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順治皇帝是自清朝建國以后的第一位皇帝,但歷史上的他是一位悲情皇帝。年紀輕輕就病逝,但是關(guān)于他后來的說法卻有很多,有人說順治皇帝最后出家了,也有說法是順治得來天花,因病去世,這就成為清朝歷史上的一大疑案。 順治出家? 小的時候,有一部電視劇叫做《少年天子》,順治是一位癡情的皇帝,因為自己心愛的董鄂妃病逝,24歲那年出家當和尚了。 而且民間對此也有很多的傳言,順治在出家之后,他的兒子康熙皇帝還曾多次去五臺山找自己的父親,但是出家后的順治四大皆空,父子倆并沒有相認。這樣的謠言是當然不是空虛來風。
康熙多次去了五臺山清涼寺,而后還寫出了這樣的詩句,所以就推測順治皇帝出家的地點是在這里。 以詩文證史雖然是歷史研究的一種方法,但文學作品當然只是其中的一個猜測,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證據(jù)指向。 要知道,康熙皇帝稱為是圣祖皇帝,圣祖這樣的廟號是有嚴格的規(guī)矩,定是有開創(chuàng)功業(yè)的功績才能有這樣的稱號,既然這樣稱謂,其中自然有其用意。 那么,只能把嫌疑指向了順治皇帝身上,很有可能是順治出家,太后孝莊就將其貶黜,康熙就將其廟號繼承。 當然疑點還有這么一條,相傳順治得了一種叫天花的病,在他臨終前留了一篇《罪己詔》,這個罪己詔中寫了自己在位期間的十四條罪責。 天花是一種什么病呢?在醫(yī)書中對天花的癥狀描述是,在這種病癥發(fā)作的時候,病人的神志不清。那么,罪己詔是怎么寫出來的。而在這份幾千字的罪己詔中也并沒有提到自己生病的消息。 所以,這份罪己詔可能在他病發(fā)之前就已經(jīng)寫好了,作為自己后來的退路。 順治病亡之說 關(guān)于順治得天花的記載,《清世祖實錄》中有相關(guān)的記載,在順治十八年的元旦,還在太廟舉行了大型的祭祀典禮。 而后第二天,就因為身體狀況不好,讓大臣代替前往。在其后的5天之內(nèi),順治的病情明顯加重。在正月初七,順治皇帝就在養(yǎng)心殿駕崩了。 在5天之內(nèi),順治皇帝就一命嗚呼,到底是什么病讓這位年輕的皇帝英年早逝了呢?
這個痘呢,就是天花。著名的歷史學者陳源就對順治得天花的說法深信不疑。在1940年還專門在輔仁大學做了相關(guān)的演講。 那么,順治到底有沒有出家的念頭呢,還是有的。但是身為一個國家的君王,但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在順治17年,也就是官方記載董鄂妃去世不久,順治病亡的一年前,曾在西苑內(nèi)剃度出家,但是為順治剃度的這位和尚的規(guī)勸之下,順治皇帝打消了這個念頭。 年紀輕輕,本來可以大有作為的順治為什么會有出家的念頭,那就是“情”這一字。情為何種呢?這個人就是自己深愛的董鄂妃,這個董鄂妃是何許人呢? 有人指出,董鄂妃就是明末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這種說法可信度不高。在影視作品中,這個董鄂妃是自己兄弟的老婆。在歷史學界也流行了,董鄂妃·原先是襄親王博穆博果爾的妻子。 《清世祖實錄》中就記載,這位親王在順治13年的七月份去世了,年僅16歲。在這位親王病逝后不久,董鄂妃就被順治立為妃子。在她被封為妃子的短短半年內(nèi),就升為了皇貴妃。這位親王的死隱隱的與董鄂妃之間存在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關(guān)系。 在滿人的習俗中,就有娶自己兄弟老婆的習俗,這樣就說得通了。 順治與董鄂妃 順治作為清朝進入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但是過的并不如意??梢哉f是有名無權(quán),在他14歲的時候,就被自己“皇叔父”,當時權(quán)勢滔天的多爾袞強迫下,娶了自己不愛的女人。 還在自己母親孝莊太后授意下,娶了孝莊的侄女,還將其立為皇后。但是好景不長,感情破裂后,順治又在母親的安排下立了一個新的皇后。 直到董鄂妃的出現(xiàn)。 董鄂妃是鄂碩的女兒,18歲時入宮,但是當時的秀女制度是13-16歲之間。這就是坐實了董鄂妃曾經(jīng)是順治弟弟的福晉。 在弟弟去世后不久,董鄂妃接入宮內(nèi),享盡榮寵,順治還有了再次廢后的想法。但是這位董鄂妃并不是一位恃寵而驕的女子。雖然順治有了想要廢后的想法,但是還是在董鄂妃的規(guī)勸之下,打消了這個想法。 董鄂妃也是個賢惠的女人,兩人的感情可以說是非常好。順治下班回家,董鄂妃會親自將其飲食安排好,工作的時候,在身旁侍奉。這樣美好的女子,順治自然是對其更加珍視了。兩人還生了一位皇子,但不久就早亡。 在這次打擊下,董鄂妃的身體也大不如前,在順治17年,董鄂妃在宮中去世,芳齡22,將其追封為皇后。董鄂妃去世后,順治皇帝就動了出家的念頭。雖然沒有實現(xiàn)。一年之后,順治帝也跟著去了。 順治帝的死因有多種說法,近年來,還有說法提出順治是在公元1661年,與鄭成功在廈門激戰(zhàn)時,重炮身亡。 在多年來,關(guān)于順治帝到底有沒有出家,以及下落,至今依然討論不休,成為了一個懸案。也許某天,就會有答案。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