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啊,看了個患者,他姓王,他的胃痛病有三年了。他的胃痛有什么特點呢,就是怕涼,吃一點涼的東西,不熱的東西就會胃痛,穿衣服少了,受涼了也會胃痛,另外還伴有肚子響,大便一天一次不成形,身上怕冷,冬天的時候手腳冰涼。舌淡苔薄白脈沉細弦,舌脈癥來看,他就是個表里俱寒,表位手足厥寒,里位怕涼寒重。 所以,根據(jù)他的癥狀表現(xiàn)啊,我給他用了一個方子,這方子里邊有一味藥非常經(jīng)典,就是吳茱萸。吳茱萸是個大溫大熱的藥,他能夠溫從上到下,從里到外的寒,表能治表寒,手足厥逆冰涼,在上能溫巔頂?shù)暮?,在下焦能溫胃腸的寒,這個吳茱萸還能夠治療胃腸痛、嘔逆、長鳴、下利。 你看他這個表里俱寒的病,中下降胃腸懼寒的病,一味吳茱萸足以,但是這樣用藥不科學,大辛大熱的猛藥,用來當單方用,它要過熱,那么我又給他組合了一點,加上了人參甘草大棗。參草棗是張仲景一貫用來補胃氣,生津液的藥,所以這里用了大熱的吳茱萸后,后面用了個參草棗。它生津液,來制約吳茱萸的過熱,第二是參草棗它能夠補胃氣。 我這樣說,大家明白沒有?了解中醫(yī)的朋友看到這可能反應過來了,原來我給他用的是張仲景《傷寒論》中的一方吳茱萸湯,張仲景用吳茱萸湯是治療顛頂少陰病厥陰頭痛的那個頭痛嘔吐的癥狀,活用到這里治療表里俱寒的胃腸病,具有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之功效。原方是用吳茱萸 9g,生姜18g,人參9g,大棗十二枚。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日服三次。方中吳茱萸既能溫胃暖肝祛寒,又能和胃降逆止嘔;生姜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人參益氣健脾;大棗和人參益脾氣。 當然原方中的用量并非人人都適合,具體要辯證論治,再對癥下藥。 溫馨提示: 總之,今天把這些中醫(yī)的知識總結(jié)出來,供大家來對照自己。如果懷疑自己證屬此類,也不要急著應用,一定要在專業(yè)中醫(yī)師的辯證指導下,確認無誤之后再進行運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誤病情。畢竟,中醫(yī)講究辯證施治,一人一方,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己的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