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僅供學習、參考,不能替代醫(yī)囑和處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劑,須在中醫(yī)師當面辨證指導下來借鑒、應用,切勿盲目嘗試!) 本文理論依據(jù):《金匱要略》、《仲景臨床方劑學》 你好,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今天這篇文字,我想跟你聊聊,張仲景用于治療“外寒里熱”的一張方子。 啥是外寒里熱?。课医o你講個故事吧。 老早年,有一部研究《金匱要略》的書,叫做《金匱要略淺述》。那里頭記載這么一張醫(yī)案。 話說有一個男子,姓潘,男,43歲。 這個人啊,一開始是因為干活,出了一身汗。緊接著,圖涼快,又受了一點涼。到了晚上,他和幾個人一起吃飯,吃得過飽。 就這樣,到了晚飯之后,問題出現(xiàn)了。 他就感覺自己啊,發(fā)燒,怕冷,從頭到腳沒有不疼的地方,另外還感覺胸悶,惡心。 當時,單位的衛(wèi)生員,建議他用點中成藥。結果,用了以后,無效。 等到他就醫(yī)的時候,已經(jīng)被折磨得不行不行的了,整個人發(fā)熱,頭痛,冒汗,惡風,就連身邊有人走過去,他都感覺受不了。與此同時,大便三天不解,肚子脹,而且痛,可以說痛苦異常。 怎么辦?當時接待它的醫(yī)師,不慌不忙,給寫了一張方子。人家輕描淡寫地說:這就是典型的表寒里熱,張仲景是有方來治的。 怎個好方?但見—— 厚樸10克,枳實6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棗3枚,白芍10克。一共就開兩劑。 結果,患者用藥以后,很快大便通暢,同時無汗畏風之感大大減輕。等兩劑用完,諸證悉平,完全恢復正常。 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給你講講吧,可有意思了。 讀者朋友,你記住,這個配伍,其實就化自張仲景在《金匱要略》里記載的“厚樸七物湯”。 他是治什么的呀?告訴你,就是外有寒邪,內有實熱。 我們老百姓講話,就是外寒里熱。當然,中醫(yī)確切的說話,就是表寒里熱。 你看上文這個患者,出了汗,又著涼,整個人畏寒、畏風、身體疼痛。這個從中醫(yī)角度來看,就是外頭的寒邪傷了肌表,令營衛(wèi)失和了。就是說,寒邪首先在他的體表,安營扎寨了。 接下來,此人又飽餐一頓,過后不久就開始腹脹、惡心。接下來幾天,逐漸發(fā)展成大便干結、不通,便秘了。這就是有了實熱,困在肚子里。 從舌脈來看,脈浮滑,說明有外邪在表。舌苔黃膩,說明內里有熱。用中醫(yī)行話,就是外頭有太陽病,里頭有陽明病。 這個時候怎么辦啊?就得想一個法子,既能把表邪清散出去,又能把里熱給排出去。厚樸七物湯這個配伍,恰好干這個事兒。 你再看一遍方子—— 厚樸10克,枳實6克,大黃10克,桂枝10克,甘草3克,生姜3克,大棗3枚,白芍10克。 這里頭,厚樸、枳實、大黃,泄下行氣除滿,治的是陽明在里的實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棗,這像不像桂枝湯?這是在治表邪,驅寒,調和營衛(wèi)。其中,桂枝和白芍一個散寒,一個養(yǎng)陰,生姜大棗健脾,生化氣血,以增汗源,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陽。甘草和白芍,酸甘化陰??傊?,就是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驅散表邪。 你看看,這個構思,分為兩個層次,是不是很巧妙? 我把這個小醫(yī)案故事,給你寫出來了。什么用意呢? 第一個,就是想讓你見識一下,中醫(yī)治病的精妙之處。要知道,厚樸七物湯這樣的配伍,誕生在大概2000年前,這是多么令人震撼的事兒。在那個年月,中醫(yī)對疾病的觀察和理解,就到了如此細致入微的程度,可見中醫(yī)的過人之處。 再一個,我想提醒您的是,我們一定要善待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份敬畏之心,不要隨意,不要活得過于隨心所欲。 比如說上文醫(yī)案里的病人吧。你說你,出汗之后受涼,這也就不說了,為什么明明身體不舒服,還要晚飯吃得過飽???結果,造成了表寒里熱的狀態(tài)。這說明什么?說明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愛護和關心,缺乏體貼和保養(yǎng)。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心態(tài)——我自己的身體,我自己能不知道嗎?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唄!其實,我們的肉身,這是靈魂暫居的地方,是老天爺借給我們的用的。我們可不能隨心所欲地對它。它屬于我們,又不屬于我們。它要是出毛病,帶給我們的折磨,有時候是無法忍受的。我們要尊重身體的規(guī)律,了解身體臟腑的屬性,用科學的眼光看待身體,好讓我們的靈魂,在里頭多住幾天。 所以說,像那種不顧作息、吃喝隨意的事兒,要少干。尤其是到了中年以后,更要悠著點。比如說當前這個季節(jié),我就建議,晚飯堅決不要吃太飽,不要吃太好。因為冬天,陽氣聚于內,吃得太多太好,容易出現(xiàn)內熱。如果再趕上外受風寒,壞了,這就成了外寒里熱,你說你遭罪不? 好了,關于這個事兒,我就說這么多吧。文老師感謝你的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