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66集

 heii2 2021-01-05

十八功侯

【原文】上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洛陽南宮,從復(fù)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上曰:“天下屬安定,何故反乎?”留侯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屬取天下;今陛下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親愛,所誅皆生平所仇怨。今軍吏計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屬畏陛下不能盡封。恐又見疑平生過失及誅,故即相聚謀反耳?!鄙夏藨n曰:“為之奈何?”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有故怨①,數(shù)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绷艉钤唬骸敖窦毕确庥糊X,則群臣人人自堅矣?!庇谑巧夏酥镁?,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趨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

【白話】劉邦已經(jīng)封賞了二十多個大功臣,剩下還沒封賞的日夜爭功,使得封賞難以進行。劉邦在洛陽南宮,從天橋上望見諸將,常常三五成群地坐在沙灘上講話。劉邦問:“他們在說些什么?”張良道:“陛下還不知道嗎?他們在謀反??!”劉邦道:“天下剛剛安定,為什么要謀反?”張良道:“陛下以布衣之身起家,就是靠著這批人奪取天下?,F(xiàn)在陛下貴為天子,而所封賞的都是故交中親近喜愛的人,所誅殺的都是生平中仇視怨恨的人?,F(xiàn)在軍官們計算功勞,認為將全天下的土地都拿出來,也不足以都封賞到。這些人擔心陛下不能全都封賞到,又害怕之前的過失會導(dǎo)致被誅殺,這才會相聚在一起謀反?!眲钏鞊鷳n道:“那該怎么辦呢?”張良道:“陛下平生最為憎恨,且為群臣所共知的是誰?”劉邦道:“雍齒與我有舊怨,曾數(shù)次陷我于困窘羞辱之境,我本想殺了他,只因他立的功勞很多,所以于心不忍?!睆埩嫉溃骸艾F(xiàn)在陛下趕緊先封賞雍齒,這樣群臣就會人人都心里踏實了?!庇谑莿钤O(shè)置酒宴,封雍齒為什方侯;并急速催促丞相、御史趕緊論功行賞。酒宴結(jié)束后,群臣都各自歡喜道:“雍齒尚且被封為侯,那我們就沒什么可擔心的了!”

【原文】臣光曰:張良為高帝謀臣,委以心腹,宜其知無不言;安有聞諸將謀反,必待高帝目見偶語,然后乃言之邪!蓋以高帝初得天下,數(shù)用愛憎行誅賞,或時害至公,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①;故良因事納忠以變移帝意,使上無阿私之失,下無猜懼之謀,國家無虞,利及后世。若良者,可謂善諫矣。

【白話】臣司馬光認為:張良身為劉邦的謀臣,被委以心腹之重任,理應(yīng)對劉邦知無不言。怎么會既已聽說諸將有意謀反,還非得等到劉邦親眼看到諸將議論紛紛,然后再來向他說明呢?這是因為劉邦奪取天下之初,多次僅憑自己的愛憎來行誅殺封賞之事,有時會損害到公平,使得群臣往往會有抱怨自危之心。因此,張良就借機向劉邦進獻忠言,使得劉邦沒有偏私失衡的過失,群臣沒有猜疑恐懼的想法,國家沒有憂患,利益延及后世。像張良這樣的人,可說是善于勸諫的了。

【姚注】

①觖(jué)望:不滿意,抱怨。

【姚論】

司馬光認為,張良身為劉邦的心腹謀臣,沒有在聽聞諸將謀反的第一時間向劉邦進言,非得等到劉邦親眼看到諸將議論紛紛后再來說明,這是不合邏輯的。殊不知,更不合邏輯的地方在于,歷代謀反者無不磋商于密室,豈有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深怕別人不知道他有心謀反的?所以,諸將既然敢在大庭廣眾之下談?wù)摯耸拢∏∽C明他們無心謀反,只不過是牢騷滿腹,互相抱怨而已。對此,張良是心里清楚的,只不過是以謀反作為一種話術(shù),來引起劉邦的注意和重視。對此,劉邦也是心里清楚的,所以他沒有追問諸將中誰是首惡,誰是從犯,謀反進展到哪一步了,可有哪些證據(jù)?只是,天下戰(zhàn)事初定而百廢待興,諸將自恃功高而又心懷怨恨,這顯然是不利于政權(quán)穩(wěn)定的。于是,張良建議劉邦先封與其有宿怨的雍齒,以解燃眉之急,以安諸將之心。然而,正如孔子所說的:“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币坏┡时戎L(fēng)盛行,天下雖大,又豈夠諸將瓜分爭奪?劉邦登基為帝后的封賞,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功高蓋世的韓信,說罷黜就被罷黜;德不服眾的盧綰,說封王就能封王。更有甚者,劉邦正在有計劃、有步驟分封同姓,即便諸劉在楚漢戰(zhàn)爭中未建尺寸之功,可只要他們姓劉,只要他們和劉邦有血緣關(guān)系,就可以稱王封侯,這就進一步侵占了諸將可以封賞的空間。因此,諸將雖然無心謀反,但他們的牢騷、不滿、擔憂和怨恨是必然的。先封雍齒固然能解一時之急,卻并非長治久安之道。天下值此僧多粥少之際,劉邦既不能勸眾僧互相謙讓,又不能在分粥時兼顧公平,卻還帶頭與眾僧搶粥,則天下又怎么可能會長期安定,政權(quán)又怎么可能會長期穩(wěn)固?張良之所以不得不以“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為由明哲保身,恐怕不僅是因為對劉邦“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的認知,亦是因為對西漢初年的政局感到無解吧!

【原文】列侯畢已受封,詔定元功十八人位次①。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chuàng),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敝]者、關(guān)內(nèi)侯鄂千秋進曰:“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zhàn)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耳。上與楚相距五歲,失軍亡眾,跳身遁者數(shù)矣;然蕭何常從關(guān)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而數(shù)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shù)矣。又軍無見糧,蕭何轉(zhuǎn)漕關(guān)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shù)亡山東,蕭何常全關(guān)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無曹參等百數(shù),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上曰:“善!”于是乃賜蕭何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①。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庇谑且蚨跚锼骋?,封為安平侯②。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益封何二千戶。

【白話】列侯都已分封完畢,劉邦又下詔評定十八位首功之臣的排序。群臣皆道:“平陽侯曹參,全身上下有七十多處創(chuàng)傷,攻城略地,功勞最多,應(yīng)排名第一?!?nbsp;謁者、關(guān)內(nèi)侯鄂千秋進言道:“群臣的說法都是錯誤的。曹參雖有野戰(zhàn)略地的功勞,可這都是一時間的事?;噬吓c楚軍相持五年,其間多次出現(xiàn)軍隊散失,只身逃亡的情況??墒鞘捄谓?jīng)常從關(guān)中派遣軍隊以支援前線,這些都不是皇上明下詔令的,卻多次出現(xiàn)數(shù)萬援兵在皇上身處困境時及時趕到的情況。軍中沒有現(xiàn)糧時,也是靠蕭何從關(guān)中轉(zhuǎn)運過來,使得前方的糧食補給不致缺乏。陛下雖然多次丟失山東地區(qū),可蕭何卻能常保關(guān)中之萬全,以待陛下歸來。這是萬世的功勛啊!現(xiàn)在即便沒有上百個像曹參這樣的人,對于漢室又有什么損失呢?漢室就算有了這些將領(lǐng),也未必能夠得以保全。怎么能夠?qū)⒁粫r的功勛置于萬世的功勛之上呢?應(yīng)該將蕭何排第一,曹參排第二?!眲畹溃骸罢f得好!”于是賞賜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劉邦道:“我聽說:‘推薦賢能的人應(yīng)該受到上等的獎賞?!捄蔚墓陔m高,卻也得靠鄂先生的論述才更加明顯。”于是,就根據(jù)鄂千秋已有的食邑,加封他為安平侯。就在當天,劉邦將蕭何父子兄弟十多人全部封賞,都有食邑,又加封蕭何兩千戶。

【姚注】

①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古代臣子入朝覲見君王時,不能攜帶武器,必須脫掉鞋子,小步快走?,F(xiàn)在劉邦對蕭何解除這些限制,可以帶劍穿鞋上殿,故稱“劍履上殿”,可以不用小步快走,故稱“入朝不趨”。劉邦賜蕭何“劍履上殿,入朝不趨”,原本只是一種在禮儀上的恩典,可在之后兩千年的帝制史中,這八個字竟成為了權(quán)臣的標準配置和必備程序。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天子命公(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薄读簳ず罹皞鳌酚洠骸熬坝殖C詔自進位為相國,封泰山等二十郡為漢王,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贊拜不名,是指古代臣子入朝覲見君王時,原本是需要在宮門外等待贊禮官向君王通報臣子的官職和名字,現(xiàn)在贊禮官不直呼其姓名,只稱其官職,這也是君王對臣子的一種特殊禮遇。

②安平侯:秦自商鞅變法后為獎勵軍功,實施二十等爵制。最高為第二十級的徹侯(亦稱列侯、通侯),其次為第十九級的關(guān)內(nèi)侯。鄂千秋因論述之功由關(guān)內(nèi)侯升格為徹侯,所封的食邑戶數(shù)不變。

【姚論】

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先是封韓信、彭越等功臣為王,接著封蕭何、曹參等功臣為侯。據(jù)《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載,“訖今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谑巧暌缘?,重以白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高后二年,復(fù)詔丞相陳平盡差列侯之功,錄第下竟,臧諸宗廟,副在有司。”也就是說,劉邦在位時曾經(jīng)封了一百四十三人為侯,其中前十八名排定了位次。呂雉執(zhí)政后,又命丞相陳平將受封的列侯按照功勞大小記錄在冊。其中檔案原本收藏在宗廟,副本交由有關(guān)部門備份。

關(guān)于這十八功侯的名單和位次,《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與《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的記載基本一致【腳注】,故將其整理后分列如下:

一、酂侯蕭何;二、平陽侯曹參;三、宣平侯張敖;四、絳侯周勃;五、舞陽侯樊噲;六、曲周侯酈商;七、魯侯奚涓;八、汝陰侯夏侯嬰;九、潁陰侯灌嬰;十、陽陵侯傅寬;十一、信武侯靳歙;十二、安國侯王陵;十三、棘蒲侯陳武;十四、清河侯王吸;十五、廣平侯薛歐;十六、汾陰侯周昌;十七、陽都侯丁復(fù);十八、曲成侯蟲達。

【腳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并未列出功侯的姓名,司馬貞之《史記索隱》引“姚氏曰”列出十八功侯的姓名,與《漢書》的基本一致,唯將第十八位的“蟲達”記作“蠱逢”。蓋“蠱逢”的繁體字寫作“蠱逢”,而“蟲達”的繁體字寫作“蟲達”,兩者字形極其接近,可知原為一人。本書依《漢書》而皆記作“蟲達”。

由于十八功侯都是因軍功而獲得僅次于諸侯王的名位,因此他們的英雄事跡理應(yīng)在史書上頻繁出現(xiàn)。可是其中有幾位功侯,在史書上卻鮮有記載,這就不能不讓人好奇了。更何況,這些人的檔案都是明確收藏在宗廟,又由有司保存副本的,像司馬遷和班固這樣的良史,又豈能對他們視若無睹?因此,我們將對十八功侯逐個檢視,探討那些不為人們所熟知的功侯背后所隱藏的秘密。

首先,對于排名前兩位的蕭何和曹參,《史記》為蕭何作《蕭相國世家》,為曹參作《曹相國世家》,《漢書》則將二人合在一起作《蕭何曹參傳》。

其次,對于排名第三位的張敖,由于其為張耳之子,故《史記》將其傳記載在《張耳陳馀列傳》中,《漢書》亦循例記載在《張耳陳馀傳》中。不過,張敖被貶為宣平侯,那是在漢九年的事。在劉邦詔令十八功侯位次的漢六年,張敖仍是趙王。既然如此,那么張敖何以會位列十八功侯之位?又何以能僅次于蕭何和曹參而排名第三?故后世多有史家猜測,說劉邦生前原本沒有將張敖列入十八功侯,只因張敖娶呂雉所生的魯元公主為妻,故呂雉執(zhí)政后將已貶黜為侯的張敖列入十八功侯,且排位升至第三。如顏師古在《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的“宣平武侯張敖”一欄就注解道:“張耳及敖并無大功,蓋以魯元之故,呂后曲升之也?!边@種猜測在邏輯上是說得通的,可惜沒有什么明確的證據(jù)。除此之外,這還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即十八功侯的數(shù)字是確定無疑的。如果張敖在劉邦生前沒有被列入,而是在呂雉執(zhí)政后加進去的,那么就必定會有某個功侯被張敖給替代了。那這個被替代的功侯是誰呢?我們同樣沒能在史料中找到線索。

再次,對于排名第四的周勃,《史記》作《絳侯周勃世家》。對于排名第五的樊噲、第六的酈商、第八的夏侯嬰、第九的灌嬰,《史記》將四人合在一起作《樊酈滕灌列傳》。對于排名第十的傅寬和排第十一的靳歙,《史記》將二人與蒯成侯周緤合在一起作《傅靳蒯成列傳》。對于排名第十二的王陵,《史記》將其傳記載在關(guān)于陳平的《陳丞相世家》中。至于《漢書》,則將張良、陳平、王陵、周勃合在一起作《張陳王周傳》,將樊噲、酈商、夏侯嬰、灌嬰、傅寬、靳歙、周緤合在一起作《樊酈滕灌傅靳周傳》。于是,這就引發(fā)了十八功侯中的最大懸疑,即排名第七的魯侯奚涓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在排名前十二的功侯中,唯獨他是沒有傳記的?

為此,我們先將《史記》和《漢書》中對于奚涓的記載全文摘抄如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魯: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中,入漢,以將軍從定諸侯,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事,母代侯。(高帝)六年中,母侯疵元年。(高后)五年,母侯疵薨,無后,國除。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魯侯奚涓:以舍人從起沛,至咸陽為郎,入漢,以將軍定諸侯,四千八百戶,功比舞陽侯,死軍事。重平:六年,侯涓亡子,封母底為侯,十九年薨。

可以看到,《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大體是一致的,奚涓最初是以舍人,即親近之臣的身份追隨劉邦在沛縣起事,之后追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攻入咸陽,南下漢中,之后在楚漢戰(zhàn)爭中立有大功,因軍功被封為魯侯,食邑有四千八百戶,功勞與舞陽侯相當。舞陽侯,就是樊噲。于是,我們又將樊噲封侯時的記載摘抄如下: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舞陽武侯樊噲:以舍人起沛,從至霸上,為侯。以郎入漢,定三秦,為將軍,擊項籍,再益封。從破燕,執(zhí)韓信,侯,五千戶。

可以看到,奚涓的從軍軌跡確實與樊噲極為類似,他們都是以舍人的身份追隨劉邦在沛縣起事,一起追隨劉邦攻入咸陽,都是以郎的身份追隨劉邦進入漢中,在楚漢戰(zhàn)爭,又都是以將軍的身份追隨劉邦平定諸侯。最后,樊噲在十八功侯中排名第五,食邑五千戶;奚涓在十八功侯中排名第七,食邑四千八百戶。這樣的安排,原本是非常合理的,可為什么在史書的記載中,樊噲的形象如此豐富飽滿,奚涓卻只剩下這么只字片語呢?

不僅如此,史書在為樊酈滕灌傅靳諸將作傳時,均詳細記載了諸將曾參加過的戰(zhàn)役。奚涓既功比樊噲,又位列于滕灌傅靳之前,可知其參與過的大小戰(zhàn)役必定不在少數(shù)??墒?,對于這樣一位身經(jīng)百戰(zhàn)而又功勛卓著的名將,史書為什么要故意視而不見呢?理由只有一個,那就是奚涓曾卷入了一場令漢朝統(tǒng)治者難以啟齒的政治陰謀,他們?yōu)榱搜谏w這場陰謀的真相,不惜抹去關(guān)于當事人奚涓的所有記載,只留下詔令位次時的只字片語。

那么,奚涓卷入的會是一場什么樣的政治陰謀呢?顯然,史書上不可能再有明文記載,我們只能靠推測。為此,我們有必要研究史書上記載的奚涓死因?!妒酚洝氛f他是“死事”,《漢書》上說他是“死軍事”??梢姡妒酚洝泛汀稘h書》都認定奚涓是非正常死亡,《史記》稱奚涓是死于一場事變,《漢書》則進一步確認是死于一場與軍事有關(guān)的事變。于是,我們需要進一步推導(dǎo),這會是一場怎樣的事變?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山東三·曲阜縣》記:“秦為薛郡治。漢置魯縣,高帝封功臣奚涓為侯邑,高后初改為魯國治?!眲罘廪射笧轸敽?,這是很值得玩味的。魯縣,即今山東曲阜,在秦朝時為薛郡的郡治。懷王親政后,封項羽為長安侯,號魯公。項羽烏江自刎后,楚地很快都被平定,唯獨魯縣不肯投降。劉邦本打算引天下之兵屠滅魯縣,只因兵臨城下時聽到城內(nèi)弦誦之聲,方知魯縣是信守禮義之地,百姓都愿為君主死節(jié),遂派人持項羽的頭顱給魯縣的百姓看,魯縣這才投降。魯縣投降后,劉邦將此地作為奚涓的食邑,理由或許有兩點:一是獎勵奚涓在滅項戰(zhàn)爭中的軍功;二是以親信鎮(zhèn)守項羽的大本營。而無論是哪一點,都足以說明奚涓在劉邦軍中的身份非同一般,亦與其功比樊噲的地位相符合??墒蔷驮跐h六年,即劉邦滅項的第二年,奚涓便死于一場事變,而且是一場與軍事相關(guān)的事變。因此,我們需要探究自劉邦滅項至漢六年這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究竟發(fā)生了哪些事變,尤其是可能與軍事有關(guān)的事變。

漢五年,自劉邦滅項后,真正能稱得上事變的只有兩件,一是七月的燕王臧荼反叛;二是九月的楚將利幾反叛。顯然,奚涓絕不可能死于這兩場叛亂。因為這兩場叛亂都是劉邦親自領(lǐng)兵而迅速平定的。臧荼七月反叛,九月就被俘虜,利幾九月反叛,當月就被擊潰。對于這樣實力懸殊的戰(zhàn)爭,史書上甚至都沒有記載戰(zhàn)爭的過程,更未聽說有什么漢軍高級將領(lǐng)在戰(zhàn)爭中陣亡。退一步說,如果奚涓真的是死于平叛戰(zhàn)爭,那么漢朝必定會隆重悼念奚涓的壯烈犧牲,極力表彰奚涓的卓著功勛,又怎么將其事跡在史書中抹得那么干凈呢?

漢六年,真正能稱得上事變的也只有兩件,一是年初的韓信被擒,二是年底的韓王信反叛。由于韓王信是在漢六年的九月被匈奴圍于馬邑,隨即投降匈奴,而《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上明確記載,早在漢六年中,奚涓就“死事,母代侯”了。因此,最有可能令奚涓非正常死亡的導(dǎo)火索就是漢六年初的韓信被擒。

漢六年十月,有人上書告發(fā)楚王韓信謀反,劉邦采納陳平之策“偽游云夢”。

十二月,劉邦會諸侯于陳,將韓信擒拿后隨即返回,進而大赦天下。甲申日,劉邦開始剖符,封功臣們?yōu)閺睾睢?/p>

正月,丙戌日,劉邦封呂雉之兄呂澤為周呂侯,呂釋之為建成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丙午日,劉邦封堂兄劉賈為荊王,封弟弟劉交為楚王,壬子日,封哥哥劉喜為代王,封長子劉肥為齊王。

顯然,擒拿韓信與分封功侯及同姓王,這兩件事在時間上是緊密銜接的。其實,這兩件事在邏輯上也是構(gòu)成因果的。不僅劉賈所封的荊國和劉交所封的楚國本就是從原楚王韓信的領(lǐng)地分出來的,而且許多功侯的食邑也都封在原楚王韓信的領(lǐng)地上,譬如奚涓所封的魯縣,就位于原楚國的薛郡。如果劉邦不廢黜韓信的楚王之位,那是沒法將大量功侯都封在楚地六郡之上的。

在樊酈滕灌傅靳六將中,史書明確記載隨劉邦前往陳縣擒拿韓信的就有樊噲、夏侯嬰、灌嬰和靳歙。劉邦沒有帶酈商,主要原因是酈商在討伐臧荼之戰(zhàn)中立有大功,被封為右丞相,故需留守京城以處理政務(wù)。沒有帶傅寬,則是因為傅寬當時正在輔佐曹參鎮(zhèn)守齊國。以此推之,功比樊噲的奚涓,是一定會隨劉邦前往陳縣擒拿韓信的。

在擒拿韓信一事上,奚涓必定是堅決服從劉邦的命令的。因為奚涓在韓信被擒后不久去世,且死后無子,但劉邦沒有乘機收回奚涓的食邑,而是讓奚涓之母疵繼承了奚涓的侯爵之位。奚母疵歷經(jīng)高帝、惠帝和高后三朝,直至高后五年去世,因無后而國除,可見以謀反罪將韓信誅殺滅族的呂雉,對于奚涓也是極其滿意的。

陳平在給劉邦出謀劃策時曾道:“陛下可在韓信前來拜見時將其擒獲,這就是只需一個大力士即可完成的事了?!本唧w落實到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最有可能負責(zé)擒拿計劃的,理應(yīng)是樊噲,以及功比樊噲的奚涓。由于韓信被擒獲釋后曾主動拜訪過樊噲的府邸,且從兩人的互動來看,不像是有過很深心結(jié)的樣子。因此我們推測,具體負責(zé)對韓信實行擒拿、看管和押送的,極有可能就是奚涓。

綜上所述,我們大致可以推知,漢六年的上半年歷史進程是這樣的:先是劉邦率領(lǐng)樊噲、奚涓、夏侯嬰、灌嬰和靳歙等諸將前往陳縣擒拿韓信,具體負責(zé)的人極可能就是奚涓。廢黜韓信的楚王之位后,劉邦在原韓信的領(lǐng)地上分封功侯及同姓王,其中就包括封在魯縣的奚涓??墒遣痪弥螅射妇驮谝粓鍪伦冎兴烙诜敲?,劉邦深感奚涓的忠心耿耿和功勛卓著,遂即便奚涓無子,也還是讓奚涓的母親疵繼承了侯爵之位。可是,這場事變又是不便對外人言說的,故而劉邦只能極力遮掩此事,甚至不惜銷毀絕大多數(shù)與奚涓有關(guān)的歷史檔案,以至于司馬遷寫作《史記》時,也無法為這位曾經(jīng)叱咤風(fēng)云的名將作傳。

那么,這會是一場什么樣的事變呢?史書上沒有記載,我們只能合理推測。姚堯認為,奚涓死于非命極有可能與其所封的魯縣有關(guān)?!夺屆め屩輫酚洠骸棒?,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鄙w自先秦以來,魯人就以樸實遲鈍而聞名。往好處說,這叫信守禮義;往壞處說,這叫只認死理。項羽戰(zhàn)死后,楚地悉定而獨魯不下,就是這種信守禮義而只認死理的地域文化所致。以此推之,當身為楚王的韓信被擒后,魯縣百姓同樣會要求朝廷給出明確說法,解釋為什么要逮捕楚王,他究竟犯了什么罪??墒?,所謂韓信的謀反純屬子虛烏有。面對關(guān)于韓信被擒的質(zhì)疑,劉邦就算是想捏造證據(jù)都捏造不出來,只得以“人告公反”四字來搪塞,可那又如何能讓魯縣百姓信服呢?因此,中央政府和魯縣百姓之間極有可能爆發(fā)了激烈沖突,而沖突的焦點就是被封為魯侯的奚涓。《史記》上所說的“死事”,《漢書》上所說的“死軍事”,極有可能是奚涓采取粗暴的手段領(lǐng)兵鎮(zhèn)壓魯縣百姓的請愿,結(jié)果反被魯縣百姓所殺。奚涓死后,劉邦雖然平定了魯縣之亂,卻很難對這件事定性,因為即便他心里覺得奚涓死得冤枉,卻不能說魯縣百姓都是亂民。畢竟,魯人向來是以樸實遲鈍而聞名的,說這樣樸實遲鈍的人居然要叛亂,天下人會相信嗎?于是,劉邦因根本沒法對魯縣之亂作出解釋,索性就勒令天下人都不許談?wù)摯耸?,遂在朝消除檔案,在野控制輿論,以杜天下悠悠之口。久而久之,人們就失去了對奚涓此人的了解,以致司馬遷作《史記》時也無從寫起了。

至此,我們就將排名第七的魯侯奚涓討論完了。接著,我們討論排名第十三的棘蒲侯陳武。陳武同樣是在《史記》和《漢書》中都沒有傳的,我們先將《史記》和《漢書》中對于其封侯的記載摘抄如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棘蒲:以將軍前元年率將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田既,功侯。六年三月丙申,剛侯陳武元年。(孝文帝)后元年,侯武薨。嗣子奇反,不得置后,國除。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棘蒲剛侯陳武:以將軍前元年將卒二千五百人起薛,別救東阿,至霸上,二歲十月入漢,擊齊歷下軍臨淄,侯。三月丙申封,三十八年,孝文后元年薨。子奇反,誅,不代。

除此之外,我們再將《史記》和《漢書》中關(guān)于“剛武侯”的記載摘抄如下:

《史記·高祖本紀》記:沛公引兵西,遇彭越昌邑,因與俱攻秦軍,戰(zhàn)不利。還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可四千馀人,并之。

《漢書·高帝紀》記:十二月,沛公引兵至栗,遇剛武侯,奪其軍四千馀人,并之,與魏將皇欣、武滿合,攻秦軍,破之。

可以看到,《史記》和《漢書》的記載大體一致,后世史家對這兩段文字又有不少注解,我們整理部分如下:

應(yīng)劭曰:“楚懷王將也?!豆Τ急怼芳褎偤铌愇?。武,一姓柴?!畡偽浜睢藶椤畡偤钗洹簩⒁??!?/p>

孟康曰:“《功臣表》柴武以將軍起薛,至霸上,入漢中,非懷王將,又非魏將也,例未有稱謚者?!?/p>

顏師古曰:“史失其名姓,唯識其爵號,不知誰也。不當改‘剛武侯’為‘剛侯武’。應(yīng)氏以為懷王將,又云魏將,無所據(jù)矣?!?/p>

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引顏師古的注解后稱:“孟、顏二人說是?!?/p>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陳武,又名柴武,在薛郡以兩千五百人起家,最初是因為擊破齊國歷下軍的軍功而封侯。漢六年,三月,丙申日,陳武被封在棘蒲(今河北魏縣),故稱“棘蒲侯”,又因其死后謚號為“剛”,故稱其為“棘蒲剛侯陳武”。當初劉邦奉懷王之命西征時,曾在栗縣與剛武侯遭遇,奪其軍。應(yīng)劭認為,此處“剛武侯”是筆誤,應(yīng)為“剛侯武”,即“剛侯陳武”的簡稱。但孟康、顏師古、張守節(jié)等皆認為此說純屬牽強附會,當初被劉邦奪軍的剛武侯和剛侯陳武根本就不是同一個人,姚堯亦傾向于認同此說法。

由于在《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都明確指出,陳武最初是因“擊齊歷下軍”而封侯的,而這正是韓信滅齊的關(guān)鍵一戰(zhàn)。歷下軍破后,齊國再難組織有效抵抗,韓信大軍很快就攻占了齊國都城臨淄。至此,我們已經(jīng)得知十八功侯中至少有四位是跟隨韓信平定齊國的,分別是排名第二的曹參,排名第九的灌嬰,排名第十的傅寬和排名第十三的陳武。

在《三分天下》一章我們談到,韓信之所以不能用蒯徹之言背漢自立,除了感念劉邦的知遇之恩外,一個更現(xiàn)實的問題是韓信沒有屬于自己的班底。在劉邦大軍中,核心是在沛縣起義時的三千人,我們稱之為“豐沛集團”,骨干是在碭郡轉(zhuǎn)戰(zhàn)半年時擴充到的三萬人,因這三萬人在籍貫上主要來自泗水郡、碭郡和薛郡,故可稱之為“泗碭薛集團”。上述四侯中,曹參是沛縣人,屬于核心的“豐沛集團”,灌嬰和傅寬是碭郡人,屬于骨干的“泗碭薛集團”。陳武是薛郡人,可他卻不能算作“泗碭薛集團”,因為《功臣表》中說的很清楚,陳武并非是在劉邦轉(zhuǎn)戰(zhàn)碭郡時投奔,而是在漢二年十月才投奔劉邦的。

漢二年十月是什么樣的歷史背景呢?當時,劉邦已還定三秦,英布將義帝殺死,項羽正攻擊田榮,張耳被陳馀擊敗。陳武在漢二年十月歸降劉邦,與張耳及張耳舊部、河南王申陽基本在同一時間,故不能算作劉邦的心腹。可以想見,陳武與劉邦之間的關(guān)系,不僅遠比曹參疏遠,也比灌嬰和傅寬疏遠?;谕瑯拥睦碛桑绻n信要在齊國培養(yǎng)自己的班底,也會更加傾向于倚重陳武,而不是曹參、灌嬰和傅寬。與韓信之間的交情過深,這或許就是陳武雖名列十八功侯的第十三位,前十二位中除奚涓外都有傳記,可他卻沒有傳記的緣由所在。

不過,史書雖然沒有為陳武單獨作傳,也沒有對于其生平的詳細介紹,可是關(guān)于其言行的零星記載卻頻繁出現(xiàn)。對此,我們還會在后文反復(fù)提及。除此之外,陳武也非常高壽,當了三十八年的功侯,在漢文帝后元年,即公元前163年去世。

陳武之后,是排名第十四的王吸和排名第十五的薛歐。由于《史記》和《漢書》中對于兩人的記載基本一致,故我們只摘抄《漢書》中的記載:

《漢書·高帝紀》記:九月,漢王遣將軍薛歐、王吸出武關(guān),因王陵兵,從南陽迎太公、呂后于沛。羽聞之,發(fā)兵距之陽夏,不得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清河定侯王吸:以中涓從起豐,至霸上,為騎郎將,入漢,以將軍擊項籍,侯,二千二百戶。十二月甲申封,二十三年薨。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廣平敬侯薛歐,以舍人從起豐,至霸上,為郎,入漢,以將軍擊項籍將鐘離昧,侯,四千五百戶。十二月甲申封,十四年薨。

可以看到,王吸和薛歐的生平是非常相似的,都是豐縣人,都是以親近之臣的身份追隨劉邦起事,屬于豐沛集團的核心成員。正是基于這種信任,劉邦在還定三秦后,立即派這兩人前往沛縣,去迎接劉太公和呂雉。十二月甲申日,王吸和薛歐成為首批封侯之臣。由此可見,劉邦對于王吸和薛歐是信任的,史書沒有給他們作傳,原因可能是這兩人缺乏獨當一面的才具,每天都是作為近臣隨侍在劉邦左右,所以實在是沒什么值得書寫的事跡。

薛歐之后,是排名第十六位的周昌?!妒酚洝肥菫橹懿髁藗鞯?,附在《張丞相列傳》里,《漢書》將張蒼、周昌、趙堯、任敖和申屠嘉合在一起,作《張周趙任申屠傳》。

周昌之后,是排名第十七位的丁復(fù)。丁復(fù)與奚涓一樣,是在《史記》和《漢書》中除《功臣表》之外就不再在其它任何地方留下過只字片語的記載的人。于是,我們先將《功臣表》中的內(nèi)容全文摘抄如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以趙將從起鄴,至霸上,為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別降翟王,屬悼武王,殺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羽軍葉,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六年正月戊申封。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以越將從起薛,至霸上,以樓煩將入漢,定三秦,屬周呂侯,破龍且彭城,為大司馬,破項籍葉,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正月戊申封,十九年薨。

這兩段文字的記載都不長,卻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疑點,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關(guān)于丁復(fù)的出身,《史記》的記載是“以趙將從起鄴”,《漢書》的記載是“以越將從起薛”。如果說“趙”和“越”還有可能是因字形相近而筆誤的話,“鄴”和“薛”的差異就不會是出于筆誤,而是認知不同了。由于后文提及丁復(fù)是樓煩將,而樓煩是位于趙國西北面的戎族部落。趙武靈王擊破樓煩后在其領(lǐng)地上設(shè)雁門郡,又大量招募樓煩之兵以增強趙國的軍事力量。因此,我們認為《史記》說丁復(fù)是趙將的說法更加準確。

可是,劉邦在反秦戰(zhàn)爭中一直是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那么丁復(fù)又如何能從起于黃河以北的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呢?這或許就是《漢書》不采信《史記》的說法而記其從起于薛的緣故所在。其實,鄴縣向南八十公里處就是著名的黃河渡口白馬津,渡過黃河后不遠處就是項梁曾經(jīng)圍攻章邯的濮陽,濮陽東南七十公里處就是項梁兵敗被殺的定陶。因此,無論是作為項梁的部將參與濮陽戰(zhàn)役圍攻章邯時,還是奉懷王之命西征入關(guān)前北上收編項梁殘部時,劉邦軍都曾頻繁出現(xiàn)在黃河南岸,甚至曾派部將北渡黃河以打探虛實。在這種情況下,身在鄴縣的丁復(fù)起事以響應(yīng)劉邦,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我們認為《史記》中說“以趙將從起鄴”,這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其次,丁復(fù)隨劉邦大軍還定三秦后,《史記》稱其隸屬于悼武王,《漢書》稱其隸屬于周呂侯。其實,悼武王和周呂侯都是指呂雉的哥哥呂澤,只不過后者是在漢六年由劉邦封賞的爵位,而前者是在呂澤去世后由呂雉追尊的謚號。再往后,《史記》稱丁復(fù)“殺龍且彭城”,《漢書》稱其“破龍且彭城”。這又是一句值得探討的話。龍且是在率軍救齊時被韓信擊破于濰水的,可《史記》和《漢書》為什么會說彭城呢?

漢六年三月庚子日,劉邦封了一位名叫蔡寅的將軍為肥如侯。《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對蔡寅的記載中有一句是“以車騎都尉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對其的記載則是“以車騎將軍破龍且及彭城,侯,千戶”??梢钥吹?,《史記》和《漢書》對蔡寅的記載基本一致,差別只在官職是將軍還是都尉,卻都保留了“破龍且及彭城”六字。這樣一來,關(guān)于丁復(fù)“破龍且彭城”一句就很好理解了,要么就是在記載時漏了個“及”字,要么就是該斷句成“破龍且、彭城”。也就是說,丁復(fù)和蔡寅都是韓信滅齊時的戰(zhàn)將,追隨韓信大軍在濰水擊破龍且,之后又隨韓信大軍南下攻破彭城。事涉韓信,那么《史記》和《漢書》沒有給丁復(fù)作傳,這也就不難理解了。

攻破彭城后,丁復(fù)又追隨韓信大軍往西打,被封為大司馬?!妒酚洝贩Q丁復(fù)“破羽軍葉”,《漢書》稱其“破項籍葉”。相比之下,《史記》的記載更加精準,蓋項羽當時正依托陳縣以阻擊劉邦的追兵,聽說韓信大軍從東邊攻擊過來后就立即順潁水南下,而葉縣在今河南葉縣西南,位于陳縣以西一百五十公里處。因此,丁復(fù)是絕不可能在葉縣擊破項羽主力的,其所擊敗的只能是項羽的分支部隊。

最后,由于在楚漢之爭中立有大功,丁復(fù)被劉邦封為功侯。對此,《史記》和《漢書》的記載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拜為將軍,忠臣,侯,七千八百戶?!倍沁@句話,徹底曝光了丁復(fù)的不同尋常之處,因為他的食邑竟然有七千八百戶之多。七千八百戶是什么概念呢?我們將《功臣表》中所載十八功侯的食邑數(shù)按功侯位次排序如下:

除了張敖和陳武外,《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記載了其他十六位功侯的所封戶數(shù)。我們驚訝地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功侯所封戶數(shù)皆在四五千左右,可丁復(fù)竟然高達七千八百戶,排名第四!且除了相較第一名的曹參有不少距離外,與第二名的周勃和第三名的蕭何其實也相差無幾。那么,這個丁復(fù)究竟何德何能?難道只因為“破龍且彭城”和“破羽軍葉”這兩項主要戰(zhàn)功,丁復(fù)就能封這么多戶數(shù)?韓信東征伐齊時,步兵統(tǒng)領(lǐng)是曹參,騎兵統(tǒng)領(lǐng)是灌嬰。韓信南下滅楚時,曹參留守齊地,灌嬰隨軍前行。當項羽率騎兵從垓下突圍后,正是灌嬰的騎兵一路追殺,直至將項羽逼死在烏江邊上。項羽死后,灌嬰東渡烏江,平定了吳郡、豫章郡和會稽郡,之后又回師平定了淮河以北地區(qū)。兩相對照之下,丁復(fù)的這兩項戰(zhàn)功跟灌嬰怎么比?可灌嬰只封了五千戶,那么丁復(fù)又是憑什么封到七千八百戶的呢?答案只有一個,丁復(fù)曾經(jīng)立下的戰(zhàn)功遠高于諸將,只是這些戰(zhàn)功不允許被記錄在史冊上,卻不能不體現(xiàn)在丁復(fù)所封的食邑上。

可這又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丁復(fù)曾經(jīng)立下如此卓著的戰(zhàn)功,為什么排名卻又如此靠后呢?在《功臣表》對于丁復(fù)的記載中,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用詞,叫“忠臣”。類似的記載不僅在《功臣表》所載的其余一百多位功侯中絕無僅有,就連整本史書中也極其罕見。難道其他功侯,像蕭何、曹參、周勃、樊噲、夏侯嬰這些人都算不得忠臣,就丁復(fù)是獨一無二的忠臣,以至于非要強調(diào)一筆不可?那史書為何又不記載他做了哪些忠心不二的事呢?為什么又要湮滅這樣一位功勛卓著的忠臣的歷史檔案呢?

其實,我們應(yīng)該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老子《道德經(jīng)》上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痹谡?quán)穩(wěn)定時,是很難說誰比誰更忠心的。我們要強調(diào)一個人是忠臣,通常就是說他在威逼利誘之際拒不反叛。那么,在丁復(fù)受封之際,是誰有可能反叛,是誰在威逼利誘丁復(fù)呢?毫無疑問,在這種語境下,就是指不久前被劉邦以謀反罪擒拿的楚王韓信。

這樣一來,事情的前因后果就非常清晰了,我們大致可以推測出丁復(fù)的經(jīng)歷如下:當丁復(fù)追隨韓信伐齊時,韓信見其可堪大任,且又不隸屬于“豐沛集團”和“泗碭薛集團”,于是有意將丁復(fù)培植成自己的核心班底,給他各種機會建立軍功,這就是丁復(fù)能夠獲封七千八百戶食邑的緣由所在。可是,當被誣以謀反的韓信被擒后,丁復(fù)堅決地站在了劉邦一邊,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充當了劉邦的內(nèi)應(yīng),故而被劉邦認定為“忠臣”。只是,有太多與韓信相關(guān)的事不便于對外人言,所以劉邦也只能向?qū)Υ射敢粯訉Υ?fù),將他的所有檔案資料全部銷毀。而且,為了不引起世人注意,又或者是賣主求榮在道德上不值得提倡,所以劉邦才將丁復(fù)的排名下降到第十七位。

丁復(fù)之后,是排名第十八位的蟲達。我們先將《史記》和《漢書》的《功臣表》中的記載摘抄如下: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以曲城戶將卒三十七人初從起碭,至霸上,為執(zhí)珪,為二隊將,屬悼武王,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羽軍陳下,功侯,四千戶。為將軍,擊燕、代,拔之。六年三月庚子,圉侯蠱逢元年。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記:以西城戶將三十七人從起碭,至霸上,為執(zhí)金吾,五年,為二隊將,屬周呂侯,入漢,定三秦,以都尉破項籍陳下,侯,四千戶。以將軍擊燕、代。三月庚子封,二十二年薨。

可以看到,《史記》和《漢書》對蟲達的記載基本一致,《漢書》中所記的“西城”當是“曲城”之誤。除了《功臣表》之外,《史記·日者列傳》中也提到了一句蟲達:“齊張仲、曲成侯以善擊刺學(xué)用劍,立名天下?!笨梢娤x達在當時是位著名的用劍高手。后世亦有不少詩文提及蟲達善用劍,如王充《論衡·別通》記:“劍伎之家,斗戰(zhàn)必勝者,得曲城、越女之學(xué)也。兩敵相遭,一巧一拙,其必勝者,有術(shù)之家也???、墨之業(yè),賢圣之書,非徒曲城、越女之功也?!比罴对亼选ど倌陮W(xué)擊劍》記:“少年學(xué)擊刺,妙伎過曲城?!?/p>

由此,我們可以推知蟲達的經(jīng)歷大致如下:他是一名用劍高手,所以率領(lǐng)三十七位武藝高強的士卒在碭郡投奔劉邦,之后隸屬于呂澤?;蛟S蟲達的長處在于個人技擊,而不在統(tǒng)轄軍隊,所以他最值得稱道的戰(zhàn)功不是獨自領(lǐng)兵攻破城池,而是在劉邦大軍圍攻項羽于陳縣時擔任先鋒,擊敗了以精銳善戰(zhàn)而著稱的楚軍。對于這樣與劉邦互動相對較少,又不具有故事性的武將,《史記》和《漢書》沒有專門為其作傳,也在情理之中。

綜上所述,在劉邦詔令首封的十八功侯之中,有六位是《史記》和《漢書》沒有為之作傳的。其中,王吸、薛歐和蟲達三人尚屬情有可原,而奚涓、柴武和丁復(fù)三人則極不合理?!妒酚洝泛汀稘h書》之所以沒有為這三人作傳,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事涉韓信。漢朝統(tǒng)治者為了掩蓋韓信被誣以謀反的真相,不得不將大量檔案資料抹去。我們只能盡可能地根據(jù)史料中的蛛絲馬跡作合理推測,可要想完整再現(xiàn)當時的歷史真相,恐怕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了。   

【原文】上歸櫟陽。

【白話】劉邦返回櫟陽。

【原文】夏,五月,丙午,尊太公為太上皇。

【白話】夏季,五月,丙午日,劉邦尊其父劉太公為太上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