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虱濡需 【拼音】:shǐ shī rú xū 【釋義】:豕虱:豬身上的虱子。濡需:偷懶,茍且偷安。比喻在個人小天地里茍且偷安,自我陶醉,沒有什么出息。 【出處】:《莊子·雜篇·徐無鬼》 【原文】: 濡需者,豕虱是也,擇疏鬣自以為廣宮大囿。奎蹄曲隈,乳間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 【譯文】 茍且偷安的,就是豬身上的虱子。躲進(jìn)稀疏的鬃毛當(dāng)中,就自以為就是廣闊宮廷浩大園林,后腿和蹄子間彎曲的部位,乳房和腿腳間的夾縫,就當(dāng)作是安寧的居室和美好的處所。殊不知屠夫一旦揮動臂膀布下柴草生起煙火,自己便跟隨豬身一塊兒烤焦了。 【故事】 莊子在《徐無鬼》一文中,用寓言故事的方式剖析了社會上常見的三種人:自娛的糊涂蟲、自傲的寄生蟲和自苦的可憐蟲。 第一種,自娛的糊涂蟲。那是一些溫文爾雅之士,學(xué)得一家之言,猶如井底之蛙,自覺天空大如井口,自我感覺好極了,自詡為飽學(xué)之士,一代宗師,便開始招納門徒,溫文爾雅地賣弄起自己的半桶水,也不想聽聽百家怎樣說,反正覺得自己肚子里的貨色盡夠用了。他們不曉得臭皮囊裝的全是空話。那些所謂的溫文爾雅之士,正是這樣。 第二種,自傲的寄生蟲。那是一些大搖大擺之士,好比豬虱,在豬身上爬來爬去,吮吸血液,養(yǎng)肥自身。豬背鬃毛疏落他卻認(rèn)為十分可愛,將此當(dāng)作宮殿與林園,遨游其間;豬胯曲徑通幽,他們便到蹄、豬奶之間散步憩息;至于豬的腿腳皺褶之處,他們覺得溫暖舒適,便在此閉目安息。他不會想到殺豬匠舉起刀來,放了豬血,點燃柴草,猛火一燎,他們就連同豬皮一起燒焦。跟著豬享福,陪著豬殉葬。那些大搖大擺之士,就是這樣。 第三種,自苦的可憐蟲。那是一些鞠躬盡瘁之士,舜最典型。羊肉不愛螞蟻,但是螞蟻卻愛羊肉。螞蟻愛羊肉,從四面八方跑來擁護(hù)羊肉,那是因為羊肉散發(fā)膻臭,勾引了螞蟻。舜這家伙,言行膻臭,所以百姓愛,跑來擁護(hù),他逃也逃不脫,第一次他出逃,百姓千家緊跟,聚集成村。要他當(dāng)村長。第二次他出逃,百姓萬家緊跟,聚集成縣,要他當(dāng)縣長。第三次他出逃,百姓十萬家緊跟,聚集成都市,要他當(dāng)市長。成為都市以前,那地方名叫鄧家場,很小。堯帝了解到舜很賢,亦即聞到了這家伙膻臭異常,便劃出一大片寸草不生的沙磧地區(qū),叫舜領(lǐng)導(dǎo)墾荒,說:“希望你搞出農(nóng)田水利?!笨蓱z的舜,投身于寸草不生的沙磧地區(qū),自討苦吃。年紀(jì)大了,耳朵聾了,眼睛瞀了,仍然不能退休。那些鞠躬盡瘁之士,皆是這樣。 莊子在故事之后,評述稱:所以超凡脫俗的神人討厭眾人跟隨,眾人跟隨就不會親密和睦,不親密和睦也就不會帶來好處。因此沒有什么特別的親密,沒有什么格外的疏遠(yuǎn),持守德行、溫暖和氣以順應(yīng)天下,這就叫做真人。就像是:螞蟻不再追慕羶腥,魚兒得水似的悠閑自在,羊肉也清除了羶腥的氣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