鉞柄。鉞體上方裝飾三個帶花蕊的圓形浮雕,間飾細膩的獸面紋,下方為獸面三角形紋。鉞體兩側(cè)鏤空。

  此鉞氣魄恢弘,造型與紋飾別致而和諧,雕刻細膩華麗,是青銅鉞中的精品。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三羊尊,高52cm,口徑41.2cm,重51.3kg

  尊為大口廣肩型,厚唇外折,細頸上有三道凸弦紋。肩部等距離地裝飾三只高浮雕形式的卷角羊頭,間以回形紋為地的目形紋飾。腹部較肥碩,紋飾更為華麗,在回紋地上有三組獸面紋,用夸張的手法突出了獸面上最能傳神的眼睛,增加了肅穆莊重的氣氛。圈足較高,上邊有兩條凸弦紋,中間有三個等距離的較大圓形孔,這是商代銅器的典型特征之一,圈足的下部在回紋地上飾有六組獸面紋。全器圖案布局錯綜復(fù)雜,繁而不亂,是目前我國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中之最大者。

  這件尊是經(jīng)過兩次鑄造而成的,先鑄尊體,并在肩部相應(yīng)的位置上預(yù)留孔道,然后在孔道上再搭陶范,鑄制羊頭。這反映了三千年前我國先民的智慧與技巧,表現(xiàn)了當時冶鑄工藝已達到很高的水平。

  從大口、廣肩、低體、高圈足以及圈足上的三個大孔和繁縟的紋飾、華麗而又莊重的造型等特點來判別,此尊應(yīng)屬于商代晚期器物,其時代相當于公元前十三世紀左右。

  三羊尊造型端莊富麗,制作精美,是我國古代青銅器的佳作之一。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友尊,高13.2cm,口徑20.7cm,重2.72kg

  尊侈口,束頸,圓體,鼓腹,圈足。口下飾一周葉形紋,頸飾兩道圈帶紋,間飾雷紋,腹部用雷紋作地,上面平雕九只象紋,足飾瓦紋,上有三個“十”字孔。器外底鑄銘文“友”字,為該器作器者的家族名號。銘文在外底較為少見。

  九只象紋是該器的主題紋飾,簡練的線條勾畫出象的形象:碩大的身軀,垂尾,圓目凸起,目旁有一大耳,夸張地描繪象的長鼻,上卷后又向下勾,其長度超過了象身。九只象首尾相接,似在行走,形象生動逼真,因此,該尊又稱九象尊。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作尊彝尊,通高27.6cm,寬22.5cm,重3.35kg

  尊圓體,侈口,直頸,深腹,圈足外撇。腹部飾三層紋飾:上層飾四牛紋,牛曲腿而臥,嘴微張,目視前方,二牛間各飾一個半浮雕獸首;中層飾四條錐形凸棱,間飾四只目紋,目紋四周為四瓣葉紋;下層飾單首雙身龍紋。

  此尊通體紋飾均采用半浮雕藝術(shù)手法,無地紋襯托。

  器內(nèi)底有銘文1行3字:

  作尊彝。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亞□方尊,高45.5cm,寬38cm,口徑33.6×33.4cm,重21.5kg

  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飾一象首,象首間夾飾獸頭,頸、腹、足均飾八條棱脊。獸面紋和夔紋是其主體紋飾,以雷紋作地。

  口內(nèi)側(cè)鑄銘文2行9字:

  亞(音酗)者(音司)以

  大子尊彞。

  銘文大意:亞族祭祀諸位王后和太子的寶器。

  尊是盛酒器,流行于商早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方尊傳世較少。傳世的亞器有50件上下,器型不一,有方簋、方尊、方罍、方爵和兕觥等,僅臺北故宮博物院就藏有15件。70年代在山東益都蘇埠屯出土了幾件帶有亞銘文的青銅器,從挖掘的墓穴來看,規(guī)模都不小,其中一座還是有四個墓道的大墓。加上眾多的帶有亞銘記的器物,說明它們所代表的可能是一個大族。再從本器銘文看,能祭祀諸王后和太子的,也不會是一般的部族。此外,早年間蘇埠屯還曾出土過一些“亞器”,也有學(xué)者就此推測蘇埠屯是亞族的墓葬區(qū)。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蟬紋觶,西周早期,高14cm,口徑7cm—10.5cm

  觶撇口,束頸,扁圓腹,圈足。

  器身自上而下裝飾多層紋飾:頸部飾蟬紋,頸下為一圈蝸身獸紋,腹部及以下分飾兩層獸面紋。

  古人認為蟬每日只是靠餐風(fēng)飲露維持生命,而且能夠飛天入地,又會蛻殼變化,是一種很奇特神秘的生物,因此受到人們的喜愛和崇敬。蟬紋作為青銅器上的裝飾紋樣多見于商末周初時期。

  觶是飲酒器。據(jù)《禮記·禮器》載:“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庇z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時期。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有盤鼎,通高20.2cm,寬16.4cm,重2.26kg

  此鼎圓形淺腹,二直耳,三夔形扁足,足中部有隔似盤。頸部飾獸面紋帶,獸面中間凸起一道扉棱,恰似獸面的鼻子。

  在以往的考古發(fā)掘品和傳世藏品中,帶盤鼎較少見。此種形制的鼎在陜西省寶雞市茹家莊西周墓中曾出土一件。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寓鼎,高26.5cm,寬22.2cm,重3.76kg

  鼎為深圓腹,三柱足,二直耳。口沿下飾獸面紋帶,紋帶的上列有一排旗狀圖案。

  內(nèi)壁有銘文4行30字:

  唯十又二月丁丑,寓

  獻佩于王,王賜寓

  曼絲。對揚王

  休,用作父壬寶尊鼎。

  銘文大意:在十二月丁丑這一天,寓獻給王后佩飾,王后賜給寓美絲。為答謝王后的美意,特做此寶鼎,用以紀念死去的父親壬。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史斿父鼎,通高41cm,寬19.5cm,重2.52kg

  此鼎口微侈,有立耳,分襠,實足。頸部飾列旗獸面紋,獸面中部附飾浮雕犧首。內(nèi)壁鑄銘文3行9字:

  史斿父

  作寶尊

  彝鼎。七五八。

  記史游父做鼎。銘后所附數(shù)字是八卦符號,表明鑄造此鼎時曾經(jīng)進行過一次占筮。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嬴霝德鼎,通高10.5cm,寬8.3cm,重0.36kg

  此鼎平沿外折,深圓腹,二直耳,三柱足較短,腹飾二道弦紋。

  腹內(nèi)鑄有銘文2行6字:

  嬴霝德,

  作小鼎。

  做鼎自銘“小鼎”者,較少見。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堇臨簋,高16.7cm,寬33.5cm,口徑21cm,重3.66kg

  器圓形,侈口,大腹,雙耳,圈足。雙耳上飾獸頭,耳身飾鳥頭,長珥上雕鳥尾及足,腹前后各飾一大獸面紋,口及圈足各有一帶漩渦紋,間以變體夔龍紋,中間有一凸雕獸面紋。

  器內(nèi)底鑄銘文1行8字:

  堇臨作父乙寶尊彝

  堇臨是占有這件銅器的主人,堇臨作這件銅器是為祭父乙。

  堇臨簋腹部獸面紋簡潔洗練,簋耳卻十分復(fù)雜,生動的圓雕極為罕見。此簋原為清代內(nèi)府藏器,曾藏頤和園。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榮簋,高14.8cm,寬28.8cm,重1kg

  簋為淺圓腹,平沿,高圈足。四獸耳,每耳的獸頭均高出口沿,并有下垂的長方形小珥,小珥近地,上面雕飾獸尾、獸足,使耳與小珥在構(gòu)圖上成為一個整體。腹部飾圓渦紋和夔紋,夔作倒置狀。圈足飾有四組獸面紋。

  簋內(nèi)底鑄有銘文5行30字:

  唯正月甲申,榮

  格,王休賜厥臣

  父榮瓚、王祼

  貝百朋。對揚天子

  休,用作寶尊彝。

  銘文大意:在正月甲申這一天,榮到了這里。他是王的叔父,同時也是朝廷中的大臣,故稱其為“臣父榮”。王賞賜他一個玉勺以及王用于祭祀的貝一百串。為答謝天子的美意,榮做了這件用于祭祀的寶貴的彝器。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團龍紋簋,高15.8cm,寬27.3cm,重2.24kg

  此簋侈口,圓腹,圈足。腹有二獸耳垂珥。腹飾浮雕團龍紋。龍張口,雙齒外露,鼻上卷。龍紋兩兩對峙。圈足飾弓身卷尾蠶紋。通體以細云雷紋填地。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魯侯爵,高20cm,寬16.2cm,重0.76kg

  爵體略長而優(yōu)美,流尾上翹,爵壁較直,無柱(唐蘭先生認為:附柱,柱折后被磨平者。),鋬較小,飾有獸頭,圓底,刀形足外撇。腹上下飾二層云雷紋帶,中間隔以凸起的弦紋。

  尾部口壁內(nèi)鑄有銘文2行10字,是爵中銘文較長者。

  魯侯作觝,甹,

  用尊臬盟。

  銘文大意:魯侯做了這個爵,用來放置祭祀父親的廟里的酒和聘禮、盟禮。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成周鈴,通高8.5cm,寬6.5cm,重0.164kg

  此鈴平口,頂上有半環(huán)形鈕,鈴身一側(cè)傾斜,形成不平衡狀態(tài)。體內(nèi)有舌,舌碰擊鈴內(nèi)壁時可以發(fā)聲。

  鈴正面有陽文2行4字:

  成周

  王鈴。

  標明其為成周(洛陽)王室用鈴。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頂卣,通高27.5cm,寬21.3cm,重3kg

  此卣為扁圓形體,蓋頂隆起,折沿明顯,圈形捉手。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有寬邊。提梁兩端之獸首似羊形,面飾蟬紋。蓋與器身四面有較高的扉棱,蓋面和器腹飾無地紋的分解式獸面紋,頸部飾相對回顧的卷尾夔龍紋,以浮雕獸首相隔。蓋沿和圈足飾兩兩相對的四組以分尾夔紋組成的獸面紋。

  蓋和器對銘,均4行17字:

  頂作母辛尊

  彝。頂賜婦

  曰:用

  于乃姑宓。

  記頂為其死去的母親辛做祭器。頂賞賜婦,說:“用來在你婆婆的宓廟(求子廟)中祭享?!?/font>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叔卣,高19.3cm,寬21.6cm,重2.82kg

  卣為橢方體,方口四角發(fā)圓,大腹,圈足,有蓋,蓋頂作喇叭形捉手。器頸與蓋沿均四面鑄有貫耳,兩兩相對,貫耳是穿系的地方。蓋面與器頸部均飾獸面紋帶,圈足飾細弦紋兩道。

  卣蓋內(nèi)與器底有對銘,均5行32字:

  唯王宗周。

  王姜史叔使于太

  保,賞叔鬰鬯、白

  金、芻牛。叔對太保

  休,用作寶尊彝。

銘文大意:周王在宗周行祭。王后的史官叔被派出使太保,太保賞給叔浸過香草的酒、白色的青銅、經(jīng)過豢養(yǎng)的祭禮用牛牲。叔為答謝太保的美意,做了這件寶貴的彝器。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伯盂,高39.5cm,寬53.3cm,重35.8kg

  此盂圓腹,卷沿,有二附耳,圈足。頸部前后飾浮雕獸首,獸首兩側(cè)飾夔首鳥身的變形夔紋,也稱夔鳥紋。腹部飾寬葉紋,圈足上飾對角夔紋。

  盂內(nèi)底有銘文2行15字:

  伯作寶尊盂,其萬

  年孫子子永寶用享。

  大意是說:伯做了這件寶貴的盂,希望后代子孫永遠享用,并以此為寶。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微師耳尊,高25.7cm,寬23.2cm,重3.48kg

  尊為圓筒形,侈口,鼓腹,圈足。頸下與圈足上部均飾弦紋兩道,腹部上下兩周紋帶均飾以雙線勾勒的變形夔紋,夔紋帶上下用圈帶紋鑲邊。

  尊內(nèi)底有銘文7行52字:

  唯六月初吉辰在辛

  卯,侯格于耳,侯休

  于耳,賜臣十家。微師

  耳對揚侯休,肇作京

  公寶尊彝,京公孫子

  寶。侯萬年壽考黃

  耉,耳日受休。

銘文大意:在六月第一個吉日辛卯這一天,侯到了耳的住處。侯贊揚耳,賜給他十家奴仆。微師耳為答謝侯的美意,做了這件紀念先祖京公的寶貴彝器,希望京公的后代子孫永以為寶,并祝愿侯萬年長壽,耳日日得到侯的好處。

北京故宮青銅器賞析(2)

□尊,西周中期,高17.8cm,口徑16.5cm,底徑11.7cm

  尊侈口,腹部下垂似袋,形體較寬,圈足淺窄。

  尊內(nèi)鑄有銘文2行8字:

  作厥皇

  考寶尊彝

  由此可知,此尊是為其死去的父親所作的祭器。

  此尊頸部裝飾鳳鳥圖案,頸肩過渡處亦為一周鳳鳥紋,其上裝飾一對浮雕虎頭。上腹部為直條紋(舊稱溝紋),下腹部仍為鳳鳥紋,整件器物從上至下共有三層鳳鳥紋裝飾。 ]

在周代的禮器中,鳳鳥紋被廣泛地使用,這種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商末周初到西周中期的昭、穆王時期,鳳鳥紋大量出現(xiàn),因此這一時期被稱為鳳紋時代。這件銅尊上的花冠鳳紋更是西周時的流行裝飾。

  尊,在酒器中屬于大型盛酒器,常與彝成組出現(xiàn),是重要的祭祀用禮器。《周禮·春官·司尊彝》中載有“六尊六彝”。六尊是指獻尊(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大尊、山尊;六彝是指雞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等。祼禮用六彝,朝踐再獻用六尊。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