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一詞,在《論語》中出現(xiàn)了 107 次,其中出自孔子本人之口的就有 84 次??鬃又畬W就是“君子之學”。 “君子”最早指社會地位高的人,包括諸侯、大夫及沒有職位的貴族男子。據(jù)《論語·先進》記載: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边@里透露了一個歷史事實:在孔子辦學初期,跟從他學習的實際上是那些并沒有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郊野平民;只是到后來,孔子名氣大了,那些天生具有“君子”地位的貴族子弟們,才投到孔子門下。而孔子本人是“有教無類”,他的理想就是,既要使“有其德者有其位”,也要使“有其位者有其德”。二者之中,孔子更重視前者。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痹唬骸叭缢苟押酰俊痹唬骸靶藜阂园踩?。”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憲問》) 敬:敬愛(禮在外,敬其內心——錢穆) 安:使……安樂 其:大概 ?。嚎嗥洳蛔?/p> 【翻譯】 子路問怎樣做才是在上位的君子。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以做到恭敬認真。”子路說:“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并且使別人安樂?!弊勇酚謫枺骸跋襁@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yǎng)自己并且使百姓安樂。修養(yǎng)自己,使百姓都安樂,堯、舜大概都擔心很難完全做到吧!” 何為在上位的君子?孔子提出的三個由低到高的標準是:修身,敬愛他人;修身,使他人安樂;修身,使百姓安樂。這就是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也就是經世致用。 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必須具備“尚德”的品格,做到“德位一致”,這就是孔子界定的新型“君子”??鬃訉⒆约盒闹械睦硐肴烁褓x予了“君子”。“君子”就由原來的可世襲的高地位,演變?yōu)楸仨氂勺约盒逕挷趴蛇_到的崇高境界。正如蕭公權先生指出:“(君子)舊義傾向于就位以修德,孔子則側重修德以取位?!? 君子文化不僅是儒教文化之精華,而且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 孔子之后,儒家學說所倡導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質上是同一境界,其差異只是由于具體實踐條件不同所造成的現(xiàn)象性差異或形式上的區(qū)別。圣人境界是特定實踐條件下由君子的“為仁”轉化而來的“為圣”——“以禮義之文,化成天下”的“為仁”。這種形式的“為仁”所達到的“成人”——“天下歸仁”,既是“為仁”者體現(xiàn)其臻于“內圣”的人生境界,也是“為仁”者體現(xiàn)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這也意味著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為“智”“仁”“勇”兼?zhèn)涞奈拿魅?。在《論語》中,“君子”更多的是指道德品性高的仁人。于是,“君子”內在的高貴性成了社會各階層的精神導向,直至今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