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梵 本文由周梵(zerofield0) 授權(quán)發(fā)布 這個時代在變,孩子在變,我們,也需要改變。 這個時代,最不缺的是說教和為你好。最缺的,是正確的愛與溫暖的包容。 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以下6個跡象的家庭,更容易養(yǎng)育出高幸福感,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 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中曾描繪出他心中最期待的親子關(guān)系狀態(tài),他希望自己與女兒之間最重要的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yǎng)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特別怕像奶奶一樣,你也知道,她還活著,我也對她充滿感情,可我們在一起就像生人一樣?!?/span> 這句話,從“痞子文學(xué)”鼻祖王朔嘴里說出來,可見童年的缺愛對人一生的影響有多重要。 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潛意識里拒絕長大,終其一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無論孩子長到多大,我們父母給予的愛都是最暖的港灣,這份愛會包容我們所有的陰暗、不堪、憤怒與失態(tài)。 當(dāng)一個人,處于這種強大的愛的安全感中,成長是自然而然的事;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甚至成功,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關(guān)于如何更好的愛孩子,養(yǎng)育孩子,在周梵老師的《孩子童年能收到多少你的愛,將影響他一生》這篇文章里,你將會找到更好的答案。 允許和接納孩子的情緒, 即便是負(fù)面的 我們流傳下來的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里,男生要做頂天立地,熱血方剛的男子漢,女生要優(yōu)雅、淑女、端莊、大方、明事理。 男兒流血不流淚,女兒哭啼是軟弱。 關(guān)于孩子有情緒和哭這件事上,似乎我們整個大環(huán)境是不太接納的。 小時候越“懂事”的孩子,長大后越累。小時候沒被允許放肆哭的孩子,長大后很難開懷大笑。 那些不被允許的情緒,都卡在身體的各個角落,成為一生的沉重。 分散到每個小家庭身上,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第一反應(yīng)就是制止他,讓他安靜下來。 我們不妨試著覺察一下當(dāng)孩子在有情緒哭的時候,他們實際上在想什么,家長拼命地制止到底在怕什么? 實際上,哭和笑一樣,都是人最正常的情緒,沒有對與錯之分。 允許孩子哭和怯弱能讓孩子心理感覺和父母更貼近,敢在父母面前表現(xiàn)出各種情緒,尤其是負(fù)面情緒——怯弱、憤怒、悲傷、恐懼等等。 我們應(yīng)該接納孩子的每一種情緒,如果孩子不知道怎么描述自己的情緒,可以幫他們說出來。 也只有當(dāng)孩子感覺與父母相處有絕對安全感時,才會在父母面前撒嬌、敞開,盡顯可愛。 你能為孩子做的最棒的事情就是接納他,升級自己,盡可能少的給他們限制,給他們一個足夠安全、敞開的環(huán)境來表達(dá)自己,釋放自己。 關(guān)于接納和允許孩子,你可以在周梵老師《扎克伯格讓孩子不要擔(dān)心未來,你卻還在執(zhí)行“挫折教育”》這篇文章里找到更好的答案。 讓孩子懂得美與善 無論我們怎么做,都無法完全保障孩子未來的人生。 身為父母,都有一個期許,想為孩子掃清人生路上的所有路障,保全他們一世無憂。 然而,事實是在孩子未來的人生路上,工作、愛情、親情,你正在經(jīng)歷的所有煩惱,你的孩子一個都少不了。 怎樣的孩子最容易接近幸福? 那些懂得美與善的孩子未來的幸福感會更高。 蔣勛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次他在桐花林里走,看見一位媽媽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在地上玩,媽媽在遠(yuǎn)處和人聊天。 桐花很特別,開花過后會大片大片地飄落,如果你站在桐花樹下五分鐘不動,身上便會落滿了桐花,滿地也都是美麗的桐花。 突然小男孩大叫:“媽媽,媽媽……” 原來他玩的時候,不知不覺他的周圍已經(jīng)落滿了桐花,當(dāng)他站起來想找媽媽時,不知道該怎么辦了。他不忍心踩那些花,因為每一朵花都好漂亮,所以他就一直叫媽媽。 他媽媽卻說:“笨蛋,過來。” 有時候大人不留心,就會忽略孩子心中的善意和美。 這位媽媽又一次說:“笨蛋,你過來??!” 蔣勛忍不住走過去問她,“你兒子幾歲了?” “五歲?!?/span> 蔣勛對這位媽媽說,“真了不起!如果他五歲了還舍不得去踩一朵花,我相信他一生都不會隨便去傷害生命的。” 世界上最美的事物莫過于生命,而人們對藝術(shù)品最高的褒獎,就是感受到它其中的生命力——“這件作品似乎是活的一般?!?/span> 如果父母可以把孩子與生俱來的這種善良和對美的敏銳感知,對生命的尊重保護(hù)下來,這個孩子一定會是一個幸福有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而且絕對不會變壞。 在養(yǎng)育孩子的路上,不要敷衍TA,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探索和成長。 在周梵老師這篇《什么樣的父母,注定會養(yǎng)育出不平凡的孩子?》文章里你會獲得更好的支持。 不過度控制, 而是放手和支持 在這個快節(jié)奏的時代,每個人都在匆忙奔跑,我們希望自己優(yōu)秀,容不得自己停下半點腳步。 同樣的在養(yǎng)育中,我們也會不允許孩子有半點落后,成績下降一分,整個神經(jīng)都緊繃著,焦慮到無法入眠。 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會說一些極其刺耳的言語,事后又總會后悔自己發(fā)怒的同時給孩子留下了挫敗的情緒。 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無非想讓他看看這世界的風(fēng)景,感受幸福。 給他合理的教育,只要遵守這個世界的規(guī)律和秩序,給他合適的方向,剩下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吧! 請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孩子的枷鎖。 如果孩子注定會犯錯,孩子注定會比別人慢半拍,除了生氣和指責(zé),我們能做的還有更多。 在周梵老師這篇《如果可以,我寧愿孩子在我身邊把所有的錯都犯一遍》的文章里你會獲得更好的支持。 教會孩子理解生命真正的意義
每當(dāng)孩子這樣向你冷不丁發(fā)問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真的不那么關(guān)心這些關(guān)乎生命本質(zhì)的發(fā)問。我們生活在社會文化的染缸里太久了,所以會越來越多的關(guān)心角色的功能性。
妻子應(yīng)該如何,丈夫應(yīng)該如何,人們眼中看到身邊的人都是角色,而看不到那個真正的人的存在,生命意義的存在。 你可以想一想你的孩子上一次向表達(dá)自己開心是什么時候?是什么狀態(tài)? 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喜和愉悅,還是因為達(dá)到某個分?jǐn)?shù)和目標(biāo)開心而開心? 所謂父母和子女一場,更像是在借由彼此不斷成長。教會孩子去探索自己的生命、去愛、去學(xué)習(xí)、去奮斗、去體驗,去做他想做的事,去成為他想成為的人。 父母是孩子了解和想象成人世界的唯一途徑。父母最好的示范就是把自己活成一個有吸引力的樣子。 父母可以通過改變自己的生命狀態(tài),活出生活的熱情和喜悅,成為孩子看得見、摸得著、信得過的榜樣,讓孩子扎扎實實的感受到希望和信心。 在周梵老師這篇《我想做好孩子,可我不想上學(xué)》的文章里你會獲得更好的啟發(fā)。 哪怕拿到一手爛牌, 也毫無保留的去愛
每個孩子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天使,而有些天使在降臨時,會明顯比其他孩子多了一些缺陷和不完美。 他們當(dāng)天使那段時間的人生是否美好,完全掌握在父母的手中。 面對不完美的孩子,父母選擇用什么樣的方式對待孩子,會決定了他一生的生命坐標(biāo)。 很多時候,父母對“先天缺陷”這個詞的執(zhí)著,決定了孩子發(fā)展的天花板。 有時候,不是因為“缺陷”需要治療;而是人為的局限,制造了“缺陷”。 為人父母一定要接納一點,你的孩子,多多少少都會在某個方面有弱點或者不足,這是不同,不是缺陷。 我們都不完美,不足才是生活常態(tài)。 當(dāng)你不知如何選擇時,請選擇接納、選擇愛。那怕不完美,也可以很美。 我在閱讀這篇《6歲兒子天生無臂,這對父母的教育方式刷爆朋友圈:人生抓到爛牌,該怎么打?》文章時,已經(jīng)忍不住哭了好幾次,這個溫暖而真實的故事分享給你們。 孩子來到我們身邊,并只是為了我們而來,終究是為了成為他自己。 每個生命活出來的樣子,不是我們擁有什么,而是我們選擇成為什么,請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讓孩子自然而然、按照他自己的樣子去成長,不需要那么的完美,他也可以平凡無奇,即使這樣,我仍然相信孩子依舊永遠(yuǎn)是我們的摯愛。 |
|
來自: 昵稱42459906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