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嶺的孔道 從北京移居華南珠三角,從此我多關(guān)注南北通道。80年代中國鐵路史上很重要的一筆,就是開鑿了溝通嶺南與中原交通咽喉的南嶺京廣鐵路大瑤山隧道。當(dāng)時14295米長,是國內(nèi)最長的鐵路隧道。 因為關(guān)注韓愈,李德裕,柳宗元,劉禹錫,王昌齡,秦觀,蘇東坡等唐宋名家如何南貶,走了哪些線路到兩廣或嶺右。因此,我也對南嶺通道多了幾分關(guān)注。 北江在古代是南北文化和人員往來的主通道。查地圖,北江有兩個源頭,一發(fā)源于江西省信豐縣石溪灣,另一發(fā)源于湖南省臨武縣。我之所以提到湖南和江西這兩個縣,是因為江西信豐距離廣東北江上游的南雄以及東江上游的龍川都不遠(yuǎn),而湖南臨武則離北江上游武江所在的廣東樂昌相距不遠(yuǎn)。分屬兩省的兩個縣,后頭關(guān)聯(lián)的是北人南下的湘江與贛江兩大南北通道。 這兩條南北走向的河流,自古以來都是先民或軍隊南下的通道。西漢伏波將軍沿湘江南下郴州一帶打擊南粵叛將;文天祥在吉安贛州一帶游擊。 貶官南下,也走過這兩條路。韓愈在潮州下放,后來改在中原邊緣的袁州(今天的宜春)下放。史載他的來回程皆經(jīng)郴州并駐留,想來陽山和潮州這兩次南下,來回都是經(jīng)湘江、北江的湖南東南邊的通道。 至于五胡亂華開始,唐末、宋末,明末幾次中原向南大規(guī)模移民,則主要走的是江西通道,由贛江而南雄再轉(zhuǎn)北江的有之,轉(zhuǎn)東江而下的有之。廣東各地人到南雄珠璣巷祭祖,跟華北人到洪洞大槐樹下祭祖,是同樣道理。因為多數(shù)廣東人的根在北方,都是從贛江南下,然后贛州一帶上岸,經(jīng)陸路過南雄到嶺南的。 就是現(xiàn)代,過南嶺也不容易。改革開放初期的80年代,京廣鐵路就因為穿越南嶺的廣東樂昌大瑤山段單線運(yùn)行,限制南下物資的運(yùn)輸,也限制進(jìn)口商品的北上,最后靠復(fù)線的大瑤山隧道,才解決了問題。 在前工業(yè)化年代,靠車船和馬車驢車和徒步,過南嶺是一個大挑戰(zhàn)。要不然唐宋也不會將路途險而遠(yuǎn)的嶺南作為政治失意者的流放地。因為南嶺以南,氣候僅秋冬溫暖,常年濕熱,古代瘴癘橫行,被人視為畏途。而南嶺以北四季分明,冬季比較寒冷,常見飛雪。也因此,南嶺與秦嶺淮河一樣,也是中國的自然地理重要分界線。 作為中國南部最大山脈和重要自然地理界線,南嶺綿延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邊境地區(qū),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 200公里。其延伸部分則伸入閩西南和閩南。 南嶺由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騎田嶺和大庾嶺5條主要山嶺所組成,故又稱五嶺。南嶺是分隔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嶺,高度一般在1,000公尺左右。少數(shù)花崗巖構(gòu)成的山峰海拔在1,500公尺以上。雖然不算高,但是在畜力和人力旅行的時期,也是導(dǎo)致人困馬乏的艱難險阻。不過南嶺諸山嶺間夾有低谷盆地,其間的谷隘口構(gòu)成嶺南與中原的交通孔道。 如此交通孔道主要有五,自西而東首先是萌渚嶺道,兩頭是湖南西部永州道縣的瀟水和廣西富川賀州的賀江。后來這條路的西邊又有了一條旁路,即公元前221~前206年在廣西興安全州的桂江上游與湖南永州湘江上游之間開鑿的靈渠(興安運(yùn)河),即越城嶺道,直接溝通長江水系與珠江水系,減少了棄舟上岸的舟車勞頓?,F(xiàn)代的湘桂鐵路和衡昆高速也從興安桂林這個孔道通過。 其三為騎田嶺道。位于湖南郴州與廣東連州之間,跨騎田嶺,將湖南的瀟水接湟水,即今連江。西漢南下軍隊“出桂陽,下湟水”即走這條線路。劉禹錫被貶南下走此線。 其四為折嶺路,實際上也從桂陽南下,走東南方向,沿北江上游武水谷地通過,現(xiàn)代的京廣鐵路從這條孔道通過。北江上游韶關(guān)的湞江,其上游是南嶺山區(qū)的武江,從湘粵交界的樂昌坪石鎮(zhèn)流出,有九瀧十八灘,直入湞江。因為大瑤山段武江險灘多,此道古來用的人不多。而騎田嶺連江道是出桂陽走西南方向。 有人研究認(rèn)為,元、明兩代多次疏鑿武水,這段道路才漸漸有人使用,但因為險灘難治理,水運(yùn)不便而經(jīng)濟(jì)價值不大。元朝的湖廣行省不統(tǒng)轄廣東,而是包含湖南和廣西,也反映當(dāng)時通嶺南的道路不走今天的郴州至坪石、樂昌、韶關(guān)段。 其五為大庾嶺道,北江上游湞江谷地的南雄,越大庾嶺的小梅關(guān)至贛江上游,是溝通廣東與江西的主要通路。也是歷代客家人南下廣東的最主要孔道。地理彼此相連的江西贛州、廣東梅州、福建龍巖作為南方客家主要聚集區(qū),就分布在這個孔道的兩邊?,F(xiàn)代的京九鐵路和粵贛高速走的是這個孔道。 其六是南嶺最東的定南龍川線路。這個在狹義上已經(jīng)不算在南嶺區(qū)段。從贛江上游定南縣東行陸路到尋烏至今日廣東龍川,然后下東江。史載秦皇時趙佗南下任龍川縣令時走此道。史載定南龍川道只在秦時繁榮,之后就是其他幾條道上行人絡(luò)繹不絕。估計后來相當(dāng)一部分客家先民,也走了此路。因為東江流域的山地,基本是客家地區(qū),如梅州、河源和惠州。 為方便交通,古人對于跨越南嶺的通路下了大功夫。建武十六年至二十五年(公元40至49)桂陽郡太守衛(wèi)颯號令郡民開辟郴州至曲江(廣東韶關(guān))、含洭、湞陽(廣東英德)山道500余里。沿途設(shè)亭傳郵驛。建初八年(公元83)漢章帝批準(zhǔn)大司農(nóng)鄭弘奏章,修筑桂陽、零陵二郡通往嶺南的山道??吹貓D,桂陽道在韶關(guān)一線,而零陵道,則是永州全州桂林一線。 我們現(xiàn)在一看地圖就明白,南下的官員和軍人,通過湘江或贛江不同支流上溯到南嶺不同的孔道開始處,然后下船登岸,通過陸路翻山越嶺一二百里,到達(dá)嶺南珠江水系北江或東江某一上游,然后再度登船繼續(xù)南下。北上的也是如此。古代的河道,就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高速公路和鐵路,是最重要的客流和物流通道。 近代以來,貶官都不南下了,清朝以來,林則徐貶去新疆。后來王蒙也去了新疆。還有被貶去東北的。想來是交通方便了,改讓貶官去西北東北吃嚴(yán)厲氣候的苦。 這些年來,我走過京廣鐵路到廣州,走過湘桂鐵路到南寧,走過京九鐵路到深圳。這三條鐵路,過南嶺的路段都是循原來的五嶺通道。 此外還開車走過粵贛高速,與京九鐵路幾乎同一走向,還走了閩贛之間的長深高速,即福建龍巖到廣東梅州線路,這不算南嶺孔道了,但是最后還是循東江線路南下,這依然是大庾嶺線路的客家東江支線。 題圖:南嶺五個孔道的示意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