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癡(順治)原是個至性至情之人,只因?qū)Χ蹂煌樯?,這才在她逝世之后,連皇帝也不愿做,甘棄萬乘之位,幽閉斗室之中。雖然參禪數(shù)年,但董鄂妃的影子在他心中何等深刻,一聽韋小寶提起,什么禪理佛法,霎時之間都拋于腦后。 ---------------------------《鹿鼎記》第18回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清初四大疑案”中,金庸小說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碧血劍》中隱約提到了“太后下嫁”;《鹿鼎記》里明確表示了“順治出家”;《鴛鴦刀》里含糊交代了“雍正奪嫡”;而在《書劍恩仇錄》里,乾隆出身海寧則是故事的主線。 而在歷史上,順治皇帝1661年病逝紫禁城,死后遺體火化,歸葬清孝陵,故而“五臺山出家說”經(jīng)不起推敲。 順治皇帝(1638~1661年),原名愛新覺羅·福臨,系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母孝莊皇太后。 順治是滿清入關(guān)后的第一位皇帝,童年登基、少年親政,鏟除異己、干凈果斷,故而其性格也比較兩面化:既胸懷大志、勇于進取,又浮躁易怒、任性放縱,或許為了更好地管束他,多一個女人看護他,其母孝莊皇太后決意在他親政大典后,立刻為其操辦婚禮。 孝莊為他找的新娘是自己的同族親侄女,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建州女真就和蒙古科爾沁部結(jié)成了戰(zhàn)略合作關(guān)系,愛新覺羅家族和科爾沁部世代聯(lián)姻,保證了兩個政權(quán)不被明朝分化殲滅,故而“滿蒙聯(lián)姻”是滿清的基本國策。 孝莊將自己的侄女許配給自己的兒子,這樁包辦婚姻不為順治所喜,兩年后的1653年,極具個性的順治不顧各方勢力的阻擾,毅然將表妹皇后廢黜,降為靜妃,改居側(cè)宮。 1654年,孝莊皇太后不死心,又將靜妃廢后的堂侄女博爾濟吉特氏許配給順治,即孝惠章皇后(小說中為假太后毛東珠幽禁床底多年的真太后)。順治依然不喜歡這個政治婚姻的產(chǎn)物,對其極其冷淡,導致了她終生無子嗣,獨守深宮,77歲抱憾而亡。 1656年,正白旗內(nèi)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進宮為妃,順治皇帝一生摯愛不變的感情終于姍姍來遲。從兩人首次見面那一刻起,18歲的青年皇帝對其一見鐘情,至死不渝:8月25冊封為“賢妃”,9月28加封為“皇貴妃”,12月初六,順治為董鄂妃大赦天下----在清朝歷史上,因為冊封皇貴妃而大赦天下的,僅此一次。 當時的后宮中,除了孝惠章皇后,就是董鄂妃地位最高。1657年10月初七,董鄂妃產(chǎn)下一子,欣喜若狂的順治難以掩飾內(nèi)心的激動,宣稱此子為“朕第一子”,祭告天地、接受朝賀,渾然沒將已經(jīng)3歲的玄燁放在眼里。 然而這個孩子命短,僅僅三個半月后就不幸夭折(當然不是毛東珠下的黑手)。順治悲痛萬分,追封其為“榮親王”,而遭受喪子之痛的董鄂妃也一病不起,于1660年撒手人寰。 愛子、愛妻先后去世,令順治痛不欲生,追封董鄂妃為皇后,上謚號為“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后”,簡稱“端敬皇后”。 小說中康熙得知假太后真相后,并未處死毛東珠,內(nèi)心里還隱隱感激其除掉了自己的最大競爭對手榮親王,覺得這個女人“其實對己有功”。應(yīng)該說,這也是符合康熙生性的,“帝皇權(quán)位”確實比“父母慈愛”為重。 從董鄂妃死后,順治就心灰意冷到了極點,整日不理政事,決心出家為僧,并真的讓玉林琇禪師的徒弟茆溪森將自己剃了個光頭----當然,出家計劃未遂。 順治病逝于1661年正月初七,年僅24歲,死因是天花,這是史書確載的事實。《清世祖實錄》等官方文獻都明確記載“上崩于養(yǎng)心殿”,中書舍人張宸的《雜記》,還詳細記錄了順治病故、舉哀、火化、出殯、下葬的一系列過程,現(xiàn)代史學大家孟森、陳垣兩位前輩也考證過順治確實患天花而亡,故而“順治出家說”并不成立。 “順治出家說”在清初流傳極廣,得益于《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清史通俗演義》等野史之功,吳偉業(yè)的《清涼寺贊佛詩》更是若隱若現(xiàn)地推波助瀾,故而金庸和梁羽生都接受了這條素材,將順治出家五臺山寫進了自己的作品里,只不過《鹿鼎記》里康熙孝順,而《七劍下天山》里康熙謀逆,殺死了已經(jīng)是和尚的父皇。 順治出家的傳說,自然不會空穴來風,而是事出有因:第一是順治好佛。從1657年起,順治就和當時的名僧多有來往,并且也真的剃過發(fā),可見其向佛之心虔誠,野史將其設(shè)定出家五臺山,也是與順治的好佛禮佛不無關(guān)系。另一點就是董鄂妃韶華而逝,而順治又是個重情重義的個性皇帝,看破紅塵出家為僧,這種觀點符合了民間善良百姓對其的美好設(shè)想。故而,“順治出家說”只不過是民間哀悼年輕皇帝不幸早亡的命運,感嘆皇帝和愛妃之間凄涼動人的愛情故事,選擇的一個攝動人心的虛幻結(jié)局而已。 說起董鄂妃,不能不提及董小宛。 長期以來,有讀者將《鹿鼎記》里的董鄂妃,想象成“秦淮八艷”里的董小宛。事實上,這二人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董小宛(公元1624~1651年),名白,號青蓮,蘇州人,秦淮八艷之一,1639年,董小宛結(jié)識復社名士、風流才子冒辟疆。明亡后,小宛隨夫逃難江蘇如皋,此后與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28歲去世。 清道光以后,“董鄂妃實為董小宛”之流言見諸野史,有人還活靈活現(xiàn)地編造出“洪承疇計取小宛,冒辟疆痛失愛妻”之類的情節(jié),當然盡屬虛構(gòu)。董小宛1651年即去世,而董鄂妃1656年始進宮,謠言不攻自破。 另外,還有董鄂妃是順治弟媳、無名軍官之妻兩種說辭,前者已經(jīng)被《愛新覺羅宗譜》否定,后者是洋傳教士湯若望的片面之詞,都當不得真。 順治死后,遺詔三子玄燁繼承大統(tǒng),是為康熙帝?!靶⌒印蹦艿巧系畚唬诉\氣好之外,還真要感謝湯若望,是他建議順治選取玄燁為繼承人,原因卻有些幽默:玄燁曾出過天花,獲得治愈,擁有了終身免疫的功能。 順治死后,董鄂妃的族妹貞妃,一并殉葬,貞妃不僅是順治后妃中唯一殉葬的,也是清代最后一位殉葬的嬪妃。高陽在《清朝的皇帝》一書中,推測貞妃為了平息孝莊對董鄂氏一族的憤怒,避免家族遭到皇太后勢力的清算、打擊、報復,無奈選擇了活人相殉,用以消弭孝莊皇太后的怨恨。 在小說中,董鄂妃、貞妃、榮親王,以及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都被虛擬人物毛東珠一一害死,這顯然是小說虛構(gòu),不符合史實,大明皮島總兵毛文龍,也絕對生不出如此兇悍、陰毒的女兒,并用這種方式“反清復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