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長榮 (伍子胥) 古吳歷經(jīng)二十五帝,跨越七百載,是春秋五霸之一,整個過程中的功勛謀士那是數(shù)不勝數(shù),而家喻戶曉的鼎盛者非伍子胥莫屬。他扶助最后二代帝君成就吳國的輝煌霸業(yè),官至大相國權(quán)傾朝野,卻不曾想最終還是栽于讒言之禍,被自己力捧的吳王夫差賜死,讓人不免唏噓而跌鏡。 伍子胥的孰是孰非千百年來一直存在著爭議,其才能和睿智不可否認(rèn),但就做人方面來講卻是恭維不得,且是非議滿滿。說他是人渣一點都不為過,可稱得上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人物的典型代表。 一、不忠不孝之由來 伍子胥本是楚國人,父親還是楚國太子建的老師,雖無實權(quán)但位高讓人仰慕,他和哥哥伍尚也均供職于軍界,由于足智多謀極善作戰(zhàn)所立戰(zhàn)功無數(shù),年紀(jì)輕輕就已職位不低。在楚國伍家是讓人眼紅的重臣之家,但伍家再也想不到風(fēng)云不測竟是瞬間之事,太子突遭誣陷而亡命天涯,伍父也受牽而入獄。這時奸臣又進(jìn)讒言,說伍家的兩個兒子都是異才,倘若不一道除掉,恐怕定成楚國的禍害。 楚帝便以伍父為餌想誘殺二子,因擔(dān)心伍子胥不會就范,就對他父親說:“你若將二個兒子招來可免除一死,否則性命不保?!鄙頌槲磥砘实鄣睦蠋熥允遣鸥甙硕罚氩坏絽s是愚智一個,或許是求生欲太強(qiáng),竟然忘了“虎毒不食子”的古言。告訴楚帝大兒比較仁厚,聞父言定會前來,而小兒子性格剛烈,料定前來會遭遇不測,是絕對不會聽父言而來自投羅網(wǎng)。 楚王不信仍然派人前去召見,使者對他兩人說:“如果你們?nèi)ザ汲牵愀赣H就能活命,不然定斬不饒。”大兒伍尚聞言二話不說就答應(yīng),被伍子胥攔住:“楚王召我兄弟絕非是讓父親活命,而是怕我們逃脫成為禍患,他這是要斬草除根。不如投奔他國,可借他國之力來雪恥?!笨筛绺缡莻€孝子,認(rèn)為即使不能救父命,可父親有言到此也絕不能違了父命。借他國之力報父仇豈有這么容易,倘若不行的話豈不被天下人恥笑? 他認(rèn)為弟弟這是怕死而且是不孝,說道;“你可以逃走,我情愿安心赴死?!痹捴袧M是鄙夷。見哥哥甘愿束手就擒,伍子胥也無話可說自顧脫身,結(jié)果父親和哥哥被楚王所殺,而伍子胥先是投奔了宋國??扇思腋究床簧希姛o前途可言,又去投了鄭國,由于鋒芒畢露差點被殺,最后才來到了吳國落下腳跟。 這段歷史一直是伍子胥的污點,皆被世人看不起而不齒,楚王殺了父兄其對錯暫且不論,你棄親而逃就是不孝。不過,這也確實難為了伍子胥,此等惡境之下除了逃跑還有何路可走呢?有人說隱姓埋名等待時機(jī)是上策,一旦出了國就立馬起了質(zhì)變,這叛國之罪自古就遭千夫所指。 任何朝代大凡正人君子誰不明白:國仇大于家仇。自己有國家卻去投奔他國,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窮,你伍子胥是個聰明人,即使有一萬個理由讓你出逃國外,也該是隱姓埋名等待還你清白的那一天。而非是千方百計、處心積慮地縱容他國前來攻打自己的祖國,這就是漢奸,就算是為了家仇也不至于讓一個國家跟著遭殃吧?這就是他不忠的由來。以至后來伍子胥被吳國處死,楚國人都拍手稱快,認(rèn)為他這是罪有應(yīng)得、死有余辜。 二、不仁不義的由來 話說吃盡苦頭的伍子胥來到吳國,和當(dāng)時還是大將軍的公子光攀上了關(guān)系,成了沒有磕頭的把兄弟,通其引薦認(rèn)識了吳王僚。幾次三番地忽悠僚去攻打楚國,明面上是忠于吳國,幫其消除安全隱患及開疆辟土,實質(zhì)上是在借刀殺人,借吳國之力來泄私憤。人家僚也不是弱/智帝,根本就沒上這個當(dāng),見自己的期望未能達(dá)到,又使起了下三濫手段。 那就是挑動吳國政變,因為這個吳王僚的帝位來得有些瑕疵,是其父親私欲的作祟。這事要牽扯到僚的爺爺吳國第19代帝壽夢身上,壽夢為帝時別出心裁地交代:帝位由四個兒子輪流做。公子光的父親是老大,僚的父親是老三,老三臨死的辰光便按照父親的交代要傳位于老四季禮,而老四死活不受,對皇位毫無興趣,而壽夢又沒交代相關(guān)后續(xù)事宜。如果按照輪流做的原則,本該將皇位再返回老大家才是,這老三則打了個擦邊球,硬將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僚。 公子光對此一直心存不滿,認(rèn)為皇位應(yīng)該是自己的,伍子胥便利用這個矛盾開始生事。幾次扇子一搖,公子光便憤怒膽邊生,見火已起,又生怕燒到自己,伍子胥趕忙將殺手專諸介紹給他,自己卻溜之大吉跑到鄉(xiāng)下做起了躬耕坐等漁利。將所有風(fēng)險都避得一甘而盡,赤裸裸的小人一個,這樣看來伍子胥是不是夠陰險狡詐?奪位大戲按伍子胥的劇本精彩開演,最終公子光殺了堂弟僚奪回帝位,伍子胥自然以首功而得到重用。 上位第二年,在伍子胥的蠱惑之下吳國同楚國開始了拉鋸式的戰(zhàn)爭長達(dá)數(shù)年,拜伍子胥所賜楚國吃了不少虧,慘到連都城都被吳軍占領(lǐng)。占領(lǐng)楚都后,發(fā)生的一幕著實讓人生驚,伍子胥竟然將已故楚平王的墳?zāi)菇o掘開,并拖出尸體進(jìn)行所謂的鞭尸泄仇。其形象和人設(shè)徹底崩塌,你伍子胥好歹也曾是楚國的人臣,領(lǐng)兵入犯祖國已屬不該,再如此侮辱死人,豈不是違背人倫天理至極是為不仁。 后來,吳王公子光在征戰(zhàn)越國時負(fù)傷而亡,臨終前托伍子胥輔助少主夫差,并授他相國公之位,達(dá)到了人生巔峰。而伍子胥居功自傲十分囂張張狂,仗著自己曾經(jīng)為夫差立為太子時出過力,更希望自己在新吳王面前也要一言九鼎,沒想到夫差對其相當(dāng)反感。當(dāng)吳國打敗越國且俘虜了越王勾踐,伍子胥要吳王殺了勾踐,而夫差偏反而為之,則是幽禁了事,在這件事上夫差沒聽他的話才帶來了亡國之憾,也算是吃了脾氣虧。 伍子胥對此氣憤異常,后來又提出聯(lián)齊滅越的主張,可夫差偏認(rèn)他是圖謀不軌。其實此建議絕對正確,因越國的君王在手上,越國已成無頭鳥,如果一攻到底滅了越國非是難事,可夫差處于反感而逆行也就誤了國事。夫差不但不聽反派伍子胥出使齊國,可能是看到自己在吳國已無說話的份,傷心至極竟然做出 不智之事,他將兒子托付給了齊國,自己做實了謀反之意,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夫差得理大怒立即賜劍令他自盡。 這個結(jié)局做夢也不曾想到,他仰天長嘆:“奸臣作亂,大王反而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諸侯。在你還未立為太子時,幾位公子都紛紛爭立,我與先王拼死進(jìn)言,才立你為太子,你也曾答應(yīng)將吳國分一半給我,但我何有這種奢望?想不到你聽信讒言竟然要殺害長輩。”從這段話中看出了他的無奈,也暴露了他的動機(jī)確也不純,起碼心里是念念不忘。 都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伍子胥臨死的交代再次讓人大跌眼鏡,他交代家人待他死后將他眼睛剜出來掛在城東門樓上,他要看著越國是怎樣滅掉吳國的。雖然是氣話,更能看出其品行的不端,被世人唾棄為不義,以至于氣得吳王用鴟夷草裹著他的尸體拋棄于錢塘江中,其下場可悲至極,讓他稍感安慰的是所言及中,不過幾年功夫越國還真的滅了吳國夫差被捉。 此時的吳王后悔莫及,恨自己不該不聽伍子胥的建議才鑄成如今之大錯。盡管越王勾踐念他當(dāng)年不殺之恩,也賞他一塊地方讓他頤養(yǎng)天年,可他不愿受辱便舉劍自盡,臨死之前還不忘蒙上眼睛,據(jù)說如此則是在陰間羞于見到伍子胥。 【作者簡介】方長榮,南京人,高級工程師,從事企業(yè)管理工作,愛好寫作,已發(fā)表作品近四百篇?,F(xiàn)為江蘇散文學(xué)會、中國西部散文學(xué)會、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