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泄瀉的高發(fā)季節(jié),泄瀉是指因感受外邪,或被飲食所傷,或情志失調,或脾胃虛弱,或脾腎陽虛等原因引起的以排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溏,甚至泄如水樣為主證的病證。 那么,藥店常銷售對應的中成藥都有哪些,它們有什么區(qū)別呢? 泄瀉的分類 中醫(yī)一般將泄瀉分為食滯胃腸型、脾胃虛弱型、脾腎陽虛型、寒濕停滯型、濕熱壅滯型、肝氣乘脾型等六種。藥店人在介紹相關中成藥的時候,一定要分清病證,對癥介紹。 1.食滯胃腸型 癥狀:腹痛腸鳴,瀉下糞便臭如敗卵,瀉后痛減,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滿,噯腐酸臭,不思飲食,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 治則:消食導滯。 常用中成藥:保和丸、胃立康片等。 兩者區(qū)別: 保和丸:消食導滯為主,并能和胃除濕。主要有助消化、調節(jié)胃腸功能等作用。臨床用于各種原因引起的消化不良,特別是對小兒消化不良所致的脘腹脹滿、腹痛、腹瀉等癥有一定療效。 胃立康片:健胃和中,順氣化滯。消除胃酸,胃脹,胃痛,修復胃腸粘膜,綜合調理胃腸內環(huán)境。常用于治療消化不良,嘔吐,腸道腹瀉等疾病。 2.脾胃虛弱型 癥狀: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增多,尿少,面色萎黃,身重胸滿,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治則:健脾,滲濕止瀉。 常用中成藥:補脾益腸丸、健脾丸等。 兩者區(qū)別: 補脾益腸丸: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潤腸止瀉。主治各種慢性腹瀉證。本品可改善微循環(huán),抑制腸管運動,解除腸管痙攣等。 健脾丸:健脾開胃,具有抗胃潰瘍、促進消化液分泌等作用。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等癥。臨床常用于治療慢性胃腸炎、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等屬脾虛食積證者。 3.脾腎陽虛型 癥狀:黎明之前,肚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則安,腹部喜溫,性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黎黑,舌淡苔白。 治則: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常用中成藥:四神丸、腸胃寧膠囊、固本益腸片等。 三者區(qū)別: 四神丸:治療腎陽不足所致的泄瀉,癥見腸鳴腹脹、五更溏瀉、食少不化、久瀉不止、面黃肢冷。本品主要有抑制腸蠕動、調整腸道菌群等作用,臨床治療慢性腹瀉、非特異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糖尿病合并頑固性腹瀉、虛寒便秘、五更泄瀉、遺尿癥、滑精等。 腸胃寧膠囊:用于脾腎陽虛泄瀉日久,大便不調,五更泄瀉,主要治療結腸炎,以長期或反復腹瀉為主要表現(xiàn)。 固本益腸片:用于脾虛或脾腎陽虛所致慢性泄瀉,癥見慢性腹痛腹瀉、大便清稀、食少腹脹、腰酸乏力、形寒肢冷。本品有一定的抗菌、消炎、鎮(zhèn)痛和促進血凝的作用。 4.寒濕停滯型 癥狀:瀉下清稀,嚴重時如水樣,腹痛伴有腸鳴,痞滿,脘腹脹悶,食少,或者兼有外感癥狀既惡寒發(fā)熱,鼻塞頭痛,肢體酸痛等癥。舌薄白或白膩,脈濡緩。 治則:芳香化濕,疏表散寒。 常用中成藥:藿香正氣丸、調胃消滯丸等。 兩者區(qū)別: 藿香正氣丸:用于暑濕感冒,頭痛身重胸悶,或惡寒發(fā)熱,脘腹脹痛,嘔吐泄瀉。便下清稀,腸鳴腹痛,脘悶納呆,伴見惡寒發(fā)熱,周身酸楚。西醫(yī)的急性腸炎而見上述表現(xiàn)者。本藥為暑天之常用藥物。 調胃消滯丸:用于感冒風寒夾濕,內傷食滯證,癥見惡寒發(fā)熱,腹痛泄瀉。臨床指征為:發(fā)熱頭痛,噯腐吞酸,消化不良,腹痛泄瀉,嘔吐等。 5.濕熱壅滯型 癥狀:腹痛即瀉,瀉下急迫,勢如水注,或瀉下不爽,糞色黃褐而臭,煩熱口渴,小便短赤,肛門灼熱,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 治則:清熱利濕。 常用中成藥:葛根芩連片、香連片等。 兩者區(qū)別: 葛根芩連片:用于泄瀉痢疾,菌痢、腸炎等。本品配伍簡潔,對腸道內致病性病毒如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腹瀉的小圓型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適用于濕熱癥狀,泄瀉腹部涼痛者忌服。 香連片:主治大腸濕熱所致的痢疾,主要具有解痙、抗病原微生物及增強免疫功能等作用。臨床用于細菌性痢疾、急性腸炎、腸傷寒等屬濕熱下注者。 6.肝氣乘脾型 癥狀:腸鳴攻痛,腹痛即瀉,瀉后痛緩,每因抑郁惱怒或情緒緊張而誘發(fā),平素多有胸脅脹悶,噯氣食少,矢氣頻作,舌淡紅。 治則:抑肝扶脾。 常用中成藥:痛瀉寧顆粒、固腸止瀉丸等。 兩者區(qū)別: 痛瀉寧顆粒:用于肝氣犯脾所致的腹痛、腹瀉等。源于經(jīng)典名方——“痛瀉要方”,疏肝理脾,痛瀉并除。對番瀉葉所致的小鼠泄瀉有止瀉作用。 固腸止瀉丸:用于肝脾不和,瀉痢腹痛等癥。本品對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臨床用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屬肝脾不和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