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畢寶魁的博客 22--宿王昌齡隱居 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譯文】 清清的溪水深不可測,你隱居的住處唯有孤云。松林邊際露出微微的月色,那清澈的月光也因為景仰您而照臨。茅亭夜靜好像花影都在夢中,種植芍藥的庭院滋生著綠色的苔紋。如今我也要遠離世俗的喧擾,隱居到西山去和鸞鶴為群。 【注釋】 [松際]松樹邊上,際,邊際。 [宿]喻夜靜時花影如眠。 [藥院]種芍藥的庭院。 [滋]滋生、繁衍。 [謝時]告別社會,猶言離開塵世。 [鸞鶴群]與鸞鶴為伍。鸞鶴.古代多指仙人禽鳥,這里喻指高人隱士。 【評析】 這是一首借贊美朋友居所表現(xiàn)隱逸情趣的山水田園詩,境界幽雅圣潔,光影迷離,有超凡脫俗之情味,在盛唐與《題破山寺后禪院》同樣被廣泛流傳,都是常建的代表作品。 本詩題目很有特點,也暗示出詩之主旨,因此要先理清詩人與王昌齡之關系以及詩題的含意。常建與王昌齡是開元十九同榜進士,古代稱同年,是很重要的社會關系。及第后常建只出任過盱眙縣尉,其后便辭官歸隱。王昌齡仕途不順,但一直堅持著。王昌齡在出仕前,曾經(jīng)在石門山隱居,石門山在今安徽含縣境內(nèi),即清溪所在地。常建任職的盱眙縣離此不遠,可能是在其辭職前后寫的此詩。而當時王昌齡本人并不在。這首詩借王昌齡隱居之所的風光景色,襯托詩人自己的棄世隱逸之情。 開頭用寄宿者的眼光觀察環(huán)境?!扒逑畈粶y”一作“深不及”,不是寫水深,而是寫清溪水流入石門山深處而不知最后之去向。王昌齡便隱居在清溪流入的石門山上,遠望唯有白云漂浮,故有下句,實景中有意蘊,暗示出主人的孤高恬淡之品性。南朝齊時被稱為“山中宰相”的宰相陶弘景曾對齊高帝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閱,不堪持贈君?!逼浜蟆鞍自啤北阆嘌爻蔀殡[士居處的象征。但這里用了“孤云”而不是“白云”,清人徐增解釋說:“惟見孤云,是昌齡不在,并覺其孤也?!敝虚g四句具體描繪老朋友隱居處的環(huán)境,想象當年的高雅清幽的生活情趣?!八呻H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可見茅屋的旁邊有松樹,月亮從樹梢上漸漸升起,靜謐深沉。月光下,庭院里的花影依稀,仿佛睡著,暗示無風,更增加寧靜之感。栽植藥草的院子里因為主人長期不在而生長了苔蘚。松樹、鮮花、藥草都襯托著隱居者的高潔和對于生活的熱愛。最后兩句表達自己的意愿,看到此情此景,詩人也產(chǎn)生強烈的歸隱意念,于是說“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常建辭官后歸隱家鄉(xiāng)武昌樊山,即西山??磥沓=ù_實是位熱愛自然厭棄塵世的清靜高人,因此才能寫出如此清靜幽雅的詩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