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忠不孝的卻是真君子,不仁不義的卻是大丈夫,這是真的嗎?今天,小可就要為大家講講“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是楚國人,伍家在楚國非常有名氣(其先祖是勸諫楚莊王不飛則已,一飛沖天的伍舉),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是太子的太傅,而當(dāng)時太子的少傅叫費無忌。這個費無忌是個不折不扣的陰險小人,楚王派他去秦國為太子娶親,由于秦國公主長得貌美,他便為了討好楚平王,建議楚王強娶了這位秦國公主,然后另外再給太子找一位太子妃。費無忌利用秦國公主討好了楚王以后,趁機離開了太子,但是他又擔(dān)心太子將來繼位后會報復(fù)自己,于是天天在楚王面前說太子的壞話,為人正直的伍奢則一直不厭其煩地幫太子辯解。有一天,楚王徹底發(fā)怒,下令要殺了伍奢,費無忌又對楚王說,伍奢還有兩個兒子,都很有本事,不除掉他們,必將成為禍患,不如現(xiàn)在利用他們的父親當(dāng)人質(zhì),把他們騙來一并除掉,這樣就可以永絕后患了。楚王依計派人對伍子胥兄弟倆說:你們兩個來,我就饒你們父親的一條性命,如果不來,我現(xiàn)在就殺死你們的父親。精明的伍子胥看出了楚王的詭計,他對哥哥說,楚王在欺騙我們,我們?nèi)チ?,只有死路一條,但老實忠厚的哥哥并沒有聽伍子胥的,執(zhí)意要只身前往救父,最終被楚王一起殺死。而選擇了逃跑的伍子胥聽說太子在宋國,便前往宋國投奔太子去了。父親有難而不去救助,這是伍子胥“不孝”。 伍子胥逃到宋國后,宋國正在內(nèi)戰(zhàn),他覺得那里沒有什么前途,就又逃到了鄭國。鄭國雖然很友好的接待了他,但是迫于楚國的壓力,也不敢久留他,伍子胥只得逃往吳國。說到這里,還有兩個小插曲: 伍子胥晝伏夜出,來到了吳楚兩國交界的昭關(guān),昭關(guān)到處都是捉拿伍子胥的畫像,伍子胥長得高大威猛,非常好認,如何通過昭關(guān)便成了當(dāng)務(wù)之急!這下可急壞了伍子胥,他夜不能寐,輾轉(zhuǎn)反側(cè),心急如焚,一夜間竟須發(fā)全白,沒想到,正是靠著這一頭白發(fā),伍子胥順利過關(guān)。 伍子胥剛出昭關(guān),追兵就趕來了,但出現(xiàn)在伍子胥面前的是一條浩浩蕩蕩的大江,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一位老漁夫助他過了江。伍子胥非常感激,解下身上的佩劍說,此劍值百金,以此表示我的感謝,老漁夫回答說:楚王為了捉你,懸賞五萬石糧食,還賞賜爵位,這些我都不稀罕,還會在乎你這把劍么?伍子胥連忙致歉,收起寶劍,告辭而去。伍子胥在逃亡的過程中,心中暗暗發(fā)下毒誓,一定要滅了楚國,殺死楚王。身為楚國臣子,卻要滅了楚國,這是“不忠”。 伍子胥逃到吳國后,很受吳王的賞識,并且受到了重用,他為了報仇就建議吳王攻打楚國。后來在孫武的幫助下,吳軍五戰(zhàn)五勝,順利攻破了楚國郢都,伍子胥首先用計攻破麥城,然后引漳水淹了紀南城、郢城,老百姓傷亡無數(shù),楚昭王(楚平王之子)只得倉皇出逃。攻下了楚都以后,伍子胥率領(lǐng)吳國大軍洗劫楚國國庫,淫亂楚國后宮,拆毀楚國宗廟,這是“不仁”。 盡管如此,伍子胥依然覺得胸中那口惡氣未了,他請求吳王允許自己掘楚平王(殺父兄的仇人)的墓以解心頭之恨。伍子胥找到楚平王的尸體后,“手持九節(jié)銅鞭,鞭之三百,肉爛骨折”,他也由此成了歷史上“鞭尸”的第一人,如此殘忍的手段,連伍子胥自己后來都承認“鞭尸”這個行為是倒行逆施,這是“不義”。 在差點滅了楚國以后,越來越強大的吳國后來又擊敗了越國成為一代霸主。可惜的是,伍子胥主張滅掉越國,而吳王的寵臣伯嚭(bó pǐ)因為收受了越王的賄賂則建議征服越國就可以,最終志得意滿的吳王聽信了伯嚭的讒言,伍子胥也逐漸受到了猜忌。在忍無可忍之后,吳王終于決定令伍子胥自盡,伍子胥臨死前說:“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越國如何滅掉吳國!”后來果然被他言中,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吳國被滅。 伍子胥的大半生時間都在考慮如何復(fù)仇,被仇恨沖昏了頭腦,所以做出了很多過激的行為,但是縱觀其一生,絕對不失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一位大英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