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和閨蜜聚會時,閨蜜吐槽自家孩子脾氣特別大,常常沖著自己發(fā)脾氣。 一次,孩子的作業(yè)太多,寫了很久也寫不完。 孩子情緒有些急躁了,這時候閨蜜說了一句“寫不完就休息會兒再寫!”沒想到孩子聽到閨蜜這么說,情緒一下子崩潰了,“不要你管,誰讓你讓我去上學的!”“你走開,作業(yè)我也不寫了!”說完,孩子就哇哇大哭起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面對孩子的哭鬧,閨蜜也有些生氣,上去就給孩子一頓胖揍。挨了揍的孩子更加委屈了,這時候閨蜜說出了很多家長經(jīng)典的一句教育名言“我數(shù)三個數(shù),給我憋回去!”孩子被媽媽的氣勢嚇住了,數(shù)到2的時候,孩子就止住了哭聲。 為什么孩子會突然發(fā)脾氣? 其實不光是她家孩子,媽媽群里也經(jīng)常有家長討論這個問題。 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以前脾氣很好,但今年開始經(jīng)常發(fā)火,不給他買玩具就在超市哭了半個小時。 還有個寶媽說她家孩子跟朋友玩飛行棋,輸了之后把棋盤都給砸了。 這些孩子大多在2~4歲之間,也就是兒童心理學上的“第一次叛逆期”,也叫“三歲危機”。 這個時期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覺醒,開始學會對大人的安排表示不滿。但由于自身能力不足,導致自己的想法無法得到實現(xiàn),所以便會經(jīng)常著急,動不動就發(fā)脾氣。 父母們不用過于擔心。如果能幫助孩子安然地度過這個時期,對于他們以后的情緒管理將非常有幫助。 孩子發(fā)脾氣時,這些“底線”千萬別碰: 一、老是想辦法知道孩子的隱私 有些孩子有寫日記的習慣,或者會用小罐子收藏起自己覺得是不能隨便讓人知道的東西。 家長總希望知道孩子的秘密。如果家長經(jīng)常未經(jīng)孩子同意在其“領地”里“檢查”一番,在孩子看來也是對自己“隱私”的公然侵犯。 有的父母覺得,孩子還小,自己應該知道他們的一切,防止他們變壞。又或者覺得孩子有什么不能跟自己分享呢? 那請問:您小時候有沒有不想和父母分享的東西呢?那您現(xiàn)在變壞了嗎? 不要干涉或窺探孩子的隱私和秘密,而給孩子一點空間,咱們的孩子沒那么容易變壞。 二、翻舊賬 明明生氣的是這件事,很多家長會在發(fā)火的過程不知不覺的把陳年往事擺出來。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改正錯誤,千萬不要逞一時“口才”,由批評變成了數(shù)落,不然孩子明明覺得自己錯了,結果卻因為過分數(shù)落而一定要跟你死磕到底,這是誰給誰添堵呢? 三、讓孩子丟臉 每到過年優(yōu)寶都會遇到在聚會上拿孩子的糗事來營造聚會氣氛的父母。 有時候,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做錯事情了,會在大庭廣眾打罵他們,這樣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顏面全無,就如同是在揭開孩子的傷疤,讓孩子感到傷自尊、痛苦。事實上這事兒放誰身上誰都不爽。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作為父母,作為長輩,凡事應該學會設身處地去想問題。不防讓自己變成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替他們想想,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盡量別做。 我們都曾是孩子,想想小時候是否有被父母踩到底線了? 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如何處理? 那么,當孩子發(fā)脾氣時,家長如何處理? 優(yōu)寶曾看過一段外國爸爸安撫生氣女兒的視頻,曾被多次轉發(fā),視頻中,爸爸面對生氣的女兒,語重心長地告訴她: 你不一定非得要開心,也不必總是裝傻或微笑,勉強自己,但重要的是,每次你像這樣感到生氣的時候,不要一直沉浸在憤怒里,你要接受它并且尊重它,你要意識到你生氣了然后學會放下,這樣你才會變得更好,如果你還是不開心或者做不到,那就順其自然。 我們依然愛你,不受任何影響,你的世界始終是一片光明,生氣沒什么大不了,你可以生氣,只是不要讓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因為時間太久的話就會出問題,慢慢學會放下,去克服它,有時候可以直接停下來,大聲發(fā)泄或者拿枕頭出氣…… 圖視頻截圖 視頻中的老爸無疑給我們做了一次教科書般的情緒安撫,讓孩子從憤怒情緒中走出,并教會她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孩子有情緒是件好事,這對家長了解孩子提供了方向。同時家長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健康情緒狀態(tài),讓孩子不被負面情緒所裹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