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觀在藝術(shù)之外過于“精明”者,其畫總不免有浮華、淺薄、拘謹(jǐn)、凝滯與嘩眾取寵之氣息,這是內(nèi)在氣質(zhì)使然。齊白石老師在畫畫之外,一輩子像個傻子似的,老來又常常天真得如同孩子一般,作出畫來則筆筆拙趣橫生,若天籟自鳴。 白石先師有一次畫老猴子抱桃,猴子長著胡子。我見了說:“猴子不長胡子”。他笑了,又畫一張不長胡子的老猴。老先生一輩子總是這么謙虛待人,所以人人都敢給他提意見。 天才是有的,但要磨礪,要苦練。齊老師一輩子從早到晚地畫,到七十歲以后才顯出天才來,所以悲鴻先生對我說:“白石如六十而歿,湮沒無聞”。 有兩個道士看見一個瞎老頭兒從南來,路中間有塊大石頭。一個道土說:“老頭兒,從左邊繞過來!”另一個道士說:“從右邊繞過來!”結(jié)果老頭兒一下子從石頭上蹦過來了!齊白石老先生作畫就這樣,有些畫法章法叫你意料不到。 當(dāng)年有人問齊白石如何執(zhí)筆,齊老回答:“筆握著不掉下來就行了”。為表現(xiàn)之目的需手段靈活,即執(zhí)筆無定法。 一個畫家的修養(yǎng)是沒有窮盡的,就看你的自我要求如何。齊白石先生在老年見到油畫時曾說:“白石山翁素喜此種畫,惜不能為,倘年未六十,非學(xué)不可!白石謹(jǐn)觀題記?!?編者注:此系齊翁在留言簿上用鉛筆所寫。刊于1928年12月30日《世界畫報》) ——選自李燕編《李苦禪大寫意花鳥畫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