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有暖姝者,有濡需者,有卷婁者。 所謂暖姝者,學(xué)一先生之言,則暖暖姝姝而私自說也,自以為足矣,而未知未始有物也。是以謂暖姝者也。 濡需者,豕虱是也,擇疏鬣長毛,自以為廣宮大囿??闱瘢殚g股腳,自以為安室利處。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煙火,而己與豕俱焦也。此以域進(jìn),此以域退,此其所謂濡需者也。 卷婁者,舜也。羊肉不慕蟻,蟻慕羊肉,羊肉羶也。舜有羶行,百姓悅之,故三徙成都,至鄧之虛而十有萬家。堯聞舜之賢,舉之童土之地,曰冀得其來之澤。舜舉乎童土之地,年齒長矣,聰明衰矣,而不得休歸,所謂卷婁者也。 是以神人惡眾至,眾至則不比,不比則不利也。故無所甚親,無所甚疏,抱德煬和,以順天下,此謂真人。于蟻棄知,于魚得計,于羊棄意。 以目視目,以耳聽耳,以心復(fù)心。若然者,其平也繩,其變也循。古之真人!以天待之,不以人入天,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得之也死,失之也生。 【譯文】有柔美自得的人,有滯留于需要的人,有美好的能自我收斂的人。 所謂柔美自得的人,只學(xué)一位老師的言論,那么就非常柔美自得而私自喜悅,自以為滿足了,而不知道從一開始就空虛無物,所以叫做柔美自得的人。 滯留于需要的人,象豬身上的虱子,選擇稀疏毛長之處自以為廣闊的宮殿和園圃,腿胯皺折深處,乳間股腳的地方,自以為是安全居室有利住所,不知道屠夫一旦揮臂擺開柴草操持煙火,而自己和豬就會一起燒焦。這就是隨境域而進(jìn),這就是隨境域而退,這就是那種叫做滯留于需要的人。 美好而能自我收斂的人,是舜。羊肉不羨慕螞蟻,螞蟻羨慕羊肉,因為羊肉味是膻的。舜有膻味的行為,百姓就喜歡他,所以三次遷都,到鄧的廢墟而有十幾萬家。堯聽說舜的賢能,推舉他治理荒漠的土地,說是希望得到他來后的恩澤。舜興起于這塊荒漠的土地,年齡大了,耳目衰退了,而得不到回家休息,這就叫做美好而能自我收斂的人。 因此神人厭惡眾人到來,眾人到來就無不相互和同,無不相互和同就會有不利的。所以沒有過分的親近,沒有過分的疏遠(yuǎn),抱持規(guī)律去溫人心,以順從天下,這就叫做真人。去掉象螞蟻那樣羨慕羊肉的智慧,象魚那樣忘掉江湖的自得其適,去掉象羊那樣的有意之行。 用眼睛看眼睛能看見的,用耳朵聽耳朵能聽到的,用心靈領(lǐng)悟心靈能領(lǐng)悟的。象這樣,他的心既平靜又有準(zhǔn)則,他的行為既變化也有所遵循。古代的真人,以天之道對待人事,不以人事之道對待天。古代的真人,以得為生,以失為死;以得為死,以失為生。 【說明】至于“無為”的人,莊子舉了三種例子,第一種人,學(xué)了一點點東西,就自以為滿足了,于是就“無為”了。第二種人,在人生道路上只看見一個小花園,就認(rèn)為是天下最美的地方,于是就滯留下來,也“無為”了。舜的“無為”是對自己的“無為”,然而他對待民眾卻是“有為”的。按莊子的說法,要象真人那樣“無為”,即宣揚規(guī)律,讓民眾去懂得萬事萬物的規(guī)律,從而“有為”,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幸福生活。所以,莊子提倡樹立起自己的信念、準(zhǔn)則,不要道聽途說,象真人那樣辯證地對待得失、生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