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白石主張藝術(shù)“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衰年變法,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fēng)格,開紅花墨葉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鳥蟲魚為工絕,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時,與吳昌碩共享“南吳北齊”之譽;以齊白石純樸的民間藝術(shù)風(fēng)格與傳統(tǒng)的文人畫風(fēng)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xiàn)代花鳥畫最 高峰。 ![]() 齊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感人、雅俗共賞,是由于他對生活極端熱愛,在作品中寄予了真情實感,這在菜蔬類作品中尤為突出。 作為近現(xiàn)代中國繪畫大師,自然其作品受到人民的喜愛,同時也價值不菲,白石老人畫作的存世量非常多,同時也價值不菲。 ![]() 齊白石出身農(nóng)民,他的畫中有中國民間天然自成的趣味,有宗教神話世俗化或者說個人化的表達;齊白石又是一介文人,他的筆下有中國士大夫修身立德的風(fēng)骨,有詞人墨客吟詠誦唱的詩意。這些,都使得白石之作超越了物象之美而充盈著詩意、道義和人情味。當我們吟一首“寒夜客來茶當酒”,乍冷的初雪,溫暖的燭光,燙一壺清水,折一枝梅花,茶杯兩盞,人影一雙,唯好茶、老友、梅香,讓今夜不同于往常。畫中有詩意,詩中有畫境,這正是中國繪畫無盡的妙處。 齊白石的畫稿總有一些詳細的注明,比如一只鳥的不同位置應(yīng)該如何設(shè)色,一個小人的腿可以短兩寸,一朵花應(yīng)該畫幾瓣。日日揮刀,集點成線,集線成空間,一個自己的世界也就日漸完善,不可為外部所摧滅。 ![]() 白石老人書法的最 高成就,無疑是他的獨具面貌的行草書。其行草的風(fēng)格是經(jīng)過他長期艱苦探索才得以形成的。他早年寫魏碑,寫《爨龍顏碑》,寫金冬心、趙之謙的碑書,都屬于正書的范圍。他早年曾用金冬心、趙之謙的碑書題畫,卻不曾用魏碑與《爨龍顏碑》題畫。大概白石老人認為金冬心、趙之謙是畫家,故取其書體題畫?,F(xiàn)在看來,這些早年畫作上的題字與繪畫部分并沒有形成渾然的一體,而是各不相涉。這是由于金冬心、趙之謙的書體是為他們自家的繪畫而設(shè),而白石老人的畫風(fēng)與他們頗有差異,照搬他們的書體,自然顯得格格不入。白石老人早年也用何紹基的行書題畫,而何紹基的行書具有強烈的個性,題入畫幅,使人感覺到其獨立傾向較為突出,與白石老人的畫風(fēng)也不相宜。白石老人早年不斷變換題畫書體,這體現(xiàn)他在這方面的苦苦追求。 齊白石老人的一生就是立萬象于胸懷,將純真刻骨的愛與自然純樸的美融合在一起,把造化傳達給予的極真和極善的關(guān)照融入“一沙一世界,一花一 天國”的極美境界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