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王昌齡隱居》 唐代:常建 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 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 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 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 這首詩是唐代著名詩人常建的一首佳作,常建是唐代詩人之中頗有影響力的一位詩人,他的詩風(fēng)格與王維、孟浩然相近,多是以山水田園詩為主,主要表現(xiàn)的就是一種隱逸情懷和對秀美山川的喜愛之情。常建與王昌齡作為同榜進士,關(guān)系十分要好,互相之間也是有著不少的唱和之作,而這首詩就是常建經(jīng)過王昌齡隱居之所,被其周圍的景色所感而創(chuàng)作的,全詩不僅將隱居之地的美景寫的活靈活現(xiàn),而且也對好友王昌齡的品格進行了頌揚。 首聯(lián)“清溪深不測,隱處惟孤云”開篇就開門見山的對王昌齡隱居地點環(huán)境進行了表現(xiàn),說清溪的水看著深不可測一直流向石門山的深處,而隱居之處的主人卻早已不在,天地之間只有一朵孤云與這隱居之所相伴。而從詩人對此地清溪、白云的描寫中,我們似乎也能看出詩人對此地的喜愛。這種恬淡、高潔、超然物外的環(huán)境仿佛也如同屋主人那高潔的品格一般。 頜聯(lián)“松際露微月,清光猶為君”則是由白天轉(zhuǎn)折到對夜晚的描寫,詩人此詩抬頭仰望,天空上正是一輪明月,而這清冷的月光透過松林間的間隙在地面上灑下點點微光。由此詩人想到這月光不知道已經(jīng)陪伴了屋主人多少歲月,而今天又同樣陪伴在詩人的身邊。這不僅將朋友從前的凄清生活做了表達,同時也是訴說著詩人自身的艱難境況。 頸聯(lián)“茅亭宿花影,藥院滋苔紋”則是詩人在院中散步的所見。本身夜晚就是寂寞的,而這又是朋友的隱居之地,所以人煙更加稀少,便更加寂寞。這茅屋的主人已經(jīng)離去,只剩茅屋在此,而與茅屋相伴的便只有屋旁的那些花草了。而那種植著芍藥的小院由于久未打理,已經(jīng)滋生出了許多的青苔。從這兩句我們能夠得知王昌齡早已離去多時,同時也可感受到王昌齡超然的意趣與品格。 而最后的尾聯(lián)“余亦謝時去,西山鸞鶴群”則是抒發(fā)了詩人自身對隱逸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前三聯(lián)雖然都是寫的王昌齡相關(guān)的,但是其中也深蘊著詩人自身的感受。詩人說今日我也將追隨著朋友王昌齡的腳步,過著遠離官場,不理世俗的隱逸生活。那詩人又將去往何地隱居?原來是要去往西山,在那過著與鸞鶴為伍的逍遙生活。至此全詩將一個向往隱逸生活的詩人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出來。 圖文/阿然 |
|
來自: Zhanjh1936 > 《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