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用鋤頭把地刨開,把蠶豆種放進孔里,再蓋上泥土,那泥土就是蠶豆的棉襖,它就這么睡在地里。這么冷的天,蠶豆會發(fā)芽嗎?別擔心,等春風拂過山岡,春雨潤過土地,那初生的芽兒就會試探著從地上冒出來,施施然,伸個懶腰,覺得這陽光的溫度是友好的,那么就開始大著膽子,今天一個樣,明天又是一個樣,直到蠶豆花開出來,像一羽羽的黑蝴蝶,多熱鬧呀,上下翩飛在枝葉間。不多時,枝椏間也生發(fā)出一節(jié)節(jié)的豆莢,小小的,短短的,最后長得大大的,長長的,顯現(xiàn)出粗壯的個頭,終于,在立夏前后,大人把它搬上餐桌做了主角。
在家鄉(xiāng),把蠶豆叫成倭豆,相傳跟戚繼光抗倭有關。蠶豆,因為是立夏那天的必吃菜,所以也叫立夏豆。大人們常常會把剛上市的蠶豆用一條線一顆顆串起來,結(jié)成一個圓圈,熯在飯鑊頭,熟了,晾涼,拿出來套在小孩的脖子上,那是多么地引人注目,父母對孩子的疼愛可見一斑。那孩子,摘一顆,又摘一顆,吃得臉上眼中都是得意。那脖子上的蠶豆一顆接一顆像疊羅漢一樣,所以又有羅漢豆的叫法。但為什么叫蠶豆呢,說是蠶豆成熟的時候,正是蠶事開始的時候,于是叫了蠶豆。清代有慈溪人嚴恒曾寫過一首詩叫《蠶豆》,起首兩句就是,“田家豆熟逢蠶月,小莢叢生竟類蠶?!辈贿^,據(jù)《中國蔬菜名稱考釋》里解釋,“它扁平,略呈長筒或葫蘆形,狀如‘老蠶’”,故稱,說法各持己見,但有一點是定論的,那就是蠶豆是西漢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所以有些地方叫它胡豆。
蠶豆種起來省事,幾乎不用怎么去伺候它。任它在田里,你把它種在四四方方的田里也好,種在邊邊角角的位置也好,從不挑肥揀瘦,深得鄉(xiāng)人的喜歡。于是在田頭旮旯,隨時可見,這邊有幾株,那邊又有幾株,都長得精精神神。清代鄉(xiāng)人孫事倫也曾寫過一首《羅漢豆》,“倘具大慈悲,普濟人間食?!睂@種平凡的食物寄寓了極大的希望。

蠶豆的青春期很短暫。豆的頂端嵌著一枚青青的月牙兒,有人叫它嘴喙,也有人說它戴了頂帽子,這時候的蠶豆是可以連著皮一起吃的,嫩而不粉,魯迅先生說鹽水煮羅漢豆最好吃,對的,最好吃的莫過于清煮,把它當閑食,淡口吃。
母親會過日子,要把它做成一道菜,能下飯的,叫豆絨醬。把蠶豆從豆莢里請出來,豆莢像沙發(fā)一樣,里面軟綿綿的,像一片云彩。摘掉豆的帽子,剝出豆肉,兩片豆肉就成了豆絨,又青又翠。所需的食材是正上市的小筍,切成薄薄的圓圓的小圓圈,還有調(diào)味的咸齏,切成碎末,三者混入一鍋,滾起即勾芡,就是一道美味的時令菜。豆絨醬也只有在上市的時候才能這么吃,過季就徐娘半老,變豆板了。
立夏那天,鮮蠶豆是不可少的角色,做成豆絨飯,糯米加豆肉,如果有條件,再加幾片咸肉,一起燜,熟透后,用鏟把飯和豆絨、咸肉攪在一起,那豆絨早已沒有招架之力,一碰,就軟綿綿,和糯米飯不分彼此,白色的米飯,青色的豆絨,咸肉油汪汪的,油肉透明,白肉紅艷艷的,這一鍋飯該有多么的好吃啊。
一個月后,蠶豆便進入了暮年。進入暮年,它的帽子由青轉(zhuǎn)黃,摘掉了嫩黃色,那一輪月牙兒是黑色的,像彎彎的一條睫毛。這時候,剝掉它的殼,里面的豆肉是黃的,也有白的,吃起來是粉粉的,做成豆絨醬顯然是不合時宜了,做成蠶豆煲,或蔥油蠶豆,還是光光鮮鮮的一道菜。

作者簡介:陳峰,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會員,浙江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著有叢書《奉化民間文藝》、散文集《峰回路轉(zhuǎn)》,作品散見于《清明》《山東文學》《文學港》《海燕》等,轉(zhuǎn)載見于《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
|