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科舉考試由于受對當時社會認知能力的限制,科舉考試并不可能完全達到選拔合格的治理國家的人才的要求,,但就這一制度本身目的來說還是比較公平的。確實有不少的寒門學子通過科舉考試,改變了人生。 1823年安徽的一戶普通農民家族出生了個小男孩,他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李鴻章,李家世代是農民,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想通過科考來改變人生但沒有實現(xiàn),家中太窮,吃了上頓沒下頓,再好學考不中舉人也沒有用,盡管如此李殿華依然把希望壓在四個兒子身上,尤其是李文安。 李殿華懂些中醫(yī),一次行醫(yī)時在路邊看到一個被人遺棄的可憐無助小女孩,李殿華動了憐憫之心,將小女孩帶回家中撫養(yǎng)。這小女孩從小就懂事聽話,但因得過天花故而一臉的麻子,因些被鄉(xiāng)鄰稱為李丑妹。李丑妹自小就與哥哥們一起成長,到了成婚的年紀,老李家實在不是富裕,再加上這個養(yǎng)女長相丑陋,更是無人愿意娶她,李殿華看著自己的兒子和女兒也沒有主意。這時想起不如讓兒子娶自己的養(yǎng)女算了,女兒沒有血緣關系也無妨,最終小兒子李文安娶了自己的干妹妹。 自從李文安娶李丑妹后,竟然在1834年的道光甲午考取了舉人,又于1838年同登進士,與曾國藩名列三甲,隨后仕途亨通,成為中央官。李文安看起來是功成名就,但是當年還在落魄中與李丑妹生下的兒子李鴻章后來建立的功業(yè)卻是遠勝其父李文安。 李鴻章組建淮軍,參與平息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捻軍起義,開展洋務運動,舉辦帝國工業(yè)商業(yè),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因此說當年其祖父的一念之間成就了誰也想不到的后來,值得后人深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