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漢中王,封了關、張、馬、黃前后左右四大將軍,為何卻只封趙云翊軍將軍這么個雜號將軍? 趙云跟隨劉備出生入死,他的戰(zhàn)功難道還不及馬超和黃忠嗎?對此,筆者想說:你怕是對劉備有所誤會,對蜀漢的兵制有所誤會。蜀漢兵制有個奇怪的地方,就是官職高的并不一定擁有更高的權利。漢中之戰(zhàn),征西將軍黃忠需要翊軍將軍趙云授予兵力,征北將軍申耽被副軍將軍劉封所統(tǒng)制。即便到了蜀漢后期,衛(wèi)將軍姜維卻率領車騎將軍夏侯霸北伐作戰(zhàn)。如果“大將”是指軍權高,那劉備死前,趙云的軍權是非常高的,通俗地說,當時趙云是蜀漢3大軍區(qū)之一的軍區(qū)司令,即江州都督。《三國志》里,趙云始為劉備主騎,到約208年為牙門將軍,約215年為翊軍將軍,劉備死后,趙云才成為中護軍、征南將軍。但《云別傳》又對趙云的履歷做了補充,約210年為偏將軍,桂陽太守,211年后,為留營司馬,約221年,趙云都督江州。 特別要提一下這個偏將軍,當時劉備定了1/3的荊州后,關羽蕩寇將軍鎮(zhèn)襄陽,張飛征虜將軍鎮(zhèn)宜都。趙云偏將軍鎮(zhèn)桂陽??芍^是麾下第三號將軍。 您如果覺得不滿意,提醒一句:當時東吳的偏將軍是周瑜。呂蒙拿下荊州后封的也就是偏將軍。 怎么能說劉備不封趙云呢? 《三國志》簡略,但在《云別傳》補充后,就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人忽略了趙云一個重要職位——都督江州。 當時蜀漢有3大軍區(qū),分別是漢中、南中、江州,各自長官就是都督(劉備死在永安,后多了個永安軍區(qū),即永安都督)。約221年初,漢中都督是魏延,南中都督(即庲降都督)是鄧方(這哥們是“失其行事,故不為傳”),而江州都督則是費觀。趙云勸說劉備不要東征而未果,便被劉備安排代替費觀,任命為江州都督,故失去荊州后的蜀漢,在221年的3大都督區(qū)的都督為:所以一個翊軍將軍,并不能證明趙云在劉備死前的軍事地位低,在理解蜀漢都督制后,才能知道趙云軍職的真正地位。
以劉備死前,趙云是三大都督區(qū)之一,江州都督的身份來看,雖比不過關羽、張飛,但也是非常高的。223年,劉備病逝于永安,3大都督區(qū),永安變成第4大都督區(qū),李嚴為首任都督,而趙云轉為中護軍,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軍職。中護軍掌禁軍,統(tǒng)諸將,主武官選舉。 光一個掌禁軍的意義有多大,稍微懂行的都明白。楊戲說趙云“統(tǒng)時選士”,還有人事權呢, 趙云一度長期身隨關張之后,然后官職被馬超(前流亡諸侯)和黃忠(漢中之戰(zhàn)大功赫赫)超過,但實權和地位,一直很高。  說到這,有讀者又有疑問了:劉備既然愿意給趙云那么高的實權,為何不給他高官呢?馬超投劉備時候地位本來就和劉備平級,不給個面子掛不住啊。只有最后一個黃忠屬于千金買骨,獎勵軍功,體現(xiàn)劉備十分重視和渴望人才,給小弟們看的。并且黃忠、魏延代表的是荊南將兵的利益,也不得不施重恩。定軍山其實算劉備親自指揮的,黃忠只是個先鋒偏將軍,按理說功勞最大當然是劉備自己。關鍵劉備自己不能封賞自己啊,只有給老黃忠了,畢竟夏侯淵是他親手干掉的。前面說了,官職什么的都是虛的,官職最高的馬超,實際基本屬于打醬油的,別說關張了,跟趙云魏延都沒法比。 
所以為什么不封趙云為大將,原因就三個字:不必封 漢光武帝麾下有個名將叫——賈復,光武很信賴他,留在身邊當衛(wèi)隊長。諸將論功時,賈復沒啥好自吹的,光武就說:“賈君之功,我自知之”。 劉備的昭烈,遠遠比著光武,對將領任用也如此。 劉備用人,分三個類別:名氣、才能、品德。 如果說劉備用馬超是用“名”,用黃忠是用“才”,那么用趙云就是用“德”。據(jù)《云別傳》記載,趙云初見劉備時,就立下了自己的政治誓言——終不背德也。這是趙云一生的政治追求,他也的確是這么做的。以后趙云跟劉備東奔西走,長坂打得一片亂七八糟,有人說趙云北奔,劉備拿起手戟就揍,“子龍怎會背我而去?”——之后趙云帶著甘夫人和阿斗回來了。陳壽說黃忠和趙云可比灌滕。灌是灌嬰,滕是夏侯嬰。夏侯嬰就是給劉邦拉車,而且主管車兵的,還救下了魯元公主和劉盈,比喻趙云的救主之功。若要以后世相比,則趙云對劉備,好比尉遲恭之于李世民,完美的近衛(wèi)。論戰(zhàn)役表現(xiàn),他沒有關羽威震華夏、張飛瓦口破郃的指揮規(guī)模,也因為趙云不算一個天才將領,不像馬超那樣世代公候,所以不被封為大將也在情理之中。論靠譜程度,論得到的信賴和實際的權限,趙云從來都是劉備麾下最高的三四個武將之一。終究戰(zhàn)功也好,官爵也罷,只是一時榮耀;而千秋功罪,后人最為看重的,還是個人品行。趙云表示:當不當大將軍無所謂,重要的是千年之后有沒有人幫你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