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醫(yī)世界 圖*首都國醫(yī)名師聶惠民教授 小兒咳嗽是兒科臨床常見的癥狀之一,是小兒肺系多發(fā)疾病?,F(xiàn)代醫(yī)學稱為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本病好發(fā)于冬春二季,任何年齡兒童皆可患病。 聶惠民教授是國家級名老中醫(yī),首都國醫(yī)名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著名的《傷寒論》研究專家,從事中醫(yī)教學及臨床工作近7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jīng)驗,對中醫(yī)學尤其對于《傷寒論》有獨到的見解。 今天小師妹將聶老在小兒外感咳嗽方面的臨床經(jīng)驗分享如下,供臨床優(yōu)秀中醫(yī)師參考學習。 1.察咽喉,辨舌象 聶老非常重視觀察小兒咽喉的情況。咽喉為肺胃之門戶,外邪侵襲,上先受之,咽喉首當其沖。故外感咳嗽時咽喉為受邪之地,也是留邪之處。 正常小兒咽喉應淡紅而潤,不腫不痛。 若咽喉一側或雙側紅腫,多為外感風熱或肺胃有火; 如果咽喉不紅腫,則為外感風寒所致。 如果扁桃體腫大,下頜下淋巴結腫大,對于此類咳嗽患兒,一定要注意軟堅散結藥的使用。對于這類情況,聶老常用生牡蠣先煎,用量一般在30g左右。 由于病灶沒有根除,這類小兒咳嗽很容易反復,所以醫(yī)者須囑咐患兒家長一定要配合治療,務必根治。 但根治手段萬萬不可考慮扁桃體摘除。扁桃體作為人體的第一道屏障,若摘除后,外邪襲來時更容易長驅(qū)直入,便會對幼兒造成更大的傷害。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小兒咳嗽并不是肺有病,而是咽喉的問題,應該屬于喉源性咳嗽,這樣的小兒往往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咳嗽,遇冷空氣刺激則咳嗽加重,部分小兒訴說咽喉發(fā)癢。如果用治肺的藥治療當然就沒有效果。 臨床常見一些小兒,一旦外感發(fā)熱,服用退熱藥后,熱退咳起,此時不可簡單地止咳化痰,而一定要詳細地觀察咽喉情況再下處方。 如咽喉紅腫,聶老就用清利咽喉之藥進行治療,效果頗佳。此即“治病應必求于本”。 小兒氣血未充,脈息難憑,臨床觀察許多小兒指紋不顯,故聶老非常重視小兒舌診,常以舌象變化作為辨別寒熱虛實及判斷療效的重要依據(jù)。 舌苔薄白而潤者,多為外感風寒; 舌苔薄黃而干者,多為外感風熱; 舌苔厚膩者,多有飲食積滯; 舌苔黃膩者,表明已經(jīng)化熱; 舌苔白膩者,表明濕邪較重; 舌苔花剝,狀如地圖者,多為脾胃不和。 對于舌苔厚膩的小兒咳嗽,聶老在處方時往往加健脾消積之藥,以加速疾病痊愈。 2.重脾胃,調(diào)宣降 肺與脾胃在生理上相互為用—— 《素問·經(jīng)脈別論篇》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 肺與脾在病理上也相互影響—— 《證治匯補·痰證》曰:“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p> ![]() 因此,聶老在治療小兒外感咳嗽時,非常重視肺與脾胃的關系。 肺為清臟,不受濁邪,故只有健脾化痰,方可恢復肺臟清靈之地。所以聶老常用陳皮、茯苓、半夏、炒枳殼、砂仁等,既可理氣化痰、清胃和中,又可反佐清熱藥,以降肺胃之逆氣、止咳平喘,兼能顧護脾胃。 “脾為后天之本”,小兒“脾常不足”,故用藥不宜過于苦寒,否則易致脾胃虛損,引發(fā)他病。為使用藥不傷陰津、不亡脾胃,在臨床上,聶老常用杏仁、桔梗、柴胡等,以辛涼宣透不傷正。 ![]() ![]() 《醫(yī)學三字經(jīng)·咳嗽》曰:“肺氣之主,諸氣上逆于肺,則嗆而痰,是咳不止于肺,而亦不離乎肺也?!?/strong> 肺主宣發(fā)肅降,調(diào)理全身氣機升降出入。肺主皮毛,外邪郁閉毛竅,氣不得宣而郁閉于內(nèi),即發(fā)為咳嗽。 咳嗽的基本病機是肺氣上逆,治療的基本原則是降肺氣。 聶老認為,肺之宣發(fā),宣中有降;肺之肅降,降中有宣。故治療重在宣:一是以宣驅(qū)散外邪,二是借宣恢復肺肅降功能。 聶老強調(diào),在處理降肺氣的問題時,不僅要降氣,更要宣氣。肺氣只有正常宣發(fā),才能正常肅降。這一點在外感咳嗽中尤為重要。 ![]() 3.藥輕清,用經(jīng)方 肺為嬌臟,清虛而處高位,不耐寒熱。吳鞠通謂“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 治療小兒病,一定要重視小兒的生理特點:臟腑嬌嫩,形氣未充,為“稚陰稚陽”之體。 所以在治療外感咳嗽時,用藥須輕清,既易于透邪外出,又能宣發(fā)肺氣;同時防止過用苦寒,因苦寒一方面容易傷胃氣,另一方面藥太苦,小兒很難服用。 聶老在用藥時,即使肺中有熱也不用苦寒,多用桔梗、蘇葉、防風、薄荷、蘆根、白茅根、桑白皮等甘寒輕清之品,以達疏解、宣暢之功,尤其蘆根、白茅根,既清熱又養(yǎng)陰,同時味道清甜,利于患兒服用。 ![]() ![]() 經(jīng)方的特點為組方嚴謹,藥少而精,功偉效宏?!毒霸廊珪ば簞t》言:“小兒臟腑清靈,隨撥隨應,能確得其本而撮取之,一藥可愈。” 聶老認為小兒疾病較少七情內(nèi)傷,所以只要辨證準確,用經(jīng)方便可效果彰著。 外感風寒所致的咳嗽——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風熱所致的咳嗽——小柴胡湯 喉源性咳嗽——桔梗湯 肺熱咳嗽——麻杏石甘湯 內(nèi)有水飲,外有風寒所致的咳嗽——小青龍湯 陰虛體質(zhì)小兒的外感咳嗽——麥門冬湯 ![]() 4.小柴胡,調(diào)氣機 《萬病回春》:“從來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氣入于肝”。 ![]() 咳嗽的基本病機是肺氣上逆,而五臟之中,在氣機方面與肺關系最為密切者莫過于肝。 肺居上焦,為華蓋,主宣發(fā)肅降; 肝居下焦,其氣升發(fā),主條達。 主氣在肺,調(diào)氣在肝,二者相互配合,共司氣機升降。 肝肺升降正常,則氣順無礙;若肝氣不升,則肺氣難以肅降。 聶老認為,小柴胡湯和解少陽,通利樞機,疏肝理氣。 樞機利,則三焦得通而表解里和,在表之邪易解,而入里犯肺之邪易散。 肝氣舒則左升右降,肺復清肅而咳嗽得平。 小柴胡湯具有解郁功效,而此處的“郁”為廣義之郁,是外在致病因素導致陰陽氣血不和,從而產(chǎn)生病變。 所以聶老在治療小兒外感咳嗽時,常以小柴胡湯為基礎方進行加減治療,用其調(diào)理氣機的功能,使肝氣上升,肺氣肅降。這也是升降相因理論的具體運用。 ![]() 小柴胡湯對于一些體質(zhì)稍弱的小兒,或病程稍長的患兒,或雖經(jīng)治療但效不顯著且已正氣不足的患兒,效果卓著。 譬如癥見身高熱,口渴,汗出多,苔黃,脈數(shù)等,聶老會減小柴胡湯的生姜、半夏,加石膏、知母,名為“小柴胡白虎湯”; 如果咳嗽痰多,則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竹茹、陳皮,名為“柴胡竹茹湯”; 如果高熱,咽喉紅腫,扁桃體腫大,舌質(zhì)紅,苔黃,脈浮數(shù),則在小柴胡湯的基礎上加金銀花、梔子、牛蒡子、蘆根、白茅根、蘇葉,名“柴胡解熱湯”; 如果扁桃體腫大嚴重,則重用牡蠣、浙貝以軟堅散結; 如果納差,舌苔厚膩,則重用炒白術、雞內(nèi)金、焦三仙等。 ![]() 下面看兩個聶老的病案,一起來臨證實踐一下吧~ ![]() 病案舉例1 患者:某女,2歲5個月。 初診:1998年7月14日。 刻診:咳嗽,呼吸短促,咽喉紅赤疼痛,口唇于燥,有輕微納差,夜臥不寧,小便短少,大便黏穢不爽,舌尖紅,苔淡黃略膩,脈浮數(shù),指紋紫。雙側扁桃體腫大。 辨證:風熱夾濕犯表,肺中郁熱亢盛,脾胃不和。 治法:清熱解表。 處方: 柴胡10g 黃芩10g 法半夏6g 竹葉8g 桅子10g 豆豉5g 生、炙甘草各2g 蘆、茅根各10g 3劑,水煎服 服藥3劑,咳嗽銳減,繼進6劑而愈。 ![]() 病案舉例2 患者:彭某,男,3歲。 初診:1998年3月6日就診。 家長代訴:高熱三天(39℃),在某醫(yī)院診斷為支原體肺炎。靜滴先鋒霉素、紅霉素無效,慕名前來就診。 刻診:咳嗽,痰少色黃,不易咯出;面色紅赤,皮膚灼熱;咽赤,舌質(zhì)紅,苔根部黃膩,指紋紫。平素脾胃欠佳。體溫38.9℃,扁桃體l度腫大。 辨證:水熱束表,內(nèi)壅于肺,肺失宣降。 治法:清熱疏表,理肺止咳。 方藥:柴胡解熱湯加減。 柴胡10g 黃芩10g 雙花12g 連翹10g 桔梗10g 生草4g 川貝5g 薄荷4g(后下) 蘆、茅根各10g 4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用 二診:1998年3月10日。 家長代訴:服藥1劑后熱退,晨起測體溫37.9℃,輕咳,大便略干,納差,舌質(zhì)紅,苔薄黃,指紋略紫。 處方: 上方去薄荷,加元參8g,牛蒡子6g。 3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用 三診:1998年3月13日。 熱退咳止納差。調(diào)理而安。 按語: ![]() 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發(fā)病迅速,病情發(fā)展快,所以小兒病要及時治療,以免貽誤病情。對于咳嗽兼有高熱之證,更應積極治療,以免變證叢生。 小兒外感咳嗽兼有高熱者,以風熱束表之證頗多,故臨證常以柴胡解熱湯為主方進行化裁。 本方既清熱又疏表,清熱又不寒涼傷陽,疏表又不辛溫傷陰,非常適合小兒之生理特點和治病要求,即“以平為期”。 ![]() ![]() 看完聶惠民教授對小兒外感咳嗽的診療思想和醫(yī)案,您是否對經(jīng)方治療小兒外感病更加胸有成竹了呢? 如果您想進一步學習經(jīng)方辨治疾病,歡迎您來華醫(yī)世界,加入華醫(yī)世界·第12期“講透經(jīng)方 ”—— ![]() 2020年10月23~25日·湖南長沙 國醫(yī)大師梅國強教授 國家首屆全國名中醫(yī)王慶國教授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王振亮教授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何慶勇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