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保民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那么老子說的上士是些什么人呢? 人的智識能力強有三種,一是學習力比較強,就是那種死記硬背高分低能的人;二是洞察力特別強,洞察力就是洞悉本質,看清問題真正原因的能力。 通過去粗取精、取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事物背后的邏輯、規(guī)律和本質,并導出正確的解決方法,是謂“聞道者日損”。 第三種是通靈力比較強,通靈力則指通過跟自己心中的內在靈性相通,進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獲取通曉天地之道的超級能力。 達到“致虛極也、守靜篤也”的超級低覺醒狀態(tài)(詳見肖鋼先生帛書《老子》破譯報告上部《道論》),也就是“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學習力對應的是知識,洞察力對應的是智慧,通靈力則是對二者的融通,對應的是靈覺。知識是以物觀之,做加法;智慧是以道觀之,做減法。 靈覺則是以心觀之,做乘法。發(fā)現(xiàn)、營造并進入(回到)特定狀態(tài)下,體悟內心本具的靈覺之性,就是帛書老子說的:“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薄盁o為而無不為”。 易經是眾經之首,《道德經》講的是人類乃至宇宙背后深層次的規(guī)律,都屬于最高級的智慧。 能夠看透這些深層次智慧的,當然是那些洞察力,特別是通靈力強的人,這也與一個人的修煉修行和閱歷有很大關系。 這些人最容易悟“道”,從而知“道”,就很容易行“道”了,所以上士們聞道,就勤而行之了。 而那些下士們,他們的洞察力和通靈力很弱,他們看不到事物背后的規(guī)律、真理、既道,所以就理所當然,想當然的哈哈大笑之了。 后面的不笑不足以為道,再次證明了道的屬性和本性。 通靈力應該與遺傳基因有關,通靈力強的人往往三兩句話就想到物種起源和宇宙上去,喜歡易經道德經等哲學智慧。 他們看起來有點另類,因為他們更能看到“道”,與“道”更近一些,也因往往依“道”行事,而受到輿論的壓力。 這些人最典型的應該是伏羲、周文王、老子、孔子、莊子、荀子等中國古代思想家、各大宗教領袖及資深人士、中外著名哲學家等等。 老子道德經里說的上士,應該是那些洞察力,尤其是通靈力(古代叫做慧根或者利根)比較強的人,他們對易經道德經等內容就特別感興趣,因為悟性特別好,悟道了,自然而然也就行道了。 所以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作者簡介】 韓保民,山東省利津縣人,公務員,畢業(yè)于山東師范大學地理系。曾取得講師職稱,擁有三項國家專利,多次發(fā)表文章,喜歡科技、經濟,研究價值投資、養(yǎng)生,著有《在中國巧妙運用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終極養(yǎng)生》拙作。 【征稿啟事】 1.曾仕強公眾號【易友風采】長期征稿,您和曾師的故事,以及曾師對您的影響和啟迪,包括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遇所聞,均可投稿。 2.字數(shù):1000-2000字。 3.投稿微信:shutongxiaoyi。備注:投稿。期待各位大顯身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