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歷史上最為屈辱的事件,就是岳飛在詩中提到的靖康之恥,宋徽宗、宋欽宗被敵人俘虜,北宋歷史就此滅亡。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到了明代,發(fā)生了一件相同的事情,因為沒有滅國,被后人所忽略,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山雨欲來風滿樓 不只是宋朝,到了明代同樣面臨著外部的邊患。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覆滅之后,蒙古人敗退之后,一分為三,形成了韃靼、瓦剌、兀良哈三個部落。而在這三個部落中,瓦剌的實力最為強勁。 瓦剌部落中的也先即位之后,更加張狂,經常向明朝發(fā)動侵擾,這就為明朝的局勢增加了許多不安定的因素。明朝建立之后,雙方經常進行朝貢貿易,但是瓦剌人不知滿足,1488年還虛報使臣的人數,意欲多領明朝政府的賞賜,被明政府抓住,雙方的小船就翻了。 而這時的明王朝勢頭也正盛,明英宗即位。1499年,瓦剌人兵分四路,在7月份來勢洶洶。明朝政府派身在大同的將領吳浩率軍出征,但是失敗了,將領也在戰(zhàn)爭中身亡。這月中旬,朝廷又讓大同軍隊中派出了四位將領,兵分四路到達陽和與瓦剌交戰(zhàn),這場陽和之戰(zhàn)依然以慘敗告終。 這時的朱祁鎮(zhèn)認識到,瓦剌的實力遠遠沒有自己想象的這么簡單,這時的貼身太監(jiān)王振就勸告他親自出征。雖然歷代皇帝都有親自出征的先例,這對于鼓舞士氣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朱祁鎮(zhèn)并不具備親征的條件,他并不像先祖朱元璋一樣有足夠的軍事才華,自幼登記的朱祁鎮(zhèn)在深宮中成長,根本沒有任何的軍事才華。 英宗親征 明英宗要親征的事情傳出之后,滿朝震撼,文武百官極力制止,其中以王直最為激烈。但還是擋不住朱祁鎮(zhèn)親征的行動,在沒有充足的準備下就出發(fā)了,明朝聲稱率領了50多萬人,具體人數到底有多少,還值得細細推敲。 大軍于七月份出發(fā),公元1450年的八月份,英宗朱祁鎮(zhèn)率軍到達了土木堡。這月13日,瓦剌大軍追來,朱祁鎮(zhèn)派將領抗擊,全軍覆沒。 14日,明朝大軍在土木堡駐扎,而王振因為自己的自己的輜重車還沒有到位不想進城。就因為沒有進城,明軍沒有水源,將士的戰(zhàn)斗力大為減弱。過來兩天后,敵方韃靼派人來投降,實際上是詐降,想要雙方以議和的方式來解決。而朱祁鎮(zhèn)也盲目的相信了。 就在王振帶著軍隊轉移到有水源的地帶時,瓦剌大軍早已準備充分。而明朝軍隊在這時居然反應不過來,幾十萬大軍基本上都四散逃亡,沒有幾個人與瓦剌軍正面抵抗,明軍傷亡慘重,占人數的一半,20多萬的騾馬都被敵軍帶走,朱祁鎮(zhèn)本人也被擄走。 土木堡之變到底怎么釀成的呢?這與明英宗朱祁鎮(zhèn)與宦官王振兩人脫不了干系,明軍準備太過倉促,而瓦剌早已磨拳擦掌,也先軍隊中大量的牛羊可以撐到半年以后,而明軍連基本的水源都無法供給,一直留在大同,只能是全軍覆沒。 何以戰(zhàn)??? 明朝大軍原本是要繼續(xù)向北,然而軍中收到消息稱敵軍在前面埋伏好,朱祁鎮(zhèn)只得率軍折返,可沒想到,敵軍等的地方不是北面,就是在他們折返的途中,就這樣被瓦剌吊打了。 將兵權交給了沒有任何軍事能力的王振,軍權旁落,這是導致土木堡之變的主要原因。 但除此之外,與明朝軍事實力的衰弱也脫不了干系。明太祖建立明朝初始,在北方設置了九邊,建立了嚴密的邊防體制,還派自己的兒子在此處駐扎。 到了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為了與蒙古地區(qū)進行交往,只能是放棄了原本的一些邊鎮(zhèn),這就使得原本的軍事布局受到了挑戰(zhàn),只是靠宣府、大同這兩個地方來阻止蒙古騎兵南下是很難的。 英宗被俘之后,消息傳到京師,朝野一片震動。不少官員認為明朝的末日要來了。不少官員認為明朝應該像宋朝一樣遷都,好在于謙站出來穩(wěn)住了形勢,下令說再敢提出南遷的一路斬首。 在國家無主的情況下,擁立新皇帝上位,這才使得明朝一樣重蹈覆轍。英宗到了瓦剌之后,繼續(xù)沒心沒肺的活著,最后敵軍又將朱祁鎮(zhèn)送回了明朝。雖然皇帝換了,朱祁鎮(zhèn)又二次當上了皇帝。 雖然說英宗想干番大事,但能力不夠,結果把前幾代積累的資本都敗了,還連累后代。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