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能力,應當包含三個核心要素:思考能力、輸入能力、輸出能力。這三種能力并不是互相獨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為什么我們看到的文章內容千差萬別,質量良莠不齊?這是因為每個寫作者的思考的內容、思維的方式都不相同。不同的思維方式,所成的文章也大為不同。我們看那些優(yōu)質的文章,其共同點就是思考獨特但又不失客觀理性。 我們通過一篇好的文章,除了感受到邏輯清晰、文筆流暢之外,還應當去了解為何作者能做到這樣,他背后的思考方式是什么,他是怎么樣得出來的這個結論。只有你了解了寫作背后的思考和思維方式的底層邏輯,才能夠真正的認識,到底什么是寫作。 輸入能力決定了寫作。寫作就像建筑,你的輸入就是你的地基,你打的地基有多牢,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決定了你的上層建筑的高度。 提高輸入的廣度和強度。做針對性的練習和輸入,做相關的主題的擴展閱讀,可以很高效地掌握這個領域內的一些核心的基礎的知識。 提高輸入的質量。在我們無能力識別閱讀材料質量的前提下,閱讀經典是我們唯一的選擇。閱讀經典就像是我們在和不朽的人對話,就像他們在教你做人,做事。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你可以不認同他的做人做事方法,這樣能幫你樹立自己獨特的觀念。讓你對人性的復雜、對于人性與社會的思考,有更深的認知。形成自己的風格,擁有自己的獨特標準,這樣你就擁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寫出來的東西才能與眾不同。 就算不讀經典, 也要讀一些稍有難度的書籍,和優(yōu)秀的文章,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更長足的進步。 我們永遠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因此,立即輸出 ,立即寫,才是最明智的辦法。持續(xù)輸出,把寫作當成一門手藝,必須保持手感,當你開始寫作以后,就不要停止了,哪怕每天堅持一二百字,常年堅持下來也是很有效果的。 這里推薦一個解決“不知道寫什么”的辦法,就是寫日記,讀后感或者影評、書評。一段時間的寫作后我們總會把自己腦子里的存貨清得差不多了,陷入不知道寫什么的境地,這個時候立即拿起一本書,或者觀看一部電影,甚至找個朋友聊聊天,素材就來了。 我目前每天堅持最少寫一篇微頭條,無論長短。如果感覺在狀態(tài)就寫日記,或把每天看書的心得寫下來。哪怕是看到一句令自己感動的語言,都要記錄下來。網友會有點贊和評論,能讓你知道好還是不好。如果沒有反饋,那么說明你需要加油! 我是后普關注我每日分享讀書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